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的愚公,還是逐利的商人?
前幾天,寧夏某林場一位孫老闆「跪地求水」的視頻到處傳播。
很多媒體上來就把他捧成了「傾家蕩產」、「不求回報」治理沙漠的「當代愚公」,說他放棄千萬家產,幾十年如一日投入治沙工作,卻遭到了當地國企煤礦的不公正對待,呼籲要給他一個公道。
不得不說,這樣的畫面、語言、文字,非常有衝擊力和感染力,吸引了無數的支持者。
但我勸大家還是多讀點書,不要上了小作文的當。
給大家科普一點 高中地理知識:根系發達的植被過度吸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導致根系較短的植被大量消失,水資源短缺加劇。真的治沙應該先使用草方格,種梭梭、紅柳、花棒、檸條、楊柴、胡楊之類耐旱灌木植被的來固定沙土,等到形成了一定的生態之後,才有可能種植喬木。
大家可以看看畫面中孫國友先生種的樹,都是高大、根系發達的闊葉喬木,每一棵樹甚至都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來灌溉.......大家再看看這些樹旁邊的土地,差不多就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孫先生「治沙」治了20年,難道就沒有形成一點點正常的灌木植被嗎?直接就上喬木?
而最新報道指出,孫國友先生種的樹,很大一部分是「國槐」和「絲綿木」,國槐和絲棉木最大的價值就是作為工程樹種賣出去,純純的經濟樹種。而且,它們對於水的需求太大了——絲棉木屬衛矛科,又名白杜,樹通常高6 ~ 8 m,葉型圓潤,呈橢圓或近似圓形,葉色淺綠,花細小;絲棉木木質細膩、有可塑性,常被用來雕刻日常器具;其種子含油量豐富,是工業制油的優良原料。絲棉木屬陽性,最適宜生長在多陽、少寒、少陰之地,其根系對於中性和偏酸性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絲棉木對肥料與水的需求較強烈,適合生長在水邊或者肥沃多水的地方。
如果需要巨量的水資源來種樹,那麼種什麼都可以,這明顯和「治沙」沒有關係,這就是單純的經濟行為。
當地農民有自己的說法——「他(孫國友)說自己從2003年開始種樹,將荒沙地改造成現在的模樣,但是林場裡的沙蒿、檸條實際上都是我們小時候村裡領著我們種的,孫國友還沒來林場時,這裡已經是成片的沙蒿。」
「他說自己造林二十年,但你看看,除了他住的地方種了一圈樹,其他大片的地方依然保持著剛承包時的狀態。」
「我們這的水鹽鹼含量高,根本就不適合種他栽的那些新疆楊、速生楊。」「活了一棵樹,周邊的樹全死了,明明這些抗旱灌木就能很好地防風固沙,結果現在種一棵樹卻造成更大的沙化。」
沙漠治沙,從來不靠種樹,可以種樹是之前國家幾十年防沙治沙的結果……孫先生是不是有點「貪天之功」呢?
在本來就缺水乾旱的地區種植高大喬木,那就是抽水機,把地下水抽出來再蒸發到空氣中,只能加劇當地的荒漠化。
這些速生林是標準的經濟喬木,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砍伐之後又會造成新一輪的水土流失……你看看他種的都是什麼樹?每一棵都是抽水機。
我看他那個視頻,不但大規模種植喬木,甚至還需要打深機井取地下水灌溉……你說這是「治沙」呢?還是「造沙」呢?
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治理沙漠,靠的不是種樹,而是靠矮小灌木、耐旱植被去固定沙子,「保住風水」。用沙蒿障蔽固定流沙,用紫穗槐等豆科植物保水增肥,用樟子松、長柄扁桃形成穩定的作業區。草方格先行,低矮灌木跟上,這樣才能防沙固沙,形成穩定的生態。
大家去看治沙最成功的毛烏素沙漠,種的都是哪些植物?
更重要的是,據他所說,他還養了幾千頭牛羊,牛羊吃什麼?不就吃草皮灌木麼?
「我很感動啊,我在這裡養牛養羊,15天裡賣了20萬斤紅棗、10多萬斤大米、六七萬斤牛羊肉,全是網友在支持我種樹。」
「我很感動啊,我在這裡養牛養羊,15天裡賣了20萬斤紅棗、10多萬斤大米、六七萬斤牛羊肉,全是網友在支持我種樹。」
另外,防沙林每年每畝國家給補貼數百元。他這幾萬畝,每年補貼就有幾千萬!而投資額才一千萬……這些樹對他來說,確實是「金山銀山」。
我請教了寧夏當地人,發現這件事還有另外的說法:
孫國友先生作為一位外來的富商,在寧夏當地頗為出名,當地老百姓對他當年能夠承包這片土地都表示非常神奇.......因為他當年承包花的成本極低,50萬元承包了50年當地1.8萬畝土地。
他所承包的地方,離毛烏素沙漠很遠,根本就不是沙漠,附近本來就有水源,而他最初承包的目的根本不是種樹,而是養殖牛羊。06年寧東化工基地開始規劃,鹽池礦區同步進行,就是今天的雙馬礦,他們承包的農場在規劃區內,所以08年征地補償的時候就鬧過,最後協議補償100多萬。但因為補償沒有到位,只補償了90多萬,孫國友不滿意。
到了2012年,孫國友把「畜牧農場」變成了「林場」,開始給林業局寫信,說明煤礦破壞了他的林場,從最初的養殖草地變為林地補償,費用也從100多萬提高到了800萬......他忽然就從養牛養羊,變成「種樹治沙」了。
他口口聲聲說國營煤礦不給他供水,但據當地村民透露,孫國友自己就斷過當地老百姓的水。2017年,孫國友為了增加自家林場的水流,私自帶林場工人攔截了一條名叫「清溪」的河流,把農業用水改為林場用水,導致附近十餘戶居民一百多人的生活用水,以及上百畝農田的灌溉用水受到影響,農戶總損失達到600萬元,但孫國友從未賠償。
大家動腦子想一想,一個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能靠建築業掙到上千萬的民營企業家,按他所說已經種了幾十年的樹,會不明白這些道理,會是一個單純的環保主義者「伊文斯」?在中國,防沙治沙從來都是國家力量在做,你覺得個人和私企有動力去搞真正的「生態林」嗎?
所以說,做生意就做生意,商業糾紛就商業糾紛,在商言商,就事論事,就不要扯哪些理想主義公益慈善感動全世界的段子了。
民營企業是企業,國企也是企業。
煤礦是商業,種樹也是商業,商業的事情有商業的解法,寫小作文裹挾輿論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你看看極力推動這事的都是些什麼平台?新京報,澎湃,紅星新聞,九派新聞,極目新聞,老闆聯播...…都是些「拋開事實不談」的老熟人了。
煤礦有問題查煤礦,國企有問題罰國企,但不要一口一個「為眾人抱薪者」,也不要天天扯《茶館》里的段子「有錢別做好事」……更別拿大媒體報道來拉大旗嚇唬人,大媒體記者沒文化的翻車的還少嗎?
大家可以查一查西北治沙的歷史,看看做出貢獻最大的,是國家力量、政府機構、共產黨人、人民群眾?還是那些私營企業、商業平台、環保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