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6歲高中生致2死4傷,背後家庭教育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2023-06-02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北京16歲高中生致2死4傷,背後家庭教育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北京16歲高中生致2死4傷,背後家庭教育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最近,北京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慘案,大家應該都聽說了。

16歲的高中生張某造成2死4傷。

5月15日8時許,北京通州公安分局接到一起校園學生傷人的案件。

早上升旗儀式後,張某在上課期間跟同學老師發生了爭吵,用兇器打傷女同學張某某的頭部,還追著張某某繼續打。任課老師囤某某連忙阻止,也被張某打傷。

隨後,其他老師和同學合力制住了張某,奪下他手中的兇器。這時副校長高某聞訊趕來,不料被張某用暗藏的其他兇器打傷。(張某同年級學生跟媒體描述當時的情況)

警方到達現場後,控制住了張某。但進一步調查後發現,這不僅僅是一起校園傷人事件。

5月14日晚,張某在鄰居家殺害了一對老夫妻,於5月15日早上,又將自己的母親曹某某毆打致昏迷。

目前,張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所涉及的案件正在偵辦中,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制裁。

中國新聞周刊披露了張某遺留在現場的生物作業本和試卷的照片。

作業本上有著兩條老師的評語:

「沒寫完?」

「前面的作業補齊!」

而在試卷上,則畫著詭異陰暗的塗鴉:惡魔、大量刀具、傾斜歪倒的房屋、手持武器的小人……

從心理學上講,塗鴉是一個人內心的投射。

顯然,這不是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的塗鴉。

圖源:中國新聞周刊

為何16歲的孩子內心如此暴戾兇殘的?又為何做出如此狠事?

具體原因,暫時我們不得而知。

但我們可以從這部改編自真實案件的韓國電視劇《少年法庭》中,得到一點啟示。

缺位的父母和壓抑的孩子

13歲的白成友到警察局自首,說自己殺死並肢解了一名8歲男童。

為什麼要殺害一個跟自己素昧平生又毫無恩怨的孩子?

白成友給出的答案是:

男童跟自己藉手機打給媽媽,可當時手機沒電,自己就把男童帶回家,打算充了電讓男童打電話。

但是,男童一進家門就吵吵嚷嚷玩他的玩具,導致他的思覺失調症復發,失控之下殺了男童。

他一點兒都不覺得愧疚,在法庭上說了一句令所有人震驚的話:

「我聽說年紀未滿14歲的話,就算殺人也不用入獄,那是真的嗎?太爽了!」

這是個惡魔吧。

相信這是在場所有人的想法。

可這並不是事件的真相,真相更加殘酷。

男童並非白成友所殺,是他16歲的朋友韓睿恩下的手。

當天,兩人在社交軟體上商量把男童誘拐回家,隨後韓睿恩用殘忍的手段殺了男童,處理完屍體,兩人又計劃讓不滿14歲的白成友去認罪,這樣兩人就都不用坐牢了。

殺了人,分了屍,對受害者毫無愧疚,還想利用法律全身而退。

如此殘忍,又如此理所當然,讓人不寒而慄。

那麼,為何韓睿恩要殺了男童?為何白成友願意頂罪呢?

韓睿恩殺害男童的誘因是:男童要打電話給媽媽。

韓睿恩家非常富有,爸爸是企業家,媽媽則經營一家知名精品店,兩人在美國定居,獨留韓睿恩一人在韓國。

事發後,法官試圖聯繫她的父母,卻只能聯繫到代理律師。

他們對女兒的事極不關心。韓睿恩患抑鬱症三年,他們也只找了專業醫生進行治療,自己從不出現。

即便是開庭當天,他們明知道女兒可能會被判重罪,依舊沒把女兒的事放心上,以另有行程的理由,沒有出席庭審。

別人眼中的韓睿恩不愁吃穿、天生富貴,可只有韓睿恩自己知道,她一直是個不被愛、不被關注的那個孩子。

當她看到一個隨時隨地可以給父母打電話的、被深深愛著的孩子,心中壓抑許久的嫉妒和恨便爆發了出來。

再來說說白成友。

他的媽媽倒是出席了庭審,只不過她來的時候,庭審已經結束了。

她給的理由有二:

