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是麥類作物流行性較廣的全球性病害,也是一種較為典型的氣候型病害。小麥在生育期的各階段都有可能感染此病,從而引發苗腐、稈腐、穗腐等等不一的症狀。
時下小麥正逐漸進入抽穗揚花期,結合氣象部門的天氣預測的情況,在本月中下旬雨水量較多,且較為集中,與我們大面積的小麥抽穗揚花的時間高度吻合,對小麥赤霉病的侵染危害十分有利。歷來小麥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已在廣大種植戶中形成固有的印象,所以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堅持「預防為主、防病控毒、藥肥混噴、保粒增重」的防治策略做好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一、誘發小麥赤霉病的因素,及赤霉病的外在表現
誘發小麥赤霉病的因素:
1、高濕是誘發小麥赤霉病的重要因素。如:小麥揚花期與陰雨天氣發生的時段相吻合;地塊低洼、土質粘重、排水不良;過多施用氮肥,田間密植度過高通透性過差等等;
2、前茬種植過玉米等高杆作物的地塊,或小麥地塊緊鄰其地的。由於秸稈還田量大,有利於病菌的累積等等,導致誘發小麥地塊赤霉病的機率變大。
3、小麥抽穗揚花期間環境氣溫達15攝氏度以上,又連續陰雨會誘發大面積重症度的小麥赤霉病。
侵染的症狀:
主要是小麥在抽穗揚花期被病菌侵入,到灌漿期再到乳熟期其症狀逐漸顯現。被侵染初小穗穎上會出現水漬狀淡褐色斑點,以後逐漸擴散到整個小穗。病穗呈枯黃色。陰雨天氣或田間濕度較重時,小穗基部或穎片合縫處會產生粉紅色霉層。氣候乾燥時,病穗呈枯白狀不產生霉層。
二、小麥赤霉病防治的時間段,及防治次數
時間段:用藥時間是否確當是決定赤霉病防治成敗的關鍵。目前我區小麥已陸續開始揚花,極少部分種植戶已進行了第一次用藥。要堅持二次防治不動搖,做到「楊花一塊,防治一塊」。
防治次數:小麥齊穗揚花初期,揚花株率達5%,見花打藥(第一次用藥)至期揚花後的7天內是小麥赤霉病防治的最佳窗口期(與第一次用藥間隔5到7天進行第二次用藥)。需要注意的是,我區4月中下旬雨水較多,若用藥後3小時內遇雨的,應及時補治。
三、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的選用
可選藥劑:畝用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30毫升+43%戊唑醇懸浮劑20毫升;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40到50毫升;或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50到60毫升等。
為使防治效果明顯化最大化,建議上述藥劑輪換使用,並用足藥量。以戊唑醇復配為主的,每畝戊唑醇純藥用量須達10克以上。
因為赤霉病已對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產生抗性,用其防治效果達不到預期,建議在目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上暫停使用。
四、注意事項
此輪小麥赤霉病的防治要求用足藥量的同時用足水量。植保機用水量不低於15公斤;無人機用水量不少於1.5公斤,飛治高度不超過1.5米;禁止粗霧噴治,全程細霧噴防;噴防時應避開晨間露水時段,以及小麥揚花高峰期,以確保防治效果和避免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