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美人的情慾大片,每一分鐘都讓人慾罷不能

2023-10-09     獨立魚電影

原標題:頂級美人的情慾大片,每一分鐘都讓人慾罷不能

嘿,又到了每周日奇情專欄的時間了。

俗話說,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8天的假期說沒就沒。

更要命的是,連續7天的工作日緊隨而來。

尤其是此時此刻。

明明已經工作了兩天,卻猛然發現明天又是星期一。

在這樣的情緒之下,魚叔想起一部十分應景的老片。

它有許多別名,其中一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憂鬱的星期天》

電影的女主,則是歐洲頂級美女演員,艾麗卡·莫露珊

她曾憑藉這部電影火遍全球,成為無數人的夢中情人。

今天的專欄,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她的神顏。

以及這部悽美浪漫的愛情片——

《布達佩斯之戀》

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布達佩斯之戀》這個名字,的確比《憂鬱的星期天》要來的浪漫。

但我倒覺得,後者更符合故事的本色,也是原著小說的名字。

小說的創作靈感,則來自於一首1953年發表的同名歌曲。

這首曲子可不一般。

是網傳世界三大禁曲之一

為何被禁?

據說,這是一首「可以殺人的歌曲」

有傳言,自打這首歌被發表,先後有100多人因為聽了此曲而自殺。

1936年,一名匈牙利的製鞋匠在自己的公寓自殺。

警方調查時,發現現場的遺書中有一段《憂鬱的星期天》的歌詞。

接著,匈牙利的一個酒吧中,樂隊演奏完這首歌曲,一個青年大喊「我受不了啦!」。

而後掏槍自殺。

後來,歌曲傳到德國、英國、美國等地,這些地區也陸續出現與之相關的自殺消息。

當時不少歐美的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乃至靈學家都在研究這首歌曲的「魔力」,但並未有任何定論。

於是,英國BBC電台決定禁播《憂鬱的星期天》。

到了2004年,央視的《社會記錄》欄目,還專門做了一起有關這首歌曲的節目。

可見這首歌的威力之大。

不過,以上這些還都是傳言。

在電影中,卻實打實地有100多人因為這首歌而自殺。

起先,這些人還都只是沉迷這首曲子的婉轉哀怨。

可在一遍遍細品後,卻好像感受到無盡的悲傷與痛苦,便在音樂中自殺。

因此,人們都稱之為「受詛咒的曲子」

究竟是誰詛咒了《憂鬱的星期天》?