一是因為工作太忙了。

二是因為白成友不滿14歲,不會被判刑。

庭審法官問她:「你拜訪過被害人家屬了嗎?」

她竟回答:「沒有。」

這一刻,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了,為何白成友能笑著說出那句「太爽了!」

如出一轍的自私和冷酷。

她似乎為兒子操碎了心。

冒著被撞死的危險,攔住庭審法官的車為兒子求情。

在兒子被判關押在少年犯管教所兩年後,質問法官為什麼不釋放兒子。

可在生活中,卻又完完全全忽略了兒子。

她不知道兒子跟韓睿恩是朋友;

兒子患有思覺失調症,休學在家,也幾乎不陪伴;

當法官找到她想要提供幫助時,她只關心工作會不會因此丟掉。

……

她看不見孩子真正的需求,也不願去滿足孩子。

說句不中聽的話,她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其實只是一場自我感動的戲碼,孩子只是扮演了一個接受媽媽「愛」的道具。

這種情況下,孩子又怎麼能感受到愛呢?

想要愛,就只能向外求。

於是,韓睿恩的一句「你知道我最愛你吧」,便成了白成友為她頂罪的理由。

白成友和韓睿恩在社交軟體上的對話

武志紅老師說:

「好的父母,該是一個結實的容器,孩子的生命能量,可以在這個容器內流動,一旦孩子發現,他的生命能量被允許、被看見,這份生命能量就會轉化為生能量。

相反,如果父母容納不了孩子的這份生命能量,這時這份能量就會轉入到潛意識的黑暗中,成為死能量。」

無論是白成友,還是韓睿恩都不曾被父母看見,也不曾被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他們肆意傷害他人,直到毀了自己。

暴力的父母和被漠視的孩子

任誰看,徐有悧都是個無可救藥的孩子。

她抽煙、喝酒、紋身、打架、偷錢,甚至援交。

在少年法庭上,她因盜竊及性交易罪被裁定需要長期接受相關機構的監管。

但據監管機構稱,徐有悧非但不改,還極其不配合監管。

她打工的理髮店,對她也不太滿意。

理髮店的同事說,有一個年紀大她很多的男人找過她幾次,懷疑她在做援交。

她的朋友,也已經很久沒見過她了,只知道她每天早出晚歸。

她的爺爺患有老年痴呆,長期住院,奶奶身體也不好。

醫院的護工經常能聽到她對奶奶破口大罵,護工說:「我這輩子都沒見過這樣的壞孩子。」

所以,當她暈倒被送往醫院,被查出長期遭受暴力對待時,很多人都覺得她是咎由自取,是去做援交造成的。

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她不報警?又為什麼說是自己摔傷的呢?

但,這並不是事實。

真相是,那個總來理髮店找徐有悧的男人,是她的爸爸。

她爸爸管她要錢,不給就打她。

她之所以晚上不回家,是為了躲開爸爸,避免被毒打。

她早出晚歸,一方面是為了打工賺錢養家,另一方面是為了照顧住院的爺爺,因為爸爸把家裡的補助金都搶走了。

而護工口中所說的,徐有悧對奶奶破口大罵,其實是在宣洩自己的痛苦。

她問奶奶:「你不覺得我可憐嗎?我甚至被那個混蛋打到住院了。」

奶奶卻說:「我當然覺得你很可憐,我難過得心都快碎了。可是有悧,再怎麼說,你爸還是我兒子,對吧?你可以再忍讓你下你爸嗎?你爸也是個可憐人!」

明明是受害者,卻被要求去體諒施害者。

血緣和家庭沒給徐有悧帶來愛意和溫暖,反而充斥著反抗不了的壓迫和磨難。

每次鼓起勇氣,想要好好生活。

每次都被打回原形:

努力賺錢被爸爸毆打、搶錢離開家躲起來錢花光後去偷竊

孩子過得如此悲慘,你知道她爸爸怎麼說的嗎?

