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養老理財試點、個人養老金帳戶制度頒布後,養老儲蓄業務即將展開。
日前,銀保監會在通氣會上表示,相關部門正會同央行研究推出特定養老儲蓄業務試點工作。據悉,此次試點銀行初步擬由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大行,並在部分城市開展試點,單家銀行試點規模初步考慮為100億元,試點期限暫定一年。
養老儲蓄屬於定期存款類產品,期限最短5年,最長20年。由於目前我國的銀行存款類產品的最長期限基本在5年,那麼如何對5年期以上存款產品定價,成為市場普遍關注的問題。
2022年以來,作為養老保險三支柱體系中的第三支柱,商業養老金融業務提速發展。從養老理財試點到個人養老金帳戶制度的頒布,再到如今養老儲蓄業務擬推出,將進一步豐富從保險、公募資管產品到銀行存款等多類型的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的發展。
實際上,2022年3月2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就透露,養老儲蓄試點即將啟動。
銀保監會5月10日發布的《關於規範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通知》顯示,支持和鼓勵銀行保險機構依法合規發展商業養老儲蓄、商業養老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等養老金融業務,向客戶提供養老財務規劃、資金管理、風險保障等服務,逐步形成多元主體參與、多類產品供給、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發展格局。
那麼,此次養老儲蓄業務又將給銀行業帶來什麼?
針對養老儲蓄業務試點地區選擇、產品定價、產品優劣及銀行是否有收益等方面的問題,《商學院》記者聯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四大行方面,截至發稿,尚未收到明確回復。
養老儲蓄業務試點
將由四家銀行在部分城市開展
據悉,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日前表示,為進一步豐富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供給,銀保監會正在會同央行研究推出特定養老儲蓄業務試點。
此次參與養老儲蓄試點的銀行,初步擬由工、農、中、建四家大型銀行在部分城市開展,單家銀行試點規模初步考慮為100億元,試點期限暫定一年。
銀保監會方面表示,此次試點的特定養老儲蓄業務兼顧普惠性和養老性,產品期限長、收益穩定,本息有保障,可滿足低風險偏好居民的養老需求。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種類型,產品期限分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檔。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上述銀保監會相關部門的表述,特定養老儲蓄業務試點地區暫未確定。《商學院》記者注意到,不少地區正在爭取試點。
例如,北京銀保監局在《關於做好轄內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中表示,鼓勵各商業銀行開展養老儲蓄、養老理財業務試點;重慶銀保監局在《金融支持新市民安居樂業實施細則》中表示,商業銀行應積極推動養老理財產品、養老儲蓄產品銷售試點落地,提升新市民認知度和接受度,拓寬新市民養老資金來源;黑龍江銀保監局在《關於全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表示,根據總行安排做好養老理財、養老儲蓄試點;山東銀保監局在《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工作方案》中表示,支持商業銀行研究養老儲蓄產品,探索開展養老儲蓄業務試點。
從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地區選擇來看,此前,銀保監會已於2021年9月在武漢、成都、深圳、青島四地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並於今年3月擴大到北京、瀋陽、長春、上海、武漢、廣州、重慶、成都、青島、深圳10個地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經有16隻養老理財產品順利發售,16.5萬投資者累計認購420億元,其中40歲以上投資者占比超過七成,認購金額20萬元以下投資者占比超過六成。
那麼,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是否會對此次養老儲蓄業務試點形成參考?