是一段有違常理的感情

上世紀30年代,在布達佩斯的一家餐廳里,有一名美艷四方的女招待伊洛娜

不少來這裡用餐的客人都是衝著她而來的。

其中也包括一名德國商人,漢斯

為伊洛娜狂熱的他在離開布達佩斯的前一天直接向伊洛娜求婚。

可惜被婉拒,心碎的漢斯直接跳河自殺。

好在被餐廳的老闆救下。

這位老闆也是伊洛娜的情人。

老闆與伊洛娜本過著幸福自在的生活。

直到一位流亡而來的鋼琴師,來到餐廳應聘。

用一首動人的鋼琴曲,贏得了餐廳的工作,同時也拿下了伊洛娜的心。

礙於老闆,兩人只是放任情愫蔓延,沒有展開實質性的行動。

直到伊洛娜生日這天。

老闆當著全餐廳的賓客,以宣誓主權的姿態送伊洛娜禮物。

見此,鋼琴師再也按捺不住自己。

他彈奏了一首專為伊洛娜所作的曲子,將自己所有感情付諸於其中。

這首曲子,就是《憂鬱的星期天》。

動人的旋律打動了餐廳的所有人,當然也包括伊洛娜本人。

在回家的路上,她難以自制地吻上了鋼琴師,就在老闆的面前。

面對著樣的情況,老闆居然沒有生氣。

他甚至表示了對「情難自已」的理解,還主動給了伊洛娜選擇的機會。

不出所料,伊洛娜選擇了與鋼琴師共赴熱烈。

不過,這並不代表伊洛娜與老闆的關係就此結束。

二人都放不下彼此的感情。

而鋼琴師也不忍心因為自己,破壞了他們的關係。

於是,三人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共識,構建起一種微妙而平衡的三人關係。

情慾的快樂,也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加倍濃厚。

三人行,情慾電影的偏愛。

魚叔之前和大家聊過的不少部電影,都帶有這樣的元素。

像是《天使的性》和《你媽媽也一樣》。

的確,本該是兩人的感情發生在三個人之間後,糾纏、微妙、混亂的關係足以刺激觀眾的情緒點。

《你媽媽也一樣》

而這種不受道德約束的關係中所展現出的愛欲與人性,更值得深思。

像是那部經典的《祖與占》。

六十年前的老片帶給觀眾的,不僅是用三人行對道德進行重塑。

而是彰顯了女性意識存在。

區別於其他將女性作為客體的影視「慣例」。

這部電影則是將女性作為主體,在糾纏的關係中訴說女性的慾望與野心。

《祖與占》劇照

《布達佩斯之戀》亦然。

它同樣藉由三人行,展現出人們對愛情的「貪心」

在伊洛娜和鋼琴師互通心意的那天早上,他們在市場遇到了購買材料的老闆。

老闆看著甜蜜的二人,說:

每個人都想一箭雙鵰。

一是肉體,一是心靈。

伊洛娜與老闆在一起四年,十分合拍。

工作上。

兩人一主一次,一外一內,一柔一剛。

將賓客服務得周到,也將餐館經營得紅火。

肉體上。

伊洛娜愛極了老闆的體貼與熱情。

也十分享受與老闆在溫度適中的浴缸里探索快樂。

但兩人卻在心靈上,總是欠缺些什麼。

伊洛娜也是學習音樂出身,只是因為各種緣故不再繼續。

她依舊會留戀音樂帶來的觸動,看到好鋼琴忍不住彈上一彈,獲得一些心靈撫慰。

而老闆擅長的是美食與生意,對音樂並不在行。

他只知道,一架好鋼琴可以讓餐廳增色不少,但音樂太好,也容易讓人們忽略餐廳料理的美味。

鋼琴師的到來,卻完美地回應了伊洛娜在心靈上的需求。

從第一次聽見他的琴聲後,伊洛娜就明白知音出現了。

鋼琴師手指尖跳動出的音符,是老闆永遠說不出,也不懂的情緒。

靈與肉的平衡,聽起來像極了《布拉格之戀》的故事。

兩部電影甚至連片名都如此相似。

不過,比起前者剪不斷理還亂的三角關係,《布達佩斯之戀》中的三人行又有些不同。

伊洛娜、老闆與鋼琴師之間,幾乎不存在糾結與痛苦。

三人的關係極其和諧

在頭一次看到自己的情人與別的男人親熱時,難過必然湧上老闆的心頭。

但或許出於商人的本能,他很快明白:

分成兩半的伊洛娜對我而言,總比沒半個好。

更何況,他也是真心愛著伊洛娜。

而對於鋼琴師而言,老闆則具有栽培之情。

如果不是老闆利用自己能力,幫他談成錄製唱片的機會,自己也不可能憑藉《憂鬱的星期天》一炮而紅。

加之,他也清楚地明白,自己只有熱情與理想,並不懂市場與經營。

因此,他也是打心眼裡,佩服和敬仰老闆的能力與擔當。

至於伊洛娜,她就像一條紐帶,一座橋樑。

連接、承載著兩位男士的情感,並給予反饋。

實際上,在原著小說中並沒有伊洛娜這一角色,她是電影的原創

而她的存在,就讓電影故事中的三個主人公都有了象徵:

