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布最新通知!鍾南山提出12個最新判斷,"現在還不是摘口罩的時候

2020-04-12     餘杭晨報

國務院發布最新通知

據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官網4月11日發布,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關於進一步鞏固成果提高醫療機構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能力的通知》。


《通知》稱,當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為進一步鞏固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實現「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目標,針對復工復產逐步推進、疫情境外輸入壓力不斷增大、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解除,以及無症狀感染者存在一定傳播風險的情況,現就醫療機構進一步提高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能力提出以下要求。


《通知》要求各省份於每日12:00前報送前一日檢測情況,首次報送時間為4月13日;對新冠肺炎疑似或確診患者,應及時轉入定點醫院進一步診斷或治療,不得擅自允許患者自行轉院或離院。


全文如下:

聯防聯控機制綜發〔2020〕14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


當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為進一步鞏固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實現「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目標,針對復工復產逐步推進、疫情境外輸入壓力不斷增大、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解除,以及無症狀感染者存在一定傳播風險的情況,現就醫療機構進一步提高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能力提出以下要求:


一、完善門急診預檢分診管理

醫療機構要嚴格落實《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要求,做好患者的分診分流和風險管控。在門急診規範設置預檢分診點,指派有專業能力和經驗的感染性疾病科或相關專業的醫師,充實預檢分診力量。對就診患者要查看健康碼,要求佩戴口罩,並重點詢問是否存在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症狀體徵,以及是否與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觸、有疫情高發地區旅居等流行病學史,對患者進行體溫測量。將發熱患者及高度懷疑新冠肺炎患者規範轉移到發熱門診就診。有條件的地區,可結合預約診療工作,開展先線上後現場的兩次預檢分診。


二、加強發熱門診設置管理
各地要支持醫療機構加強發熱門診建設。發熱門診要設置在醫療機構內相對獨立的區域,通風良好,有醒目標識,有獨立衛生間,通道和分區設置符合要求,配備專用設備設施,最大程度保證檢查治療在發熱門診內完成。發熱門診定時消毒,所有人員均應當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做好防護。經問診、體格檢查等不能除外新冠病毒感染的,應當進行核酸檢測等相關檢查,進一步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對新冠肺炎疑似或確診患者,醫務人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登記、報告和隔離,及時轉入定點醫院進一步診斷或治療,不得擅自允許患者自行轉院或離院。


三、做好分時段預約診療和網際網路診療諮詢

各地要大力支持醫療機構加強信息化建設,開展預約挂號、預約檢查和預約治療,合理分配就診時間,實現分時段預約就診,減少人群現場聚集。將預約診療納入醫療機構制度建設,逐步擴大預約範圍,最終實現非急診患者全部「先預約、後就診」的目標。推進信息共享,實現線上預約診療時,有效識別「四類人員」(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發熱症狀患者、密切接觸者),並採取針對性措施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醫療」優勢,積極提供線上健康評估、健康指導、健康宣教、就診指導、慢病複診、心理疏導等服務,做好網際網路診療諮詢工作。


四、強化感染防控和醫務人員防護
各地要加大院內感染防控投入力度,從資金、人員、物資等方面加強支持保障。醫療機構要嚴格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疫情期間醫療機構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226號)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務人員防護技術指南(試行)》(國衛辦醫函〔2020〕155號)要求。進入醫療機構的各類人員均應當正確選擇和佩戴口罩、正確進行手衛生,做好環境通風管理。在為疑似和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診療服務時,根據操作風險高低,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做好額外預防。對不重視感控工作、不落實感控基本要求,導致出現嚴重院內感染事件的,要按照規定對醫療機構和相關責任人作出處理。


五、提高醫療機構實驗室檢測能力

各地要採取措施加強醫療機構實驗室建設,使三級綜合醫院均具備符合生物安全二級以上標準的臨床檢驗實驗室。對醫療資源相對缺乏、實驗室檢測能力相對薄弱、疫情防控壓力較大的地區,特別是陸路邊境口岸,要優先支持建設。要結合日常診療需求,按照「平戰結合」原則,選擇1家綜合實力強的縣級醫療機構予以重點支持,實現縣域內醫療機構具備核酸檢測能力。對發熱門診就診患者和門急診高度懷疑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要及時進行核酸檢測,實行應檢盡檢。鼓勵醫療機構根據所在地區疫情防控響應級別、風險等級,以及入院患者的旅居史等特點,採取適當方式在患者入院前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篩查,及時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者。各地對醫療機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情況進行日報告。各省份於每日12:00前報送前一日檢測情況(具體要求詳見附件),首次報送時間為4月13日。


