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走到小公園的時候,看到一個小不點兒,剛剛會跑的年齡,踉踉蹌蹌的「疾馳」在前面,後面跟著他的爺爺奶奶嚷嚷著:「跑慢點兒,跑慢點兒,別摔倒了。」
這時小傢伙正好跑到我的前面,忽然停住腳步,快速地從地上撿了一個什麼東西,立即塞進嘴裡。
他的奶奶跟上來,也看見了小傢伙的這個行為,只是說了一句:「髒不髒,你撿了地上什麼東西?好不好吃?」然後,居然沒有然後了……
我好詫異,難道不應該立即讓孩子把東西吐出來,或者從孩子嘴裡把東西摳出來嗎?
寶寶的一些壞習慣,真的是家人不經意間縱容而成,一定要注意,以免釀成禍端。
1、隨便撿東西吃
在寶寶2歲之前,會有一個口欲期,看到什麼都想放到嘴巴里嘗一嘗。這是他們學習的一種方式,也是成長的一個階段。
可以說,大多數寶寶都曾經有過撿東西吃的行為,但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因此形成了壞習慣。
有統計顯示,但凡是有撿東西吃的壞毛病的孩子,其家人大多有「節儉」的行為,看到食物掉到桌子上覺得很可惜,撿起來吹吹,直接塞進自己嘴裡。
寶寶看得到,自然也學得牢。
不要以為告訴孩子「掉桌子上太可惜,媽媽是大人可以吃,寶寶小不能吃」的道理就可以;寶寶壓根兒不理解。
偏偏對於寶寶來講,東西掉到桌子上或者掉到地上,東西掉在家裡,還是在外面,是沒有太多區別的,東西只是掉了而已。他不會想到「媽媽只是吃了掉到家裡的桌子上的食物」,也不會辨別地去想「如果掉在外面的地上,媽媽是不會吃的」。
因此,食物掉了就是掉了,只要沒有外包裝,直截了當地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就好,最少也要撿起來清洗之後再吃。不必為了一點點的可惜,而誤導了寶寶。
2、任意扔東西
寶寶在8月齡左右,會有「扔東西」的行為,而且他們會樂此不疲地扔,手邊有什麼扔什麼,只要他們拿得動。
對於寶寶來講,這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的一項本領。而且在扔東西的過程中,孩子會觀察到物體的墜落方式、痕跡、軌道,並且能夠注意到不同物體落地的不同聲音,逐漸發掘扔東西和發出聲音之間的必然關係,從而學習了一些邏輯知識。
所以,扔東西對於寶寶的智力和心理成長都有很大的好處。
但是家人在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會導致孩子往不同方向發展。
如果父母能夠正確地引導,在寶寶開始嘗試掌握這項技能的時候,提供給孩子一些合適的玩具和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寶寶開開心心的去嘗試,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可以增強寶寶的自信心和快樂情緒;不過當寶寶漸漸長大,就要注意淡化他們扔東西的行為。
但千萬不要讓寶寶形成「自己扔東西,爸爸媽媽就會格外關注」的觀點,比如平日裡對寶寶的行為不聞不問,多數時間都是看手機;而當寶寶扔東西的時候就開始大呼小叫地斥責,這樣對於孩子來講,是形成一種呼喚爸爸媽媽的意識,最終養成扔東西的壞習慣。
3、破壞性行為
在寶寶2歲左右的時候,好奇心開始逐漸增強,對所有的物品都非常感興趣,喜歡東摸西看,越來越多表現出一種破壞性行為。
這與他們的動手能力、手眼協調能力比較差息息相關。因為他們不了解物品的性能,卻偏偏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最終破壞東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要多鼓勵孩子,激勵孩子去探索和發現,但是要確保孩子所在環境的安全性,讓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孩子也就不會再破壞了,同時培養了孩子的學習精神,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若是因為孩子的實際能力不足而導致出挫敗感,為了發泄自身的怨憤或沮喪,而做出破壞性行為,就需要父母及時給予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幫助不是訓斥,訓斥會讓孩子感到委屈和誤解,甚至覺得自己被孤立,從而挫敗感更強,引導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引導孩子正確的面對挫敗,引導孩子逐漸走向想要的成功才是正解。
4、攻擊性行為
很多寶寶都有咬人、打人的階段,尤其是針對自己最為親密的陪伴人,比如媽媽;這同樣也是孩子的一種成長模式。
造成寶寶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也可能是一種自我發泄,還有可能是單純的模仿。
在寶寶年幼的時候,出現攻擊性行為,父母及時糾正,並適當淡化就好。如果寶寶在3歲左右,攻擊性行為更加強烈,那麼就需要及時調整寶寶所接觸的東西,比如看的電視、視頻有沒有比較打鬥、攻擊性的情節;周圍的人有沒有常常相互打鬥或者不友好的行為。
平時父母還要身體力行地做好寶寶的榜樣,儘可能溫文爾雅、禮貌接人待物。
另外,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成長,很多寶寶也會逐漸比較任性,以自我為主。這種行為多發生在寶寶的2-4歲。
而寶寶的這種行為多與家人的過於溺愛、嬌慣有很大關係。當寶寶因為沒有達到滿足而大發脾氣或者任性的時候,父母卻是各種的妥協和忍讓,最終只會滋長孩子的情緒,養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
所以,養孩子就要知道有可為有可不為,同時家有家規,每個人都要好好地執行。只有全家人態度一致,方向一致,才能夠調教出有好習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