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通盯上了「小老闆」

2023-10-30   市界

原標題:滴灌通盯上了「小老闆」

最近創投圈十分熱鬧。前有羅永浩被投資人鄭剛緊追不捨,後有加華資本創始合伙人、董事長宋向前,連續「炮轟」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創立的滴灌通。

一時間,「等米下鍋」的小微企業主都懵了:「一面是傳統投資高不可攀的門檻;另一面是送上門的錢,賠了也不哭不鬧,但利息高。該選誰呢?」

巴菲特說過:「買股票就像買農田,關注的只是土地每年的產出,土地漲價了,跟我有什麼關係?」滴灌通稱,有了滴灌通,所有人都可以像巴菲特一樣,只關注土地每年的產出,再也不用牽掛地價的起伏了!

李小加也這樣形容,「我們總是認為好的生意就是不死的生意,是參天大樹,但自然生活中的小花小草自然生命周期就是比較短。」他說,單個小店的確不可投資,但如果用大數據的法則,投大量的小店,只在小花小草中間,就可以在讓投資者拿到回報的情況下,改善小店拿不到融資的窘境。

願景十分美好,李小加也確實找來強大的資本團,投資於「小花小草」。在滴灌通已完成的3輪融資中,不乏紅杉中國、聯想創投等知名機構,來自歐美、中東等地的大型長線投資機構、私募和風投基金等。

豪言要解決「傳統金融很昂貴」的滴灌通,高朋滿座後,是如何服務於小微企業、小老闆的呢?

盯上小微企業

「滴灌通是一種新的投資模式——非股非債的基金,即把您未來2-3年的現金流,折現成一筆錢給您。之後,再按照每天收入分帳的模式,您把錢再給我們。」談及業務模式,滴灌通一副總裁曾如此解釋。

這種模式就是最近引起廣泛爭議的——每日收入分成合約( Daily Revenue Contract,簡稱DRC)。簡單來說,就是投資者用現在的一筆投資,換取小微門店未來一段時間內、一定比例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滴灌通DRC對準的客群,並不是一般的街邊小店或夫妻店,而是要滿足「在營門店數量不少於10家,或在營門店最近12個月的總營業額不低於500萬,以及1年左右的回本周期」三個條件,准入門檻並不低。

一從事農產品經營的小企業主現身說法:「他們(滴灌通)投資的門檻非常高,不光是要達到一定的連鎖規模,而且要求你的財務系統非常完善方便監管。小打小鬧他們看不上,幾家店想找他投也不可能。」

大連渤樂品牌諮詢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於小野也對「市界」表示,滴灌通不喜歡投還在「0-1」早期階段,或者剛剛謀求跨區域發展的企業。「滴灌通最喜歡那些,已經跑通了城市模型跟省模型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可以跨區域連鎖,迅速開店複製。只不過它不是傳統的一級市場那些獨角獸、那些非常明星的公司,但其實,這些企業的經營模式已經被驗證過了。」

關於形成這種投資偏好的原因,於小野分析:「我做品牌孵化、投融資和加盟很多年,知道創業『第一步』實在太難了。運營、供應鏈等等要搞定的東西太多,而從單店運營到多門店運營就更複雜,對人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

即使發展的不錯,想要跨區域連鎖,也是困難重重。他表示:「有很多品牌在本地發展的很好,比如在大連可能已經有10-15家門店,但想擴張到瀋陽,在瀋陽開首店就非常難。這也是很多本地龍頭向外城、外省擴張時面臨的最大挑戰。」

令人意外的是,滴灌通稱這筆投資並不需要企業給出股權,或還本付息。用滴灌通創始人張高波的話說:「DRC非股非債」——說他不是「債」,是指如果經營失敗,門店沒有還本付息的義務,滴灌通會自己承擔投資損失。而它也不是「股」,不會攤薄老股東權益,不會享有股東權利,不會永久參與分紅,不會享有股權增值的好處。「DRC分享的,僅僅是門店一段時間、一定比例的收入而已。」

既不要企業的股權,經營失敗也不要企業老闆承擔債務,如此美好的投資模式讓不少網友直呼:「滴灌通是做慈善的嗎?」

當然,創投圈內人士對這種模式也多有質疑。比如加華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宋向前,他在最近就多次抨擊滴灌通的「非股非債」模式。

「這不是放貸業務是什麼?」「和緬北的電話詐騙沒什麼根本區別」「本質上還是個高利貸,是個升級版的P2P」「是一場資金套利的遊戲」「是略帶處心積慮的套利設計」宋向前火藥味十足地表示。

資金成本約20%

對於「升級版P2P」的質疑,10月25日,滴灌通創始人李小加回應稱:「我個人不知道P2P中文對應的是什麼東西。我自己做監管多年,就我自己理解,一般來說,監管打擊的是虛假披露、非法集資、欺詐客戶等行為,那若說這些東西的話,滴灌通肯定不是那些玩意,完全不沾邊。」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新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陳燕紅也對「市界」表示:嚴格來說,滴灌通的DRC是一款典型的RBF產品(Revenue-Based Financing)。不同於主流VC「以資金換股權」的模式,RBF是以營業收入為基礎進行融資,以分享創業公司的部分營收作為投資的回報,創業者在獲得資金的同時無需出讓公司的股份,也不讓渡股東權利。

「RBF和傳統放貸或P2P有著本質區別。」陳燕紅明確道,RBF融資與貸款融資不同,投資創業者無須考慮償還貸款利息和本金的現金流壓力。同時,P2P的資金來源是小量散戶資金,而RBF的資金來源是合格投資者。