他說:「我只是在教訓我的孩子,我所做的行為是在管教她,那是我身為她爸應有的權利。」

徐有悧爸爸的話,並非是在給自己找藉口,因為他小時候也是被爸爸毒打長大的。

曾經的受害者,變成了如今的施害者。

我們回過頭再看,徐有悧真的不可救藥嗎?

不是的。

是親人們的毒打與忽視、周圍人的厭惡和鄙夷,讓原本努力改變處境的她,變成了人人口中的「壞孩子」。

不過,幸運的是,她沒有放棄最後的希望,選擇跟承辦法官求助。

承辦法官給予了她溫暖和幫助。

最終,她爸爸因虐待兒童罪,被禁止接近家庭成員一年,遷出被害兒童居所一年,禁止使用電子通信等聯絡行為一年,停止親權一年。若拒不履行,或有違反,案件將移送檢察機關處理,她爸爸可能會被刑事審判。

這意味著,徐有悧可以過上安穩且踏實的生活,不再選擇墮落。

如果有得選,暴力和溫暖之間,誰都會向溫暖靠攏吧。

對孩子來說,辱罵、恐嚇和暴力不會讓他們變得強大,唯有愛意和溫暖,才能讓他們在逆境中生出勇氣。

震驚無措的父母和

令人扼腕的孩子

看到這,估計有人會說,這是電視劇的情節,現實中青少年犯罪的情況未必是這樣。

央視《一線》欄目曾拍過5集紀錄片《少年法庭》(與韓國電視劇同名),來看看裡邊的幾個真實案例。

2016年5月,廣東警方破獲了一起連環盜竊案,作案嫌疑人均是未滿18歲周歲的未成年人,而主犯小偉(化名)涉嫌參與作案36次。

從一審到二審上訴,小偉從來沒提起過父母,而父母呢,在小偉被羈押期間也從未出現,只有他父親的一個朋友給他送了點東西。

幾經輾轉,法官總算聯繫到了小偉的父親,這才知道,小偉10歲時父母就離了婚,母親再嫁後,再也沒回來看過兒子,父親則忙於在外打工,幾乎不管兒子。

一個內心空虛、沒有情感支撐的孩子,很容易走上歪路,在有心人的教唆下,小偉犯了法。

15歲的小全(化名),因涉嫌販毒被公安機關抓獲。

小全的媽媽震驚且不解:「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做,我從來沒想過我們家會出這樣的事情。」

在別人眼裡,小全是個乖的孩子,成績好、動手能力強,還願意幫助同學。

可在家裡卻不是這樣。

父親長期在國外工作,自己跟母親沒什麼話可說,還經常發生衝突。

缺少法制觀念、好奇心旺盛、想特立獨行,再加上青春期叛逆,讓小全對吸食大麻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他加入了賣各種稀奇古怪東西的QQ群,買了一斤大麻。在吸食了一部分之後,又將剩下的賣了出去。

在交易的過程中,小全被當場抓獲。

看著被判刑的兒子,小全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錯。

故事看到這,可能有人會站出來,指責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原生家庭,以至於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

這話在理。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在原生家庭,責任也在原生家庭;成年人犯罪,原因在原生家庭,責任在自己。

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無論是真實事件改編的電視劇,還是真實紀錄片,意義不在於譴責,而在於警醒。

孩子犯了罪,只是我們看到的,最壞的「果」,這背後沒有看到的,是孩子經年累月的崩潰無助、心理扭曲、消沉墮落。

孩子的內心需要注入關愛、涵容、尊重、理解,才會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在未來的挫折與打擊中把控自己,在人生的岔路口走向正確的路。

我們不能陪伴孩子很久,但我們給予孩子的這份力量,能讓孩子在漫漫長路中看到希望之光,那就足夠了。

教育是件「秋後算帳」的事,種下的罌粟不會結出櫻桃。

但種下的櫻桃,就會結出「自信平和且健康開朗」的果實。

共勉。

參考資料:

1.中國新聞周刊、紅星新聞、澎湃新聞和@封面新聞的相關報道

2.央視《一線》欄目:紀錄片《少年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