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國運」在哪裡?
日本已經連續20個月貿易逆差了。
日元的瘋狂貶值,也擋不住日本外貿的全面衰頹,日元較上年同期貶值16.5%,但是日本的汽車、鋼鐵出口的持續萎縮,毫無起色。
而由於國際市場煤炭、原油和石油產品價格高昂,日本3月份進口增速超過出口增速,使日本的年度貿易逆差達到創紀錄的21.73萬億日元(約合1610億美元)。這超過了2013財年創下的13.7萬億日元的紀錄。
日本對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出口3月份同比下降7.7%,為連續第四個月下降。
汽車是日本的支柱產業,但在第一季度,我國汽車出口106.9萬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而且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市場,日系車也一敗塗地。眾所周知,任何一個領域,只要被中國超越,那麼就永遠也追不回來了。
日本汽車產業曾經為日本創造了600萬個高薪酬職位,整個汽車產業鏈占據日本GDP的40%以上,可以說直接奠定了日本的已開發國家地位。
而在今年,我們就能取而代之。
日本汽車產業的衰敗和頹勢肉眼可見,豐田、本田、日產價格打骨折都無法提升銷量……我們甚至不需要做什麼,就能打垮它的經濟脊樑。
可以說,日韓這倆「偽已開發國家」的國運,已經走到頭了。
面對全球唯一的超大規模市場、超大規模產業鏈,是他們的悲哀,你比什麼,都不可能比得過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生產潛力,無論是什麼產業,只要中國介入,就會迎來整個產業的大結局;只要中國做什麼產品,對所有的競爭對手來說,都是降維打擊。
日本不是德國,德國目前的製造業還可以與中國互補,但日本的製造業很大程度上是與中國重合的,中國每多賣一輛汽車,日本就少賣一輛汽車,中國每突破一個產業瓶頸,日本就有一個產業鏈遭到毀滅性打擊......日本是一個小國,它的市場不足以撐起自身的產業體系,所以它是一個高度依賴外部市場的小工業國,它的工業越發達,未來面臨的危機就越大,更何況,它只是美國為了遏制假想敵而扶植起來的「傀儡工廠」,它的產業單調、路線狹窄,處處都是軟肋。
它無法用規模化降低成本,只能靠「躬匠精神」、「造假仙人」偷工減料;它無法技術創新引領潮流,只能抱殘守缺守著那些幾十年前的奇葩技術路線不肯改變......他們在工程技術方面,早已沒有人才儲備了,你看日本那些跪著拆解中國新車的工程師,都是白髮蒼蒼的老師傅了......就算中國車企把車送給他們抄,他們也抄不出來有競爭力的產品了。
當旁邊的那個龐然大物完成工業化之後,日本的結局幾乎依然註定。
更糟糕的是——在美國遭遇經濟危機、產業衰退的時候,它割不動敵人,必然要割盟友一刀,日本在平時是「盟友」,到了災年,那就是「肥羊」了,這種看起來「發達」,卻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肥羊最好收拾了。
大家都知道,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到今天,有一個「失去的30年」,那正是被美國收割的結果,但與未來相比,日本所謂的「失去的30年」,可能是未來無數日本人懷念的美好時光,因為日本的未來會更慘。
它和南韓一起跌出「已開發國家」行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世界秩序將會回到幾千年的常態上,中國會回到應有的位置上,日本也會回到它應有的位置上。
所以,今天日本和南韓政客的「瘋病」可以理解,因為它們的產業鏈和中國高度重合,如汽車、手機、半導體、造船......並且高端產業鏈不斷被中國蠶食,日本連續20個月貿易逆差,而南韓也從對中國的順差國變成了逆差國,它們產業的衰落、國力的衰頹,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它們才會在台海問題上日益瘋狂,徹底站在我們的對立面上,它們才會把自己國家的命運死死綁在美帝國主義的戰車上。
但沒有用,秋後的螞蚱,上岸的魚,能有什麼用?
目前日本國內矛盾也在激化,財閥和政客世家勾結,縱容邪教掠奪民眾,在經濟萎靡產業凋敝的情況下,依然要插手國際事務,「援助烏克蘭」,干涉台灣事務,人民對政權已經嚴重不滿了.......安倍、安田的連續遇刺,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日本人民也不是完全沒有出路。
他們的傳統藝能將會在這個新時代大放異彩。
舉個例子,目前B站直播的日本櫻花妹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