伊洛娜代表感情。

鋼琴師代表理想。

老闆代表物質。

當他們相遇後,就形成了完美的關係閉環。

觀影中,我常多次感嘆這三人關係的融洽與美好。

更何況,還是發生在戰爭時期。

此時,連蠟燭都成為了只能偷偷買賣的「違法」物資。

三人之間的情感依舊穩定柔和。

這樣美好的感情,在特殊時期下,就像人們心中最溫暖的光亮。

然而,電影並沒有讓這光亮一直存留。

鋼琴師後來以令人心痛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自殺了。

因為忍受不了德國納粹的羞辱。

愛情,並不是《布達佩斯之戀》的核心表述。

戰爭對人性的考驗才是。

因為戰爭爆發,餐廳里常見的食客越來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喝得醉醺醺的德國軍官。

還記得開頭我提到的那個德國商人漢斯嗎?

他就是其中一員。

在離開布達佩斯時,漢斯將其當做手足兄弟,勢要在將來報答救命之恩。

可當漢斯真的回到布達佩斯時,卻變成了一名高傲的納粹軍官。

他雖然嘴上依舊將老闆當做朋友。

但在公開場合,還是要求他尊稱自己為上校。

用餐期間,他還要讓老闆講笑話來取樂。

老闆不得不照做了。

因為他是猶太人

二戰期間,大約有60萬名匈牙利猶太人被殺。

老闆需要向身為德國軍官的漢斯尋求庇護。

之後,他又要求鋼琴師演奏《憂鬱的星期天》。

漢斯的態度中,充滿了蔑視與羞辱。

而鋼琴師則因為自尊與對德國人的厭惡,拒絕演奏。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漢斯幾乎要掏槍的時刻,伊洛娜走了出來。

她拿起鋼琴師為這首曲子寫好的詞唱了起來,並請求鋼琴師為了她彈琴。

老闆與伊洛娜這一系列妥協行為,敲醒了鋼琴師。

他無法忍受自己看著最親近之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自己這樣做。

於是,他選擇離開。

鋼琴師的死亡,也讓老闆明白了《憂鬱的星期天》傳遞的信息——

要有尊嚴的活著

我想那首曲子是要說,人人都有自己的尊嚴。

我們會受傷,會受屈辱。

這些都熬得過去,只要我們還保有一點自尊。

但只要再有人對我們當頭倒下一桶屎尿。

或許告別現世是比較好的選擇。

擁有自由,就是一種尊嚴

當鋼琴師不再擁有彈琴的自由時,他的尊嚴受到了嚴重的侵害。

所以他和世界說了再見。

而老闆呢

雖然他本人受到了漢斯出於「友情」的保護。

但卻得知了,漢斯通過「拿錢買命」的方式,幫助有錢的猶太人避免被抓進集中營的事實。

他明白,自己的自由也要走到盡頭。

而漢斯之所以會庇護老闆,也不是因為報恩。

是為了獲得伊洛娜的信任,從而得到她的肉體。

老闆最終還是被拉上了開往奧斯維辛的火車。

面對前來求救的伊洛娜,漢斯終於撕開了自己偽善的面具。

一直以來,在性愛上都是熱烈、大膽的伊洛,在面對漢斯時卻一直蜷縮著身體,捂著胸口。

此時,她的尊嚴也伴隨著失去自己身體的自由而碎落一地。

只是,伊洛的犧牲並沒有起到作用。

漢斯當著老闆的面,帶走了另一個交了錢的猶太人。

望著漢斯離去的身影,站在火車上的老闆卻露出了笑容,因為他最終沒有妥協。

荒謬的是。

在戰後結束的幾十年後,沒人記得這些為了尊嚴死去的人們。

卻大聲讚頌漢斯是在戰時拯救了百名猶太人的英雄。

將這種錯位,再聽《憂鬱的星期天》,就有了不一樣的意味。

殺死人的,從來不是一首歌。

而是踐踏尊嚴的時代與扼殺自由的權力。

不由得想起康德一句話: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旺達的托馬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a5acb86cf2cc5834e0e149f555b2c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