六、做好應對預案制定和推演

醫療機構應當根據自身所處地理環境、在疫情防控中的功能定位,查找薄弱環節,制訂不同疫情防控壓力下的應對預案。各地應當摸清轄區內醫療資源底數,準確掌握可用於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的醫療機構、救治床位、儀器設備、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實驗室檢測能力、防護物資的數量、分布等。結合本地區口岸、邊境、人員流動等特點,提前研判疫情形勢,假定不同地區發生疫情、疫情暴發等情形,制訂包括調配人員、對口支援、物資保障、技術支持等在內的應對預案,並進行推演。各地制訂的應對預案至少包括一地單獨出現或多地同時出現疫情時,結合病例數達到兩位數、三位數甚至更高時面臨的救治壓力,確定縣、市、省逐級啟動條件和採取的應對措施,確保在發生疫情時能夠迅速按照預案有效開展醫療救治工作。各地應當在4月20日前將本省份的應對預案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


七、加強指導和督導

各地要加強對醫療機構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工作的督導,確保各項要求落實落地落細落小。要依託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相關專業質控中心等專業力量,於4月20日前開展一次專項督導檢查,及時發現醫療機構內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的薄弱環節,對改進工作進行指導,推動各地各醫療機構做好應對疫情準備。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將適時組織開展督導檢查,具體時間另行通知;將結合上報應對預案情況,組織專家對各地醫療機構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工作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將評價結果通報全國。


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將本省份應對預案加蓋公章後報送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同時發送電子版至指定郵箱。


聯繫電話:醫療救治組  010-68791976

傳真:010-68792206

附件: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情況日報表  


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

2020年4月10日

(信息公開形式:主動公開)


  現在可以摘口罩了嗎?無症狀感染者有傳染性嗎?動物之間會傳染病毒嗎?全球疫情的拐點會在何時到來?帶著這些問題,人民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



一、現在還不是摘口罩的時候

現在還不是摘口罩的時候。現在國內外情況懸殊,中國由於採取了非常果斷的措施,現在已步入疫情第二階段,而其他一些主要國家還處在大暴發的第一階段,且仍在向上攀升。這意味著人傳人的幾率非常高,確診病例增加非常快。戴口罩仍是很重要的自我防護手段,現在就提出不戴為時過早。不過,在疫情不嚴重的地區,人少的地方或空曠場所,倒不見得必須戴。

二、武漢過關了,但還有下一關


武漢解封了,我也很高興。疫情暴發時,中央果斷出手,對武漢城市交通進行管控,其他地方採取群防群治措施,是非常成功的,在疫情防控史上,這也稱得上是一個壯舉。


接下來仍然面臨兩個考驗。一個是如何邊防控、邊復工,另外一個是「外防輸入」關。現在國外還處在疫情暴發高峰,一些跟國外交流密切的中國沿海大城市很容易被卷進去又出現部分疫情,還需要通過各種防控舉措過關。


三、境外輸入造成中國疫情二次暴發可能性小

境外輸入病例不斷出現,會不會造成社區傳播,引發我國疫情二次暴發?


這實際上是兩個問題,一是外來輸入病例有沒有傳播,二是會不會在傳播過程中暴發。境外輸入病例傳播的危險性肯定存在,特別是核酸檢測陽性或已出現感染症狀的病例,傳染性比較強,會造成病毒傳播。


會不會造成疫情的暴發?估計可能性比較小。我國的群防群控一直下沉到社區,社區居民都有很強的自我防護意識,比如戴口罩、與人交往保持距離等,一旦有人出現發燒等症狀,也能夠快速報告或接受診斷,進而隔離。總體看,社區的傳播危險性肯定存在,但中國出現疫情第二波大暴發的幾率很小。

四、談全球疫情拐點為時尚早


從全球看,原來疫情的「震中」在歐洲,特別是西班牙和義大利,現在還包括德國、法國、英國。當前問題最大的是美國,最近這一周每天是以一兩萬例的速度在增加。所以,現在看拐點還早。


到不到拐點,要看政府能不能出手進行強力的干預。其他國家有很多不可測的因素,所以現在讓我預測全球拐點,就比預測中國的難得多。照目前這個形勢發展下去,恐怕還需要兩周。

