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的瓷器價值百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清代早期景德鎮窯的瓷器生產推行「官搭民燒」的制度,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生產潛力,提高了民窯作坊的規模及燒造精細瓷器的技術。同時,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無形中也刺激了民窯青花瓷器業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清初青花瓷器生產以民窯居多。青花瓷器的青料使用國產浙料繪製,總體呈色穩定,少數趨於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模糊現象。這些青花瓷器的造型多以生活用器為主,陳設器為輔,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具有明代古樸渾厚之遺風。
乾隆時期的青花瓷器以「乾隆三希」為題的專場拍賣中,清乾隆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耳大抱月瓶以6985萬港幣成交。此瓶體敦碩雄壯,高59公分,瓶身繪春耕圖,蘊含崇高政治理想、一國之君對天下一統的期許,故此瓶不只是難得一見的藝術精品,更是彰顯皇家正統地位的臻品。綜上所述,清代時期的瓷器價值百萬的原因主要包括制度推行、青料選擇、造型設計以及蘊含的豐富內涵等因素。清代時期瓷器的特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造型:清代瓷器的造型幾乎應有盡有,除了各種傳統的造型之外,還有一些創新造型出現,如觀音尊、鳳尾尊、鹿頭尊、棒槌瓶、轉心瓶、賞瓶、筆筒、筆架、鼻煙壺、瓷塑人物等,非常有時代特色。紋飾:清代初期的紋飾特色多繼承明代遺風特點,隨著清代瓷器的發展,紋飾題材方面也更加廣泛,主要是雲龍、雲鳳、花鳥、草蟲、魚藻、八寶、山水、人物等,此外,還有一些文字裝飾,書寫於器身上,作為花紋非常有特色。由於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和西方的接觸也進一步增多,此時瓷器上還出現了西洋人物、洋房、西洋船舶等新穎題材。
款識:從明代開始,官窯器物的年款就較為盛行,清代更是以年款為特色,除了官窯器物,民窯器物也有年款出現,不僅僅是某某年制,還有一些私家款、吉祥用語款、干支紀年款、圖案款等。所用的彩料仍然以青花為主,還有金彩款、紅彩款、釉里紅款等。款識的字體是楷書和篆書兼有。工藝:由於清代制瓷業不斷發展和進步,瓷器的製作工藝也更加趨於規範和精細。此時的器物多造型精巧,器壁較薄,明顯的接口痕跡幾乎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b9ffbe14cdcceaba01f7eef3f4047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