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背後美國現代與當代的思考

2022-05-08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綠皮書》背後美國現代與當代的思考

本文作者:秋葉飄零

近幾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整體上都不怎麼好看,《綠皮書》算是個例外,很輕鬆很好看,還意味雋永。

故事很有意思。1962年的美國,南北戰爭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但社會觀念和風氣卻沒有一蹴而就改弦易轍,尤其是當初死活不願廢奴的南方,種族歧視依舊。

這樣的背景下,黑人鋼琴家唐.雪利博士放棄相對安生的環境和高出三倍的薪酬,雇了個自稱「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白人司機托尼,去南方進行類於義演的冒險,為期八周。

各州法律不同,必須帶本黑人出行指南——註明哪些旅店和餐館可被接納的「綠皮書」。

博士有宏圖大願,想以實力證明種族歧視的不合理不公正。失業的糙人托尼只圖掙錢養家,面試應聘,前往曼哈頓第七大道卡耐基音樂大廳,藝術家住在上面。

環視琳琅滿目的珍玩擺設,打量身著長袍「部落酋長」似的唐,心裡不是滋味,擺啥譜呀,一個黑佬。堅決不肯兼顧打理僱主衣裳皮鞋的差事,太掉價了。侃價,每周100相當可觀了,還要再加25刀,挽回一點身價。

回到位於布朗克斯(紐約黑人區)的家中,奇恥大辱般忿忿不平。頭天倆黑人來家裡修理東西,喝了水的玻璃杯他索性扔到垃圾桶里。

可見即使在北方,再沒出息的白人,膚色也是優越感的資本。法律平等只在字面上,人們腦袋裡還是舊觀念。

路上,唐安安靜靜地望景、讀書,托尼抽煙聒噪,義大利人,愛熱鬧。唐不客氣地制止:好好開車。兩人的膚色尊卑和修養高下立馬形成反差。

在一家小店門前,托尼撿了個彩石,被唐「要麼付錢要麼放回去」教訓一通,一肚子火。晚上目睹唐的精湛演奏,才心服口服,這老黑的確有兩下子。

此後,眼見雪利博士在彈奏時備受歡迎,而雙手一旦挪離鋼琴便屢遭羞辱的種種情形,托尼便路見不平軟硬兼施,出拳或出錢相助。

唐忍受著衣(西裝店不許黑人試穿)、食(作為演出嘉賓卻不得與白人同一餐廳)、住(綠皮書指定的低等旅社)、行(夜裡外出即屬犯罪)的歧視待遇,甚至不得使用室內洗手間,外邊搭個茅棚。

時時處處,無不刺激著他已有準備的心理承受度,終於忍無可忍,在風雨中爆發了:我不夠黑(西裝革履不幹苦力),不夠白,不夠男人(同性戀),我是誰?為你們提供高雅的藝術享受,卻任由侮辱。無故被捕關押中,他甚至向司法部長助理電話求助。

這真是擰巴變態的不平等現象,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當成演奏機器,覺得他不需要起碼的尊重和禮遇,沒有靈魂,感覺不到痛楚和屈辱。一句話,不把人當人看。

1962年的美國,還有如此荒唐扭曲粗暴野蠻的社會陋習?難怪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里呼籲渴望的目標,僅僅是黑孩子能與白孩子坐在同一間教室,白人警察不能隨意毆打黑人。看來,那會兒這些都是奢望。

誰又能想到,半個世紀之後,黑人沒有通過暴力革命,靠合法抗爭手段爭取自己的平等權益,(當然有血的代價,馬丁.路德.金被暗殺)推動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進步。歐巴馬當上了總統,鮑威爾、賴斯等成了國家領導人。黑人民權運動領袖若天上有靈,該多麼訝異。

雪花飛舞的平安夜,睜不開眼的托尼睡在后座,唐開車如約趕著送他回家團聚。

回到自己冷清的宮殿般的住宅,待了片刻,心裡不是滋味。揣瓶紅酒,最後出現在托尼一大堆親朋好友之中。他用才華、修養、尊嚴,徹底打消了托尼及家人的內心偏見和種族隔閡。「不要問國家為我做了什麼,先問問自己為自己做了什麼」。

內容有些沉重,但片中穿插了輕鬆詼諧的喜劇橋段。如托尼教博士吃炸雞往窗外扔骨頭,因與生活中膚色與愛好錯位而令人發噱。在博士口授下,咬牙切齒似寫勒索信的托尼,寄回了一封封詩情畫意的家書,讓妻子在親友面前臉上有光。

一路磕磕碰碰吵吵鬧鬧走下來,兩人逐漸滲入彼此的生活,便有了患難關口的哥們情義。博士批評糾正托尼的粗魯,托尼回敬對方裝腔作勢。唐確實有點端著架子,刻意的自尊掩蓋著內心的自卑,在那種社會氛圍下,難免。

有評論說唐是黑人的血緣白人的精神,差矣。那些侮辱他的白人,哪有丁點兒獨立宣言的平等意識?膚色有種族之分,普世價值應是全人類的共識。

片尾字幕告訴觀眾,這是個真實的故事,根據美國爵士鋼琴家雪利博士Don Shirley的親身經歷改編。

美國人到現在還揪住那段醜陋的歷史,自揭瘡疤,痛定思痛,恐怕不單是歷史反思,還有當下的現實問題。

警察誤殺黑人時有報道,為何不是華人、墨西哥人和印度人?黑人犯罪率高是不爭的事實,黑人區令人色變的治安眾所周知。因為救濟保障,因為可以持槍,容易滋生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之徒。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指出,經歷過奴隸的悲慘,黑人以勞作為低等的生活價值觀,也不容忽略。歷史的重現,尤其是不堪的往事,可以刺激當下習以為常業已麻木的社會神經,回顧曾經走過的崎嶇之路,思量腳下行進的步伐,是否經得起後人的評判。

都說世上沒有絕對的事。可人類社會的不公,恐怕永遠都是絕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唯有不斷調整改進完善,最大程度地合理化,使大多數人獲得相對的平等機會和生存權利。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