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棋子:克里米亞投靠俄羅斯是正確選擇嗎?

2021-01-28     枕貓

原標題:大國棋子:克里米亞投靠俄羅斯是正確選擇嗎?

國際社會風雲變幻,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緣關係,很多小國家會淪為各大國之間博弈的棋子,能夠成為棋子,至少代表其本身還是具有被爭奪利用的價值。

棋子的命運也會因為選擇而各不相同,有的擺脫了棋子的身份回歸正常,有的則成為棄子,更有甚者,直接淪為炮灰。

那麼作為美俄兩大國之間的棋子,克里米亞投靠俄羅斯是正確選擇嗎?

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的軍事重地

克里米亞半島占地2.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二百萬,瀕臨黑海和亞速海,擁有塞瓦斯托波爾港這一深水不凍港,克里米亞半島與歐洲大陸只通過一條僅數公里寬的地峽相連。

一直以來,克里米亞都處在動盪不安的局勢之中,曾先後被十多個國家占領過,一直到1783年沙皇時期開始併入俄羅斯的版圖。然而到了蘇聯時期,又被當時的蘇聯領袖赫魯雪夫作為永恆友誼的象徵送給了烏克蘭。

只是當時的烏克蘭與俄羅斯同屬於蘇聯大家庭,後來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克里米亞被送給烏克蘭後,俄羅斯開始每年支付幾千萬美金的租金來租借塞瓦斯托波爾港。

1997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簽署雙邊友好條約,俄羅斯分走了黑海艦隊,克里米亞歸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作為黑海的定海海針位於黑海的北部中央,戰略意義非同小可。

黑海

可以說,克里米亞就是俄羅斯的戰略咽喉。只有控制了克里米亞,才可以確保俄羅斯的國家安全,並通過克里米亞的黑海艦隊,控制大半個黑海,獲得通往大西洋發揮全球影響力的鑰匙。反之,如果失去了克里米亞,美國的飛彈、艦隊將會被布置在俄羅斯的家門口,俄羅斯就徹底被堵死在歐亞內陸。

俄羅斯的石油主要是高加索石油,最便捷的出路就是從黑海出地中海再輸送到世界各地。克里米亞的得失更關係著經濟命脈。克里米亞作為美國安在俄羅斯門戶的一枚棋子,目的就是為了壓縮俄羅斯的生存空間,以達到孤立俄羅斯的目的。

烏克蘭顏色革命後,局勢一出現變化,俄羅斯立即派出特種作戰旅和黑海艦隊第810海軍陸戰團以閃電之勢迅速拿下了克里米亞,畢竟沒有任何事比國家安全來得更重要。況且黑海艦隊就是建立在克里米亞,一旦放任烏克蘭加入北約和歐盟並引來歐美駐軍,黑海艦隊必定不保,憑著黑海艦隊對俄羅斯無與倫比的戰略價值,俄羅斯是絕對不會允許此事發生的。

黑海艦隊

克里米亞投靠俄羅斯對國際社會造成的影響

1994年,美、英、俄三大國和烏克蘭簽署《布達佩斯備忘錄》,以保證烏克蘭領土完整為誘餌,成功忽悠烏克蘭棄核。曾是世界第三核大國的烏克蘭失去的不僅是核武器、洲際飛彈,還有與西方國家談條件的資格。

雖然俄羅斯違反了《布達佩斯備忘錄》,侵犯了烏克蘭的主權,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除了在道義上譴責俄羅斯加上經濟上的制裁,並沒有一個國家伸出援手。

烏克蘭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克里米亞分離出去,失去了克里米蘭,烏克蘭就近乎失去了對西方的重要性,戰略地位迅速下滑,棄核又棄俄的烏克蘭已經由原來的核大國直接淪為不入流的國家,走上了分崩離析的不歸路。

烏克蘭

克里米亞的回歸,對俄羅斯意義重大,一方面敲山震虎,警告白俄羅斯等國家膽敢走親美路線,作美國對付俄羅斯的棋子、代理人,就會落得和烏克蘭一樣被分裂的下場。一方面也斷絕了美國和北約在克里米亞駐軍的念想,打亂了北約東擴的節奏。

俄羅斯的確因為出兵克里米亞而受到了美國和歐盟的制裁,但是制裁一直都在,作為美國的頭號敵人,經濟和軍事制裁從來就沒有少過。

雖然吞併克里米亞,俄羅斯也是付出相應代價的,克里米亞入俄使烏克蘭徹底倒向西方,周邊的幾個前蘇聯國家為了抵抗來自俄羅斯的威脅,不得不向歐盟國家尋求幫忙,以求在大國平衡中艱難生存。原蘇聯國家的團結聯盟的構想是徹底不可能實現了。

克里米亞入俄,俄國的確違反了友好條約,但卻切切實實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克里米亞,西方國家得到了道義上的勝利,美國和英國沒有履行保證烏克蘭領土完整的承諾,損失了信用。

俄羅斯

克里米亞投靠俄羅斯是正確選擇嗎?

