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四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入圍上海首批社區護理中心

2023-12-29   新聞晨報

原標題:浦東四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入圍上海首批社區護理中心

浦東四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入圍上海首批社區護理中心

市衛健委介紹,按照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總體要求,年內本市推進社區護理中心建設,目前已完成首批36家上海市社區護理中心遴選,其中,浦東新區有金楊、金橋、迎博、泥城四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社區護理中心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硬體標準化建設。社區護理中心綜合服務區相對獨立設置,設有標準化傷口換藥室、PICC導管維護室和操作室。二是服務項目標準化提供。提供包括PICC維護、傷口(造口)護理、糖尿病護理、安寧療護護理在內的至少5項專科護理項目,開設社區護理專科門診服務。三是人員標準化配備。護理綜合服務區至少配置3名專職護士,其中1名為高級職稱護士,2名為中級職稱護士。同時通過與上級醫院護理專科建立護聯體合作,推進區域內護理資源整合共享,促進護理服務同質化。四是設施設備標準化配置。社區醫院護理床位不低於30張,結合服務內容,選配功能先進適宜、操作簡捷易行的護理設施設備,包括動態血糖監測儀、深靜脈血栓防治設備和出診護理設備等。下面,一起走進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長期臥床病人,哪怕是住在醫院,骶尾部發生壓瘡也很難避免。今年,金楊居民王奶奶被家人送到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時候,骶尾部已經完全腐爛,籃球直徑大小的瘡面變成黑色,腐爛深達肌肉層。經過4個月護理,腐爛的皮肉完全恢復生機,傷口基本痊癒。

2013年,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嘗試探索社區傷口護理服務體系,通過10年的潛心研究和深耕發展,已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社區傷口護理服務體系,並成為社區衛生特色服務品牌。

直腸癌術後,部分患者需要造口,造口護理是一項繁瑣而專業的事情。李阿姨不幸患上直腸癌,出院時還有膽管引流口,家人早就知道金楊傷口護理很好,於是放心地將李阿姨「交給」了「家門口」的護師,經過傷口團隊5個月精心護理,李阿姨無任何感染,年底,造口成功還納。李阿姨非常滿意,手寫了一封表揚信送到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如今,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發展成為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中醫大、杉達大學、上海健康醫學院有科研教學合作,並成為金楊街道管轄的48個居委的「醫療網格組長」,是與居民距離最近、溝通最多的醫療網底機構。多年來,傷口護理工作量逐年遞增,疑難、複雜傷口也不斷增加。年均門診換藥14000餘人次,PICC導管維護160餘人次、出診換藥250餘人次。

護理綜合服務區:位於分中心兩樓相對獨立區域,設有獨立的傷口換藥室、PICC/PORT導管維護室、糖尿病健康教育室及操作室等,符合院感管理要求。

護理病區:實際開放床位數79張。

服務站:在新金橋服務站,設有獨立護理綜合服務點。

金楊社區護理中心配備護士32人、全科醫生8人、康復醫師4人、營養師1人、護理員9人。床護比1:0.86,醫護比1:1.3,團隊護士中中級職稱19人。另聘公利醫院高級職稱專家,每周二、四到金楊社區護理中心指導工作。

服務模式

1. 整合全中心條線功能,統籌各項護理服務,開展護理諮詢門診,完成需求評估、預約、擬訂方案、實施、評價和轉診等全流程服務。

2. 依託家床和出診服務,為居家及養老機構人員,提供肌注、導尿和傷口換藥等上門護理服務。

3. 以護理中心為連結,與公利醫院、10所養老機構和1所護理站開展協作,建立轉診、專業指導、護理會診、授課等形式的聯動機制,探索「網際網路+」社區護理服務應用,已在門診、居家、病區等場景提供便捷專業護理服務。

4. 開展個案管理模式,總結和積累經驗,通過分析和研究促進醫教研學發展。

5. 雙向轉診:與公利醫院、第九人民醫院中醫外科、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傷口門診建立專病聯盟關係,暢通分級聯動。

來源:浦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