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形勢很緊迫,很多人都看到了,美國出手對我們進行了全面圍堵。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危險,國家已經進行了應對措施。不過我們的應對,一方面,美國出招,我們反擊,另一方面,我們採取「脫先」戰略。不過形勢對我們來說很緊迫,每個人都應該認清這種形勢。
軍事上,武備台灣,甚至把島內變成軍火庫。美日台勾結已經進行了戰爭準備。韓國向日本「跪了」,表面和解,美國在印太戰略上實現閉環。對我們來說,兇險程度越來越高。
經濟上,老美繼續對我們打壓,貿易戰並沒有停。美國財長耶倫甚至狂妄的叫囂:「對中國在全球的企業徵收15%的稅」,已然是明搶了。
科技上,對我們封鎖已經展開,目前日本、荷蘭都宣布停止對我們出口先進晶片及晶片相關技術。美國目的很明顯,就是通過晶片戰,徹底孤立我們,讓我們無法發展而崩潰。
安全上,不僅加大對我們國內的滲透力度,甚至不斷在國內輿論上搞事,操縱「內鬼」熱炒一些新聞熱點,製造官民矛盾,抹黑醜化我們ZF。意識形態鬥爭很激烈,歷史虛無主義依然存在。
美國不斷在周邊給我們打楔子,挑起鄰國對我們的不滿。目前老美已經在中亞、南亞和東南亞完成布局。印度為獲取利益,跟班美國,不排除在邊境挑釁我們。菲律賓直接倒向美國,增加4個地點供美國駐軍,直接對對台海、南海的安全構成威脅。挑釁朝鮮,想製造半島危機。
面對美國步步緊逼的情況下,無論美國是什麼原因,對我們來說,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做好軍事鬥爭準備。軍事上我們時刻在準備,但要警惕三個關鍵點。
一
戰爭是全方位的,並不只是在某一個點上進行對決,如果那樣的話,只能算局部衝突。從俄烏戰爭來看,也並非雙方的拉鋸戰,很多戰爭形式都出現了。烏克蘭還派遣小股武裝滲透進入俄羅斯境內,對俄羅斯進行破壞,造成了平民傷亡。所以有些戰爭手段很卑鄙,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
從我們目前面臨的形勢看,我們還應在重要設施上進行防範。
為什麼說重要設施?
我們很多設施很顯眼,如果遭到破壞,將對我們造成重大損失。像大型水電站、核電站,各大城市的重要設施等等,在戰爭前後,都可能會成為敵對國的目標。
如果這些重要目標遭到破壞後,會造成社會問題。比如水電站被炸,下游地區就可能遭受災難。核電站被炸,會造成嚴重的核污染等嚴重問題,民眾會出現大量傷亡。
關於重要設施的防範上,我們雖然有相關防範措施,但敵對勢力一直沒有放過。從過往的資料來看,外國間諜沒少對我們重要設施進行踩點,甚至進行拍照、測量。不排除重要目標的數據已經被敵對國得到。
前年某滴要在美國上市,立即被國家叫停,為什麼叫停?據資料稱,該公司把相關數據提供給美國,要知道這些數據把我們很多重要目標已經定位,老美掌握後,能直接找到打擊坐標。這個公司做了間諜沒有做到的事,對我們造成嚴重的危險。
防範重要目標和設施的安全,需要在防範上再加把鎖。畢竟新形勢、新情況、新變化,防範措施也要跟著改變。誰能保證上空飛行的無人機、氣艇是民用的?誰能保證任何設施就萬無一失。
要堅決杜絕長期和平帶來的麻痹心理,不要認為戰爭沒來,不會出大問題,失去應有的警惕性,這是大忌,如果不重視,將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二
看到網友發來的截圖,美國一個記者曝光了一件事。特朗普發文稱,他支持拜登和索羅斯對中國進行核打擊的做法。
不要以為特朗普胡說,能看出美國對中國不僅是打壓,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因為美國明白,要想在常規戰爭上打贏我們很難,所以不排除美國使用核武器。這不是核威脅,以美國這樣的流氓國家,他們能做出這樣的事。
對美國不能再抱任何幻想了,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抓緊進行備戰。應盤點我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三線建設上留下各類戰備設施以及防空設施還能否使用。像城市裡的地下防空設施,能否做到防核生化武器襲擊。
從目前的了解的情況下,我們很多以前留的下軍事防禦設施都已經老舊,有的甚至被開發為商業用途,有的直接報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人口少,現在我們多少人了,能否適應戰爭需要?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掌握的數據。
在盤點以往的防護設施基礎上,要針對戰爭可能出現的形式,及時進行修繕和新建。還要進行演練。記得小時,國家還經常組織一些防空演練,現在這種演練少了,甚至成為形式。這是很危險的。
日媒資料顯示,很多日本人在尋找一些上世紀留下來的防空設施。顯然日本人已經有預感了。
現在看來,上世紀我們修建的很多戰備和防空設施都很有必要,我們前輩具備長遠戰略眼光。雖然那時沒有戰爭,但如果你不修建就十分危險。現在如果再大範圍修建已經不可能了。
三
從俄烏戰爭看,依然是常規戰爭,並沒有出現所謂的高科技戰爭。無人機也不算什麼高科技。戰爭打的依然是裝備,沒有充足的彈藥,很難在這場戰爭中與敵方對決。現在烏克蘭又缺彈藥了,向老美索要。靠國外援助打仗,勝敗很明顯了。
俄羅斯的武器裝備充足,得益於蘇聯留下的。冷戰時,蘇聯存儲了至少打兩場以上戰爭的武器裝備數量,而且每次戰爭都以10年以上計算。所以俄羅斯用蘇聯留下的儲存,也讓西方無法應對。
現在看,戰爭的長短無法確定。10年、20年誰也不能確定。我們的武器裝備是否能有蘇聯兩次長期戰爭的儲備量呢?
如果沒有,就需要加大馬力生產了。改開後,我們兵工廠處境艱難,由於進入和平時期,很多兵工廠生產的裝備彈藥都飽和了,所以有的兵工廠進行了關、停、並、轉。一些有名的兵工企業也轉產,甚至停產,留下只是一段歷史。像慶華廠等,雖然地處北部小縣成,但其名聲卻很響,甚至生產的兵器銷往國外。
現在很多兵工企業地處大城市,目標十分顯眼,而我們以前的兵工企業選擇地點很隱蔽,很難被敵人發現,可以大量生產武器裝備。如果戰爭打響後,誰能保證兵工企業能安全生產?
即使確保了,也要留好後備。應該盤點一些兵工廠,及時進行儲備,即使不能儲備,至少為戰爭做打算,具備生產能力即可。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