雖然都愛吃面,但老漢和少女就吃不到一起 || 碳水聯談

2019-07-19   貞觀



自從聽過青衫老師講《長安城的十碗面》後,一直對不同年齡段的陝西人吃面口味上有什麼不同需求很好奇。

集結四個無面不歡的人。愛吃面,是我們相同的愛好。不同的是,有男有女,有大有小、有南有北、有胖有瘦。食趣有別、食量有分、食膽有異、食識有差。從60後到90後,各有一名。飲食充滿傲慢與偏見,吃面也一樣,各有所好,更充滿偏執。



我們唯一的任務就是一起去吃面,為自己吃,也替大家吃,想找到西安最好吃的十碗面,給各位同好食友,帶來更多層面的體驗,更加客觀的評價,更為豐富的視角、更有價值的參考。既滿足自己的饞嘴,也替大家踩個點,排個雷。

從長安南路沿著紅專南路一路向東,慵懶夏天的特質一覽無遺,茂密的樹葉沉靜而溫柔,樹幹上斑駁的疤痕總有一種「馬不停蹄的憂傷」,附近的學生們在細密的蔭涼下匆匆走過,而我們四個約好了去吃面。

路過「寇家」沒忍住,樹哥吃飯前總愛喝點酒,隨手買了豬頭肉、豬肝、豆腐乾當下酒菜。

城南麵館開了十幾年,裝修基本談不上,店裡沒幾張桌子,食客們更願意坐在門外的樹蔭下,圍坐在人行道上的小桌上,專注地拌面、在生蒜的刺激下大口地咀嚼,悠閒地喝著麵湯,在梧桐樹下享受著放肆的夏天。

西安的「三合一」面可以有各種組合方式,肉臊子、素臊子、雜醬、油潑的變幻令人滿足喜悅。

這裡的「三合一」是油潑+雜醬+炸雞蛋,大碗的手擀麵埋在黑黝黝的雜醬下面,上面蓋著個金燦燦的炸雞蛋,油潑過的麵條要儘快把調味品攪拌均勻,讓每一根面都油汪汪紅彤彤,粘在上面的肉醬和蔥花似螞蟻上樹。

筋道的麵條單就油潑一味,就足以承擔重任,陝西的調和飯最精妙,但我更喜歡加料,雜醬和油潑的組合佐以焦脆的炸雞蛋,令一頓簡單的午餐搭配出豐富的層次。

這些年,麵條的口味似乎從未改變,物美價廉令擁躉們滿意。一碗面,有滋有味有情懷,難得。

世界上最好吃的面,一定是離你方圓一公里之內,總想去吃總能去吃。「面」就是名字,產品就是品牌,金杯銀杯不如食客的口碑,「面」館就是這麼簡單直白。



紅磚路這家「面」,我吃過很多回。大家來,都是衝著一碗面,不講究其他,老闆也就索性只管面,本地人的飯館如此不講究,甚至連店名都懶得起的,就見過這一家。當然,這也透著面老闆對自家面的自信。

他家的面簡單,主打三合一,加煎蛋也是特色,量足,老實說味道沒有什麼花樣,就是老陝面的本色,質量穩定,價格正常,是吃飯的地方。就一碗面,麵湯自己接,有蒜,辣子、醋在桌上,自己加。吃飽走人。

這樣本色的麵館,現在的西安越來越少了,我也為它的未來擔心。哪天你真餓了,又正好離得近,可以去來一碗。





等面時細細觀察周圍的吃面人,大部分都是上班族,一碗面搭著一碗麵湯吃,輕鬆地解決了一個中午。我不知道一碗十來塊錢的面帶給他們的幸福感有多高,但是這家麵館,給了上班族最高性價比的支撐。

因為店裡的面可選擇的就那幾樣,我跟大家一樣,選了小份三合一。加上炸醬雞蛋後的油潑麵,看起來是豪華了很多,炸醬給的很紮實,費了半天勁才拌勻,東西太多,吃起來感覺口味有些駁雜,沒有純油潑吃來過癮,面倒是很勁道,吃到後面有點膩,得就著大蒜解膩。

相較於口味來說,我更喜歡坐在樹蔭下吃飯聊天的氛圍,小方桌和梧桐樹,都是久違了的場景,瞬間被帶回小時候,坐在知了聲四起的院門口,跟好朋友一起在樹下吃面魚兒的樣子,有種「夏日限定」的驚喜感。





面要了招牌,三合一,加了個雞蛋,很快端上來,得自己去拿冰鎮冰峰,和著初夏的氣溫,氛圍確實蠻舒服的。看了下四周,大部分都是說著陝西話的男性,心中對這一碗面也有了底,最起碼不會難吃。畢竟陝西中年男性對麵條,譬如我爸,還是有心得的。

但吃了第一口後,只是覺得遺憾,完全沒有想像中的好吃,當然也沒到不好吃的地步,說實話面的味道和火熱的整體氛圍並不搭。麵條本身是筋道的,我很喜歡。但是哨子的味道太單調,酸味和鹹味都不到位,導致一筷子面進口,左靠右靠,靠不到點子上,調味黏黏糊糊的,不利索。

結果就是,一碗面沒吃完,有點浪費了,下次一定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