五、中國無症狀感染者比例不會很大

無症狀感染者不會憑空產生,通常會出現在兩個群體:一是在疫情相對嚴重的地區,暫時還沒有表現出症狀、但可能已經被感染的人。另一個是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他們占的比例還是比較少的。


無症狀感染者也有兩個概念,一類是開始沒有症狀,但後來會逐漸發展到有症狀,這類是肯定有傳染性的。另一類是最近我們發現的,在相當長的觀察過程中始終沒有症狀,但核酸檢測陽性。這類的傳染性,我們正在研究。但根據新冠病毒的特性,一旦出現症狀,傳染性就比較強,所以將他們作為一組人進行隔離觀察,這樣的戰略是對的。

六、復陽患者大多不傳染


所謂的「復陽」,大多數應是核酸的片段而不是病毒本身。需要注意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患者本人是不是復發,假如患者產生很強的抗體,一般不會再感染。至於復陽患者會不會傳染給別人,則需要具體分析。一般來說核酸片段沒有傳染性。一些學者曾經對復陽患者的咽拭子及分泌物進行培養,沒有培養出病毒。


還有一種很少的情況,病人原本就有很多基礎病,只不過症狀改善了,並沒有完全康復,這些病人不能排除有傳染性。


總體而言,復陽患者帶不帶傳染性,我個人不是太擔心。


七、新冠肺炎流感化尚無充足證據


新冠肺炎會不會像流感一樣長期存在?


這是一派的觀點。到現在來看,還沒有充足證據。除非病毒傳播出現這樣的規律:它的傳染力仍然較強,但病死率越來越低,在這種情況下,有長期存在的可能。我們現在需要進行一個長期的觀察,掌握充分的數據、案例,才能夠得出類似這樣的看法。在現在的情況下,我不認為這種預測會是現實。

八、動物間傳播現在下結論太早

狗、貓、老虎等一些動物核酸檢測陽性,究竟是污染造成的,還是感染的,有待觀察。有些動物身上原本就帶有一些病毒,不一定有症狀,也不一定會傳染。現在就認為這些動物身上的新冠病毒既能傳染人,又能傳染動物,而且都能致病,結論下得太早了,一般來說我不會那麼看。


九、還沒有特效藥,但發現一些有效藥

我們現在試驗的一些藥物,比如氯喹,實驗結果肯定是有效的,我們正在總結,可能很快要發表出來。還有一些中藥,比如連花清瘟,我們不僅做了離體實驗,還在P3實驗室(即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編者注)發現,它抗病毒作用不強,但抗炎症方面表現突出,有關實驗結果不久之後也會發表。此外還有中藥血必凈,它的主要成分包括紅花、丹參、赤芍等,用於活血化瘀,對重症病人的治療初步看也是有效的,我們現在也在總結。

十、疫苗不會很快上市

真正終結疫情,疫苗挺重要的,現在各國都在以最快的速度研發。但我不認為疫苗三四個月時間就能做出來。此外,根據抗擊「非典」的經驗,去掉中間宿主,也能阻斷疫情的傳播。目前,我們還不知道新冠病毒的傳播鏈是怎麼樣的,搞清楚之後切斷也很重要。


把全部希望放在疫苗上,其他方法一概不管,是消極的。而且疫苗出來後,也不可能一下就非常完善,易感人群可打,但沒必要全部人群人人都打。

十一、群體免疫是最消極的做法

對待疫情最為消極的做法就是所謂的群體免疫,這是一百多年前的思路了,那時人類沒有什麼辦法,只能任由病毒感染,感染後活下來的人自然獲得抗體。現在再用這種方法應對新冠病毒我不贊同。在過去一百多年裡,人類取得很大進步,有很多辦法預防,不需要再用自然免疫、群體免疫。

十二、中國抗疫最值得分享的經驗是執行力


中國戰「疫」主要採取了兩大措施:一是對暴發地區進行封堵,阻斷傳播;二是基層群防群治,也就是聯防聯控。現在防控的核心也是兩個,第一是保持距離,第二是戴口罩。


所以,最可分享的經驗是執行力。很多國家的醫療水平、技術實力比我國高得多,之所以在疫情面前措手不及,就是因為沒有思想準備,也沒有果斷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少一線醫務人員感染,而這道防線一旦垮掉,會很容易失控。

來源:杭州日報綜合人民日報、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官網、@央視新聞、南方都市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d4KbXEBiuFnsJQVwR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