雖然不是P2P,但滴灌通的每日收入分成模式,還是讓很多人看不懂。

實際上,抽成比例與投資金額和回本周期有關。於小野舉例道,比如一家門店一年的流水是24萬元,利潤率為50%,換算到每個月就是2萬流水、1萬利潤。假設現在開新店缺資金12萬,如果滴灌通投一半,想要在一年內回本,就要拿走一半的利潤。「比如滴灌通投6萬,則每個月要從1萬的利潤中抽走5000元。一年後,一方分走6萬元,平均到每一天的流水為666元、利潤為333元,滴灌通分走166元,店主剩下166元。一年時間,店主回本了,滴灌通也回本了。」於小野說道。

也就是說,如果你與滴灌通簽約,為期2年,第一年的每日收入分成用於償還投資人的本金,第二年每日收入分成則是滴灌通的利潤。這裡需要注意,回本後,分成比例也會隨之降低。

據宋向前和多位投資人估算,從滴灌通融資的成本大約相當於20%左右的利息:「大部分項目在15%-20%,有些可以到25%-30%。很多品牌方能接受20%左右的年化利率。」

另外,滴灌通又是如何約束被投企業每日按時分帳的?

「市界」發現,滴灌通有一套信息採集和現金抓取的系統,他們內部稱為「確錢抓手」。「通過合作網絡,將『確錢抓手』嵌入每一家投資的門店,每日準確自動採集門店的收入信息,同時自動抓取DRC約定的收入分成現金。」《滴灌通白皮書》顯示。

(確錢抓手示意圖。圖源/滴灌通白皮書)

據悉,該系統目前已與多家全國性銀行、支付公司、連鎖品牌商、SaaS公司、商業地產公司等達成合作,比如美團、餓了麼等。

另據「市界」了解,滴灌通幾乎也只投資那些財務系統已經相對完善的小企業。另有FA(風險投資財務顧問)對「市界」表示:之前他推薦的一家企業,很賺錢,就是數字化做得不好,所以滴灌通在投資前,要求企業找一家能對接數據的第三方服務商。「滴灌通也擔心跳單,比如門店自己弄個二維碼就收錢了。」

「市界」也就上述問題諮詢了滴灌通管理層,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壞帳風險

不同於股債融資,滴灌通號稱自己是一種新的投資模式,那麼,滴灌通目前已經投了哪些企業?投資人的回報又有多少?

「市界」從一份名為「滴灌通簡介」的文件中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31日,滴灌通已投資了楠火鍋、楊記隆府、泉源堂、美好、美悅盛宴、長通尼樂園等餐飲、零售、服務和文體4個領域的326個品牌,總投資12億元。

另外,投資人的回報到底能有多少?官網披露,截至2022年8月31日,通過在中國100多個城市的逾1000家門店的投資,已創造人民幣4500萬元的每日收入分成。

對於投資的業態,滴灌通董事總經理兼CMO李煒在今年6月份的一次中歐校友沙龍中稱,滴灌通在新一線城市已投門店最多的業態為無人零售、綜合零售。投資指數表現最好的是醫藥保健、文體用品、綜合零售和快餐小吃等業態。其中,投資回報率最好的門店是零售類的藥店,其次是零售類的便利店。

具體到全國範圍的餐飲業態投資,李煒分享稱,快餐小吃、火鍋、異國菜投資表現較好,智慧餐飲和正餐投資表現一般。

據悉,為了衡量投多少錢出去,收回多少錢,滴灌通創設了自己獨特的衡量指標:「萬元日回款」,無論投資哪個行業,投多少門店,每個門店投多少錢,統一折算成「每一萬元每天可以收回多少錢」,簡稱「滴灌額」。比如滴灌額為13.7,乘以365,代表每年可以收回5000元。

顯然,滴灌通自始至終都對自身商業模式充滿信心。「投資門店生意,不需要晦澀難懂的財務報表,投多少錢進去,拿多少錢回來,清清爽爽,簡單透明。按成本投資,沒有溢價倍數,不需要擔心價格上躥下跳,每天按合約收錢即可。」滴灌通在官網寫道。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不用害怕賠錢,做一個假門店,弄個流水,找滴灌通拿筆錢能成立嗎?陳燕紅也稱,小微企業的壞帳風險,是滴灌通商業模式中最大的風險,這也是此前一直沒有任何機構和投資人願意採用這種投資模式的根本原因。

對此,李小加也做了解釋,「若是只是惡性欺詐,只拿錢不干事的話,那該品牌也只能騙一次,基於我們投資是小額投資,詐騙一次的數額並不會太大。」

此外,滴灌通模式衍生的風險也引起很多業內人士的擔憂。「Too good to be true,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曾在阿里投資部供職的一資深投資人表示:「滴灌通自己不會主動作惡,反倒是這種模式的模仿者,需要引起重視。」

「市界」了解到,目前模仿者已經出現。「基於DRC模式的競爭者已經有了,在大灣區,目前也只做大灣區的項目。」有業內人士對「市界」表示。

(滴灌通模仿者已現。圖源/受訪者提供)

「市界」還了解到,很多原先供職於美元基金的VC投資人,今年都去了滴灌通工作。「滴灌通主要做零售、服務、餐飲和文體,美元VC也是以投資消費著稱,剛好對口。」前述業內人表示。

模仿者打出的口號是:生產「小老闆」的平台,如今這些曾經「高傲」的美元VC投資人也下場連結小老闆。這似乎,也是滴灌通模式的縮影。

作者 | 陳暢 路春鋒

編輯 | 韓忠強

運營 | 賈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