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與人生

2023-08-12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世說新語》與人生

「《世說新語》與人生」講座現場

8月12日,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國學系列講座第20講「《世說新語》與人生」在涵芬樓書店·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舉行。北京四中語文高級教師陳年年做主題講座分享,百餘位讀者現場參加活動。

北京四中語文高級教師陳年年

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國學系列講座」由商務印書館主辦,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中小學(中職)國家教材重點研究基地、北京語言文字工作協會等單位支持。講座活動通過當代名家、名師的講授,幫助學生們掃除文言文閱讀的障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發現文言文魅力,親近傳統文化,汲取精神營養,建立文化自信。

現場讀者

《世說新語》新編導言

《世說新語》稱「筆記小說」,也稱「志人小說」。本書原緒言則說它是「近於雜史」的「小說之傑作」。

「近於雜史」說得很準。《世說新語》確是漢末迄東晉二百多年涉及上層人物品鑑的一部實錄。漢代實行「徵辟」的取士方法,「人物品鑑遂極重要」,「月旦人物,流為俗尚」(《湯用彤學術論文集》)。「月旦人物」即品鑑人物。有的地區每月初一(月旦)更換人物品題,稱「月旦評」。郭林宗是東漢大名士,一言之褒,使人身價十倍,號稱「人倫之鑑」。本書「德行第一」記郭林宗的話「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便是他對黃憲的品鑑。魏晉之際這種風氣更盛。士大夫尚清談,人物軼事,巧言妙語,相互的品評標榜,都是清談內容,一經流傳,往往成為一時佳話,於是有人記下來集成書帙。劉義慶這部《世說新語》是集大成者。其他同類書帙大都散佚,只有這部書把那個時期名流的言談逸聞、朝野風尚較完整地保存下來,而其「志行」「言語」等目次,便反映著品鑑人物的立意。所以本書確乎「近於雜史」。

《世說新語》在史學、語言學、美學等諸多方面都有極高價值。不過正如原書緒言所說,這部書最吸引讀者的,是人物「言論丰采,躍然紙上」,達到了「小說之傑作」的水平。也就是說,對一般讀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它這種文學價值。

下面,就此談談《世說新語》的閱讀方法,僅供參考。

一、了解故事,積累語言

讀任何書,如果讀了一通,裡面的東西全不記得,那就和沒讀差不多。讀《世說新語》很容易犯這種毛病。《世說新語》是按「條」寫的,全書1130條,本書選了近一半。一條就是一段,每條一個小故事,同一個人的若干故事並不集中,條與條之間跳躍性很大。比如「德行第一」,共17條。前幾條說漢末故事,但第11條的顧榮故事,就隔了近百年,其中說「遭亂渡江」,在永嘉之亂以後,已到了東晉初期。而最後一條講「桓南郡既破殷荊州」,羅老太太「即日焚裘」,則又過了半個多世紀,近於東晉末期。所以《世說新語》不能像讀文章那樣一口氣讀下去,那會越讀越感到亂,人名稱謂亂,時間頭緒亂。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必集中精力於一條,了解故事大意,「記住」其中要緊的話語。記住要緊的話,這個故事就大體記住了。比如「桓南郡既破殷荊州」「即日焚裘」,就最緊要。又如陳仲舉故事的「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和「席不暇暖」,荀巨伯故事的「友人有疾,不忍委之」,管寧故事的「割席分坐」,孔融故事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和「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鄭玄故事中奴婢的「胡為乎泥中」和「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江灌故事的「不能言而能不言」,嵇康故事的「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與「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孫子荊故事的「枕石漱流」和「漱石枕流」,王羲之十歲「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王羲之年輕時的「東床上坦腹臥」等等。

如果這樣讀,這樣記,收穫會很實惠。有的故事一時搞不清該記住什麼,就跳過去,集中精力於另一條。如果一天這樣讀五條,用不了太多時間,不少人名稱謂會比較熟悉,時間頭緒也會慢慢理清,腦子裡就會逐漸形成一些「坐標」,再讀就省勁多了。

二、關注描寫,有所感悟

讀小說要關注故事情節,但讀《世說新語》更要關注人物刻畫。與其說這部書是「小說」,不如說它是一部「小小說」。篇幅極短,情節極簡單。魯迅說它「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中國小說史略》)。就是說,它的妙處,全在於人物話語的意蘊悠遠,人物行為的清高特立,出人意表。

如對《世說新語》的這個特點有所認識,那就不難從它極少的話語中獲得豐富的感悟。例如「巧藝第二十一」:

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顧長康道:「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