對此,法詢金融資管研究部總經理周毅欽表示:「(養老儲蓄產品試點)期初應該不會像養老理財產品這樣大規模放到一線城市試點,應該還是會選擇若干重點城市做試點,根據效果再做推廣。」
從養老儲蓄業務產品形態看,其屬於定期存款類產品,服務於養老需求,存款期限較普通定期存款更長,存款期限最短5年,最長20年。
因而從風險方面來看,周毅欽表示:「(養老儲蓄產品)風險肯定是極低的,初期都是國有大行,且具有存款保險保護。養老儲蓄產品由於是單利計算,實際上從最終收益上可能明顯低於其他養老金融產品。因此如何定價以吸引客戶是非常重要的。」
期限20年,超長期存款如何定價?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銀行存款類產品期限最長為5年,而此次養老儲蓄產品期限最短為5年,最長達20年,存款期限超過普通銀行定期存款。那麼,養老儲蓄產品的定價方式便成了市場上廣泛關注的問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銀行儲蓄目前沒有長達15年、20年的產品,對定價來說,其實是提出了一定難度。「回報太低,老百姓可能不願意存,但如果回報太高,又受制於資產端的回報,會超過養老理財產品收益。」
周毅欽也持類似觀點,他表示:「從收益來說,產品最長期限達到20年,這也是目前傳統存款產品所沒有的定價期限。」
對於如何定價,周毅欽表示:「按照定價模型來說,理論上應該較現在的5年期限產品定價稍高。目前,近期發售的儲蓄國債,三年期和五年期票面年利率分別為3.35%、3.52%。大額存單方面,某國有大行在售的3年其大額存單年利率為3.25%。由於10年、15年、20年期限的資產較少,短期內較難有對應高收益資產,所以從定價的角度,儲蓄國債、5年期定期存款可以提供一定的定價參考,預計10年、15年、20年期限的利率基本上是較5年期邊際上稍高。」
對於定價,曾剛認為有兩方面考量:一方面可能會由央行來決定基準利率,確定浮動上限,隨後各家銀行再基於此限,各自確定最終的利率標準;另一方面可能會根據市場競爭原則來判定。他認為主要參考兩方面內容,首先,按照風險與收益匹配原則,養老儲蓄產品利率上限不能高於養老理財產品;其次,也要關注市場收益率情況。
銀行如何受益?
目前,養老儲蓄試點即將啟動,其穩定的收益以及較長的產品期限符合居民長期養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點,但養老儲蓄側重 「保本保收益」,收益率缺乏吸引力,靈活性相對較差。在專家看來,銀行能否從養老儲蓄業務中獲得業績回報仍需長期考量。
從我國養老服務金融的參與主體及相關產品來看,涉及銀行業、基金業、保險業和信託業等,參與主體廣泛但相關產品種類和數量較少。養老服務金融在養老財富積累方面提供的產品,不論是從數量還是從功能等方面看,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無法滿足養老財富管理的多元化需求。
今年四月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意味著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發布,意味著我國第三支柱養老體系啟航。
近日,穆迪在《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對中國金融機構具有正面信用影響》報告中表示,預計銀行將從新的個人養老金計劃中獲益最大,因為參加人需要在銀行開立個人養老金帳戶,使得銀行有機會吸引資金到其理財子公司產品。
穆迪認為,隨著個人養老金市場的增長,銀行將會獲得更多的資金託管佣金。隨著參加人重新分配其個人收入和資產,一部分個人存款將會轉到個人養老金帳戶。但是,這部分個人養老金在投向固定收益產品和股票之後,最終會轉入銀行同業存款和企業存款。
對於銀行的影響,在周毅欽看來,養老儲蓄推出後,可能會對憑證式儲蓄國債形成一定替代效應。
例如,從穩定息差的角度,在周毅欽看來,超長期限的定期存款產品對銀行來說並不十分「划算」。
比如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往往是「存短貸長」,即通過容忍一定程度的期限錯配實現收益。而超長期限的定期存款產品如果定價低對受眾來說沒有吸引力,但定價高又會提高銀行的負債端成本,擠壓凈息差。
又比如,相比養老儲蓄,同樣作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商業養老保險、養老理財和養老基金等還可以通過配置權益類資產、另類資產等增厚收益。那麼,為穩定息差,銀行更傾向於加大活期存款或者3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占比,以壓降負債端成本。
國信證券也在研報中認為,養老儲蓄是商業銀行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但考慮到收益率偏低以及在產品靈活性和個性化方面的不足,預計其與其他養老金融產品相比競爭力有限。
周毅欽表示:「養老儲蓄帶來的長期限資金,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強銀行資管負債管理的穩定性,但是由於定價的因素,由於目前較難有對應高收益資產,能否帶來長期的收益,仍然需要後續考量。」
對於養老儲蓄業務試點、業務發展以及商業養老金融領域,《商學院》將持續進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