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技術勾勒未來城市新輪廓 | 社會科學報

2023-10-08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數位技術勾勒未來城市新輪廓 | 社會科學報

數位技術勾勒未來城市新輪廓 | 社會科學報

數字發展

當今世界,數字領域已成為世界各國紛紛搶占的制高點和新賽道。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近期,國家相繼印發《關於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等政策文件,加速數字政府建設進程。

日前,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專題論壇發布的《2023亞洲智慧城市排名》顯示,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四個中國城市位列前10%;2023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亦最新發布了《2023中國數字城市競爭力研究報告》。運用數位技術驅動城市治理創新,提高城市治理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是順應全球數位技術變革大勢、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需。

原文:技術賦能城市治理是時代之需

作者 |本報記者 田 川

圖片 |網絡

城市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

無人駕駛、智能巡查街頭亮相;智慧城市指揮中心串線成網,「一朵雲」實現全覆蓋;社會保障、醫療健康、安全繳費、電子證明等民生事項「一站式辦理」,打破部門信息壁壘,早已成為常態。技術進步融入城市發展,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城市的數字化,包括數字產業、城市數字化治理等。近年來,隨著數位技術發展,數字政府建設駛入快車道,以數字「算力」提升城市「腦力」,數位技術讓城市更加智慧,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近期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我國數字政務協同服務效能大幅提升,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用戶超10億人,大批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浙江、北京、廣東、江蘇、上海、福建、山東、天津、重慶、湖北的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十名。數字經濟將給中國城市化發展動力和城市布局、建設、運行、管理等帶來全方面改革,對中國城市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順應大勢、搶抓機遇的必然選擇。」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張學穎表示,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一要加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二要加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服務供給,強化「城市作業系統」等共性平台建設;三要培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良好生態,創新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設運營模式,鼓勵企業參與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數據治理最終是為了支撐應用。「應用場景創新已成為數字政府建設的重要驅動力。」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汪玉凱告訴本報,各地可以在交通治理、城市應急、生態治理、智慧政務等領域挖掘場景機會,提供高效便捷的數字社會服務。應用已從「一網統管」、「一網通辦」向視頻雲、智慧城管、智慧應急等多場景延伸,涉及教育、文旅、環保、產業等各個領域。

北京通過強化科技賦能,建設了接訴即辦的「智慧大腦」,搭建起智能受理、派單、辦理、回訪、分析平台。上海已初步建成一體化大數據資源平台,依託這個平台構建了全市數據共享交換、數據要素流通的核心樞紐,實現了國家、市和區三級互聯互通。重慶可以對接數字絲綢之路打造高能級數據港,建設數字化國際合作高地;以數字重慶統領口岸、通關資源,打造高能級合作窗口和平台。山東制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指標》,包括市級、縣級、社區三套建設指標,成為全國首套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省級地方標準。

數位技術的發展將能夠更有效地提升政府對經濟、交通、環境、碳排放、住房、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監測管理能力,居民參與城市治理的程度將極大地提高。數字孿生技術也將使城市設計規劃智能、科學、有效,實現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的同步規劃、建設與管理。利用好新技術對城市治理的支持,解決其中的問題,才能進一步推進城市化進程。

重視新技術對城市化發展的挑戰

從衣食住行到規劃管理,讓城市更「智慧」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技術賦能城市建設也為城市的智慧治理帶來了新挑戰。在歷次技術革命中,既出現一些新崛起的城市,也有一些城市在技術革命進程中衰落。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機遇對縮小同世界級城市群的創新差距,提升城市競爭力和發展空間等至關重要。

儘管農村地區利用信息技術的程度在較快提升,但現代信息技術在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滲透度和利用率相差較明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課題組指出,「數字鴻溝」還體現在信息技術使用的代際差距上。比如,受知識結構、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老年群體適應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過程較長,老年信息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安全性能、適老化特徵和質量水平不足,等等。應高度重視可能出現的不同性別間、不同收入間、不同專業間的「數字鴻溝」問題,將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信息技術應用推廣作為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公共政策。