這兩個故事,精鍊而形象地寫出了一位大畫家獨到的藝術體驗。數年畫人竟然「不點目睛」,其行可謂「高簡瑰奇」,而這正反映出他的藝術追求迥異於一般畫家。把「手揮五弦」畫好也並不容易,但顧長康認為這並不難,因為他要畫出「目送歸鴻」的神韻,要在人物眼睛裡讓人看出其對高遠意趣的神往。他這一易一難,雖只兩句,實是顛撲不破的經典,而其人之深湛修養則躍然紙上。

但他又似乎很「土」。「排調第二十五」有段小故事:

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人問所以,云:「漸至佳境。

啃甘蔗,沒人先啃末端,因為前端汁多渣少,末端幾乎啃不動。但顧長康偏偏就「先食尾」。他的理由僅四個字,卻極富個性,其生活趣味之卓爾不群,令人過目難忘。總之,充分關注描寫,我們就不難觸摸到《世說新語》與眾不同的魅力。

《世說新語》中有的人很古怪,不好理解,那就更要細讀相關描寫。例如「任誕第二十三」: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初讀可能覺得王子猷行為不合邏輯,不是想見戴安道嗎,都到人家家門口了,為什麼不進門就回去了呢?但若細讀相關描寫,可能就會別有發現——開端,是雪夜,頗有詩意。於是王子猷吟詩,風雅無限。忽然想起朋友,拔腳就出發。這叫什麼?率性而為!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為了看望朋友,趕路一宿,這又需要內心情感世界的充盈。所以這件事的發生本身就不易。但故事的高潮和轉折處,才最精彩。到了戴安道家門口,王子猷並不去拜訪,甚至並不告知,直接轉身回家。對此,王子猷的解釋是「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興之所至而已,沒有什麼「必」!這正是作者著意要表現的王子猷的「名士范兒」。

人們習慣於從常規上推想,習慣於責任、義務、法度、倫理的約束,有許多「必須」,這無疑是對的。但王子猷偏要破除一個「必」字。雪夜就不能到百里之外見朋友嗎?到了朋友家門口就一定要進去嗎?這種邏輯超乎常規,確能給人以某種啟發。當然,王子猷是大名士王羲之的兒子,而王羲之的叔叔王導、王敦都官居極品,這位「官三代」有足夠的本錢供其實現這種率性的自由。而那一夜伺候他的下人們,肯定並不自由。

深入的感悟,必涉及對人物思想性格的評析。《世說新語》作者把王子猷這個故事歸入「任誕」門,顯然與我們上面的觀點不盡相同。但當作小說讀,作者不以為然,讀者未必以為不然。

三、深入思考,嘗試探究

《世說新語》中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很多。試舉幾例。

1. 魏晉尚清談,可結合下面兩個問題的思考,寫一篇《說「清談」》的文章,聯繫實際談談你的見解。

(1)試從本書中選幾個故事,結合故事,說說何謂「清談」。

(2)「言語第二」中有這麼個故事:

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謝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看來,王羲之和謝安對「清談」有害還是無害,看法很不相同。誰說的對?為什麼?

2. 《世說新語》寫了大量「名士」。謝安、王羲之都是東晉「頭牌」名士,在他們之前幾十年的阮籍、嵇康則是曹魏時期名士的代表。魯迅先生說,《世說新語》「是名士底(的)教科書」。請你結合自己讀本書的感想,寫篇文章談談你對魯迅這句話的理解,文章題目自擬。

3. 本書中有不少關於曹操、曹丕的故事,也有不少關於王敦、桓溫的故事。把這些故事找出來,加以比較思考:曹氏父子是漢家天下的篡逆者,奪權成功了,王、桓處心積慮想篡奪東晉政權而未成。你能否發現,同是篡逆者,但本書對曹氏父子與對王、桓的態度並不相同?試說說,這對我們了解和評價歷史人物有什麼啟發。

4. 本書多處寫到「竹林七賢」中的山濤。「政事第三」寫他勸嵇康兒子嵇紹別記仇,「天地四時,猶有消息。而況人乎」一時傳為美談;「賞譽第八」稱讚他「如璞玉渾金」。但顧炎武那篇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章卻加以痛批,說山濤是「邪說之魁」(《日知錄》卷十三「正始」條)。那麼,山濤是「璞玉渾金」,還是「邪說之魁」?試談談你的看法。

讀《世說新語》,可把自己發現的問題及時記下來,自行探究,寫成你的「讀《世說》筆記」。

點擊書影,即可購買

《世說新語》(商務印書館2018年出版)

「學生國學叢書新編」

點擊書影,即可購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e10710bbe46f43e25395a90c7d9b819.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