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于靖園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心理健康促進,有助於促進社會穩定和人際關係和諧,提升公眾幸福感。
關注 全社會應高度重視心理健康,並探討更有效的治療康復方式。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人數逐年增多,個人極端情緒引發的惡性案(事)件時有發生。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我國成人抑鬱障礙終生患病率為6.8%,其中抑鬱症為3.4%,目前我國患抑鬱症人數9500萬,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40%患有抑鬱症。而根據我國一項較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焦慮症的月患病率5.63%,其中男性月患病率為4.06%,女性為7.25%。
同時,公眾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認知率仍比較低,更缺乏防治知識和主動就醫意識,部分患者及家屬仍然有病恥感。加強心理健康促進,有助於促進社會穩定和人際關係和諧,提升公眾幸福感。
作為在心理健康領域深耕多年的資深專家,北京盛心集團董事長、健康中國論壇執行秘書長張捷博士呼籲社會高度重視心理健康,並探討更有效的治療康復方式。在接受《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的獨家專訪時,張捷博士解答了關於「心理健康問題為什麼成了普遍性的社會難題」「當下老百姓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樣的」「未來應該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服務」等問題。
張捷 北京盛心集團董事長、健康中國論壇執行秘書長
心理問題正在「向上」「向下」走
《小康》·中國小康網:近年來,我國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逐步成為普遍性的社會難題,您覺得其深層原因是什麼?
張捷:心理問題的產生通常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因素、生活事件、生活方式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等。要特別重視兩個因素。第一是生物學因素。生物學因素包括腦結構、神經化學物質的不平衡等。例如,抑鬱症和焦慮症可能與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的異常水平有關。神經遞質是人體內一類非常重要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在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傳遞信號,影響神經元的興奮性或抑制性,並在神經系統中調節各種生理和行為功能。神經遞質的平衡對於維持正常的神經功能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不同的神經遞質異常可能與不同的神經精神疾病有關。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其影響,有些人天生是易感人群,而有些人體質更加強健、堅韌。當人們面對應激事件或者應激源的時候,自然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更弱體質者就比較容易產生一些問題,或者其面臨的應激源的數量更多的話,也容易產生問題。第二是「關係」的影響。「關係」是影響人們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社會因素,為什麼現在會有更多的心理問題產生?人們之間的「關係」的斷裂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以孩子為例,當他們必須待在家裡時,社交沒有了,友誼沒有了,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家長和老師的關係則變得緊張,就會導致精神危機的產生。
《小康》·中國小康網:根據您的了解,當前國民的心理健康現狀如何?
張捷:針對心理健康問題,有很多指標和很多描述。有些數據看起來比較可怕,比如有數據顯示國人的抑鬱狀態達到30%。其實這個數字顯示的是一種狀態,還沒有達到心理障礙的程度。但如果不對這種狀態做調解,或者沒有更好的應對策略的話,它是會負性演化的。抑鬱和焦慮的狀態,從年齡上看,呈現一個「向下滑」、一個「向上走」的趨勢。這種狀態和趨勢是特別需要引起重視的。「向下滑」指的是青少年群體。對青少年來說,從抑鬱狀態演化為抑鬱症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成年人患抑鬱症後可能會理性地去治療,或者他的應對策略會更好一些,甚至他有一些牽掛,因此對治療的依從性會更好,會更想去好起來。但假如一個孩子迫於學習的壓力,如果從小就沒怎麼快樂過,生活能留戀的東西非常少,然後又很衝動,還沒有建立責任感,就容易產生極端的行為,比如自殺。「向上走」指的是老年人群體。比如年齡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會產生退休綜合徵。退休綜合徵不是一個真正的身體疾患,而是一個社會再適應的問題,也是一個心理問題,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也非常大。
《小康》·中國小康網:當下,主要有哪些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
張捷: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抑鬱症和焦慮症。而對於孩子來說,還有孤獨症,在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孤獨症是占比最大、最嚴重的,而且它到現在在醫療領域裡面都沒有被攻克。抑鬱和焦慮問題占比也比較大,但如果早期發現是有辦法的。除此之外,很多學生面臨更多的是睡眠問題,如果在小學時期睡眠就不足的話,人的神經遞質是會受到損傷的,成年後也有不利影響, 更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在職場人群里,焦慮所占的比例會更大一些,其實有很多人處在焦慮狀態中,但大家往往更關注抑鬱,因為抑鬱可能導致自殺的發生。
不要混淆心理健康和成功學
《小康》·中國小康網:以您的專業角度出發,應該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服務與干預?
張捷:現在心理機構很多,心理學本身比較關注個體,就是一對一的諮詢,然後就是培訓,培訓主要集中在專業人員的技能培訓。我做這項工作十八年來,現在越來越感覺到心理學工作者應該首先去關注社會大健康,或者說從社會大健康的角度去關注心理問題,把它當作一個社會問題來看。可惜目前,我們可能更多地把它看成一個生物的個體的問題。作為一家心理學機構,如果我們更能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個生物的、個體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的話,那麼科普才是第一位的。第一,可以從傳統媒體、出版物、新媒體、自媒體等傳播平台上傳播正確的與精神健康有關的科普信息。第二,無論是學校還是醫院,或者心理學工作者,都有責任做一些基礎性的研究,這樣相關領域的人會更關注,會產生更大的價值。第三,心理學行業應該更加規範化。心理學有很多流派,有很多探索性的東西,在傳播以及治療的時候,它的規範化依舊是特別大的一個問題。
《小康》·中國小康網:根據您剛才提到的,也就是說未來我們的心理健康領域需要繼續發展和成熟,對嗎?
張捷:對。很重要的一點,我覺得現在政府已經開始重視這個領域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媒體也在關注心理健康領域。衛健委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作為今年精神健康的主題。政府的重視特別好,它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除此之外,這個行業還需要很多專業人員有效地去介入社會治理層面;更好地去合作、去整合資源,也是下一步亟待推動的。
《小康》·中國小康網:健康中國的行動中也有專門的心理健康促進行動,目標也是想提升老百姓的心理健康素養水平,但是具體該如何提升?
張捷:我覺得首先要重視起來,因為我們心理健康的普及率實在是太低了,甚至於很多人會把心理健康與現在傳播比較多的「正能量」「成功學」「雞湯」「生活哲學」等事物混淆。所以普及、科普是第一步。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12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