警惕新技術可能帶來的城市發展不平衡問題。基於全國70個主要大中城市面板數據的研究發現,數字經濟對城市發展效率的影響存在地區異質性,其中對東部城市發展效率驅動性最強,在科技投入和數字市場規模方面,東部、中部地區優於西部和東北部。在城市數字產業發展方面,如北京(軟體)、杭州(電子商務)、深圳(網絡通信)、成都(電信信息)、重慶(智能終端)等,這些先發城市名片產業加碼,後發城市未來可根據自身發展基礎,在區塊鏈、量子通信、元宇宙等尚有較多機會的賽道,努力形成比較優勢。

一座現代化大都市的高效運行,包含海量的數據生成、人員往來、物流集散,極大地活躍了要素流動,有利於市場化配置資源,但也產生了許多安全隱患。一些基層數字化建設因缺乏統籌規劃,形成「數據壁壘」,導致數據結構多元化、場景無序開發等問題。

隨著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要建立完善的數據開放和管理體系,形成政府引導、全民參與、政企合作的多方共建生態。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吳建平談到,要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基於一些零散、碎片化的問題去分別設計解決方案,這種基於關鍵新技術的方案設計正成為發展趨勢。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耿德紅告訴本報,數字城市建設需聚焦如何更好發揮數據這一新生產要素的作用。

2021年3月,《杭州城市大腦賦能城市治理促進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部數字賦能城市治理領域的地方立法。2022年1月,國內首部關於數據要素的綜合性法律《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正式實施,對個人數據、公共數據、數據開放、數據安全等內容作了詳細規定。要通過立法進行積極的引導和規範,為新技術賦能城市治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新技術應讓未來城市更有溫度

「迎接數字時代,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正如「十四五」規劃所提出,要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拓展期和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升級的雙重機遇,圍繞「技術、要素、產業、制度」等核心動力機制協同推進,加快構建中國城市化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

智慧城市承載著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數字人民幣等新基建;平台經濟、智能製造、供應鏈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治理能力與治理體係數字化等主體功能,是數字經濟的主力軍。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朱幼平告訴記者,要加快建設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實施工業網際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對接智能製造,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平衡東西部數算需求與算力區域格局等。還需構建有利於新技術拓展的現代監管模式,制定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隱私保護等針對性監管政策。應以數字經濟法制化為重點,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規範信息技術發展與管理,根據各地實際,完善與此相關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等法規和政策。

受訪學者表示,要有全新的產品設計理念,通過業務、應用、數據、技術四大模型,對城市業務進行系統解構;形成新的一體化開發運行和運維模式;構建城市級服務生態體系,實現數字化系統的隨需應變、實時互聯互通、高度智能且可信;構建數據中樞系列產品與數據創新應用。努力實現「技術變革—產業變遷和新興產業發展—制度變革與政策創新—資源要素與產業發展聚集—城市化發展與創新能力提升—新一輪技術變革孕育」的良性循環。

「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工具提高城市治理的精度並不是把城市變成冰冷的數據集合體和剛性的城市機器,更不是藉助大數據把人變成機器和工具,恰恰是通過海量的數據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發達的信息網絡、人性化的體制機制設計,有效保證了城市治理的溫度和彈性。」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劉興華強調,全社會要共同樹立城市治理的先進理念,把「未來城市」建設成宜居、宜業、韌性、智慧的有機生命系統,實現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目標。

「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內涵是以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人」為焦點,最終實現全面的智慧民生。如果說以人為本是智慧城市可否落腳的「軟」關鍵,那技術賦能就可看作連結人與城市的「硬」條件。當前的城市正在經歷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互動型的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從數字孿生到城市大腦,未來城市必將更加聰明、治理更加智慧。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1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適應性的數字成癮技術治理體系亟需構建 | 社會科學報

數位技術得以讓文化遺產「永生」 |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b9dcc9a1c0adbba56cedfea7c9f44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