2014年3月,克里米亞發起全民公投,以近97%的支持率同意加入俄羅斯,如此高的支持率顯示出克里米亞人迫切想要遠離深陷危機的烏克蘭,克里米亞人自己選擇加入俄羅斯。

由於公投後入俄,美歐對克里米亞主導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制裁。自從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以後,烏克蘭不惜掐斷食品淡水電力供應等來圍困克里米亞,國際金融機構停止了貸款業務,國際零售品牌相繼退出,國際連鎖餐飲商家紛紛撤離,信用卡公司退出業務,這些對產業結構以療養旅遊為主的克里米亞可謂打擊頗大。

「只要我們同心協力,便能克服一切困難。」普京號召克里米亞人共度難關,得到了克里米亞人的積極響應。克里米亞曾經歸屬於鄂圖曼帝國,原居民為韃靼人,信奉伊斯蘭教。二戰後,史達林以克里米亞韃靼人與德國合作為由,流放了韃靼人到中亞地區,從此,克里米亞的人口構成俄羅斯族占大多數,剩下的是烏克蘭族和韃靼族。

普京

當征服了一個新的領土後,最先要解決的是民族融合的問題。然後克里米亞俄羅斯人占絕大多數,就完美地避免了這個問題。早在克里米亞屬於烏克蘭時期,俄羅斯就已經向其投資了近3億美元,大大超過烏克蘭對克里米亞的投資。

如今克里米亞重回俄羅斯,在世界級戰略大師普京的親自布局督導下,數十億美元的資金被投入到克里米亞。

辛菲羅波爾機場擴建了新的航站樓和跑道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新機場,取名克里米蘭波浪。全長19公里的歐洲最長大橋刻赤海峽大橋橫跨刻赤海峽,連接著俄羅斯本土和克里米亞半島。大橋的建成,象徵著克里米亞從此不再是一座無依無靠的海上孤島。

在紀念碑的旁邊,毀於1930年的亞歷山大教堂被重新建立在克里米亞首府辛菲羅波爾並成為當地地標性建築,像征著克里米亞重歸俄羅斯的懷抱以及克里米亞這片土地上的愛國精神。

辛菲羅波爾、塞瓦斯托波爾、薩基附近,有著無數新建的發電站以及數百公里的新電路,海底有新接入的海底電纜,俄羅斯正不遺餘力地改造著克里米亞。民生得到保障的克里米亞人即便面對面上漲的物價,也依舊對生活感覺滿足。

辛菲羅波爾

大批俄羅斯人和其他東歐國家的人以每年5萬人計湧入克里米亞,更多俄羅斯人的遷入,加快了俄羅斯人與本地克里米亞人的融合。大量的軍隊派駐克里米亞,大力提升了克里米亞的管制和安全。

也許是飽經戰火,克里米亞人非常嚮往和平。對比烏克蘭的民不聊生,克里米亞人對能夠回歸俄羅斯,重新成為俄羅斯公民感到自豪,強大的民族認同感使克里米亞人對偉大的祖國信心滿滿。克里米亞人堅信,無論如何俄羅斯都不會再放棄自己,對比周邊國家,強大的俄羅斯必定能護自己周全。

而如果沒有加入俄羅斯,克里米亞處在俄國烏克蘭雙方的邊界上,如果發生軍事衝突,必然會淪為炮灰。美國之所以會幫助烏克蘭,不過就是把烏克蘭作為代理人,讓烏克蘭成為一枚釘子給俄羅斯帶去麻煩。失去了克尼米蘭的烏克蘭,則失去了制肘俄羅斯的能力,很快就會被當成棄子丟棄,再也不會得到西方國家的鼎力援助。

克里米亞人

本就貧窮的國家,只能在自生自滅中風雨飄搖。如果不幸成為大國之間博弈的棋子,最好還是將眼光放得長遠一點,有戰略性一點,秉持多元化外交政策,不站隊不完成倒向任何一方,在大國之間左右逢緣、夾縫生存的同時將本國的國家利益最大化。

直到自身實力強到可以保持中立以擺脫棋子的命運。否則,一步錯步步錯,最後如烏克蘭一樣,落得國家領土被分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今社會是利益至上的社會。只有大力發現經濟,一切以實力說話,在國際社會上才有話語權。

試想如果當年烏克蘭不銷毀核武,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都不敢輕易挑戰烏克蘭。俄羅斯黑海艦隊的航母和潛艇靜靜停泊在塞瓦斯托波爾海灣,希望克里米亞的明天會更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bd4SHcBubk3rjNbsx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