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騙了!烽火戲諸侯典故掩蓋著最早的帶路黨—西周滅亡的真相

2024-01-18     千年史館

原標題:別再被騙了!烽火戲諸侯典故掩蓋著最早的帶路黨—西周滅亡的真相

說起周幽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歷史課本裡面烽火戲諸侯典故的男主角,不作不死的典型:屢次點燃烽火謊報軍情,僅僅是想用戲耍諸侯的方式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結果等後來犬戎真的打來,烽火台都燒爛了也沒有人來救駕,於是都城鎬京被攻破,其本人身死,兒子平王東遷,西周宣告滅亡。

由此,《左傳》說「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褒姒背了一個大黑鍋,成了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當然了,許多學者早已駁斥了這種甩鍋的行為;現代人的我們,當然不會認為三個美女該擔負夏商西周興亡的責任。

如果僅僅是這樣,那麼有一個人會笑得特別開心:申候——歷史上最早的帶路黨!那麼到底他乾了什麼?西周滅亡的真相又是怎樣?

這一切,讓咱們從周部族的源頭說起。

周族始祖后稷,姓姬名棄,其父親是五帝中的帝嚳,按照輩分是黃帝玄孫,和堯帝是兄弟。他本人能夠分辨土地肥沃與否,善於穀物種植技術,後來被堯任命為農師,後人尊稱為后稷。

起初,后稷被堯帝分封在今天陝西武功縣;後來不斷遭受戎狄等部族的侵擾,周族在當時首領周太王(后稷的12世孫)的帶領下遷徙到岐山下的周原,由此逐步強盛起來;到了周太王的孫子周文王的時候,已經是可以威脅到商族統治霸權的強大部族。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武王伐紂,紂王身死,商王朝滅亡,周王朝建立。

之所以要回顧周部族的興起史,是想說明一個很容易忽略的細節:周部族從一開始就遭受戎狄的威脅,還曾被迫遷移——可見此時戎狄的實力不容小覷,更有學者考證,此時侵襲周部族的所謂西戎,就是後世的匈奴的先祖。

周部族的擴張,有兩個方向。其一是向東,武王伐紂、周公東征(詳見上篇《紂王死後商人去了哪裡?周公死後的靈異記載—武王伐紂背後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還有一個方向是向南,出武關向漢水流域發展。

但請注意,西北方向上,戎狄一直都在,距離西周都城鎬京並不算遙遠。

上一篇咱們說過,周公東征平等三監之亂、東夷作亂之後,西周進入一個穩定上升的時期,史稱成康之治,《史記》稱「天下安寧,刑措四十年不用」,足見當時安定的盛況。

然後好景不長,到了周武王的曾孫周昭王時代,「王道微缺」,依照《史記》的記載,昭王本人「南巡守不返,卒於江上」,有學者考證,其實是他討伐楚國吃了敗仗,過漢江時淹死了。

這件事極具象徵意義:周部族的南向之路受阻,開始退縮。

昭王之後,周穆王即位。相信不少朋友聽說過他和西王母相會的故事。司馬遷筆下,他勉強算是一個雄主:內政上頗有功績,軍事上主動對犬戎用兵。他能出遊,也間接說明這個時期,犬戎的勢力並不算太猖獗。

十四年後,厲王死在外面,二相扶持太子即位,是為周宣王。《史記》說他「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在其努力之下,周王朝短暫的恢復些元氣,史稱宣王中興。

然而,此時戎狄已經變的相當強大了;號稱中興的宣王,吃了敗仗,「王師敗績與姜氏之戎」,地點就在今天山西省介休市。

到了宣王的兒子周幽王在位時,西周王朝已呈現末日衰敗之景象。

然而,進行最後一擊的,並不是褒姒,卻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申候。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裡,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幽王;然而,在《史記》中,卻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權斗故事。

申國,是周王朝分封的一個諸侯國。

起初,周幽王娶了申國女為王后,生下兒子宜臼,並立為太子。後來,他遇上了褒姒,從此深陷不能自拔。褒姒生下兒子伯服,幽王愛屋及烏,就打算廢掉宜臼,立伯服為太子。在佞臣虢石父的攛掇及協助下,他真的這樣乾了:廢掉申後,並驅逐了宜臼。

這就捅了馬蜂窩了,申後並不是孤家寡人,她身後有申國。申候知道此事後勃然大怒,要為自己的妹妹、外甥出這口惡氣。

申候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聯絡鄫國、犬戎一起殺死幽王於驪山下——堪稱是歷史上最早的帶路黨啊!

大概是幽王和虢石父太過不得人心,似乎這種「逆反」舉動也沒人有啥表示,諸侯反而和申候一起立原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

因為鎬京被嚴重破壞,且距離犬戎太近,平王便遷都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

至此,西周滅亡。

從始至終,看不出褒姒主動謀害申後及太子的跡象,似乎都是被動接受。也許她內心在哭泣:我只是長的漂亮了一點,可這又有什麼錯?

本文由混沌減壓機原創,為讀史筆記系列之二十九篇;從三皇五帝到唐宋元明清,咱們慢慢聊。如若喜歡,歡迎關注、點贊、轉發,您的支持是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d2716c6a4c4813322d80775d9e8cc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