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奇偶派
文|奇偶派
回望2023年伊始,伴隨著特殊時期的結束和國家數字化轉型相關政策的落地,疊加以ChatGPT為代表AI新增量的出現,市場對中國雲服務行業的表現普遍給予了較高的期待值,希望其 能在2023年中一掃過去數年增長減緩的陰霾,重回上升的軌道。
但站在2024年的起點再回望過去一年,雖然從二季度開始各家都忙活著大模型與應用如火如荼的發布,一派生機勃勃的模樣,不過,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出現最頻繁的詞語卻是「裁員優化」、「組織調整」、「價格戰」、「凈虧損」等相關負面向的詞語。
那麼,2023年雲服務市場的表現究竟如何?雲廠商們又有哪些戰略方向上的重大轉變?雲廠商們重新邁開大步了嗎?大模型給雲服務帶來的新增量又在哪裡?
1、行業景氣度不見好轉,龍頭企業不願「賤賣」自己
如果說2022年的雲服務市場的格調是「競爭加劇」的話,那麼,2023年可以看做是上一年的延續,整個行業依然在內卷中掙扎。
據IDC新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3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為190.1億美元。其中,IaaS市場規模為112.9億美元,同比增速13.2%;PaaS市場規模為32.9億美元,同比增速為26.3%。從IaaS+PaaS市場來看,2023上半年同比增長15.9%,為近三年來同比增速新低,中國大陸公有雲市場增速持續放緩。
而增速下滑導致的最直接結果,就是雲廠商之間價格戰烈度的激增。
4月底,阿里雲在其合作夥伴大會上,宣布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也被稱為是「阿里雲史上最大規模降價」。
彼時,阿里雲集團CEO張勇表示,本次降價是為了讓「讓算力更普惠」,希望將技術紅利更多回饋給客戶和夥伴,持續降低用雲成本,擴大雲的市場空間。簡而言之,就是通過降價的方法,去蠶食友商們已有的和潛在的市場空間。
在阿里雲率先表態後,眾多雲廠商在5月快速跟進——騰訊宣布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40%,移動雲全線產品最高直降60%,天翼雲則在首頁刊登頭圖廣告稱有產品低至1折。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就有三家主流雲服務商選擇積極跟進,同時不但降價幅度極大,而且涉及範圍也很廣,只能說是十分罕見的現象。
但是,這波大降價卻並非內卷的終點,反而成為了價格戰的「發令槍」,而又一輪全面降價的戰爭,在雙十一購物節期間打響。
如果要論雙十一折扣力度最大的商品是什麼,那麼雲服務一定占有一席之地。據科技雲報道,在雙十一價格戰中,阿里雲又率先出招,推出了「金秋創雲季」活動,從10月底開始,為客戶提供多項優惠政策,如折扣、代金券等,相關折扣持續整個雙十一期間;騰訊雲則聚焦於輕量雲伺服器的優惠,推出了1元雲伺服器的優惠服務。
圖源:阿里雲官網
在阿里雲和騰訊雲之外,百度雲、京東雲、華為雲、天翼雲等雲廠商也被迫跟進,紛紛推出大促活動,整個雲服務市場顯得十分火熱。但價格戰這樣的手段,往往只有在「無牌可打」的時候才會被選擇,一年兩輪降價的背後,實際上體現的是雲巨頭們深深的焦慮,還有看不到的市場新增量。
而在最直觀的產品價格戰之外,大雲服務廠商們在資本市場的騰挪閃轉,也體現著他們對未來市場信心的缺失。
作為運營商認證的國家隊,天翼雲近年來時不時傳出分拆上市的風聲。在2021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集團董事長柯瑞文就曾表示「將在符合監管規則的條件下,積極探索天翼雲分拆上市的可能性。」
2022年上半年的業績說明會上,董事長柯瑞文再一次表達了相同的意思,「天翼雲首先是雲網融合的雲,具備發展的優勢,做大做強做優是關鍵」,據業內消息透露,天翼雲分拆上市已在上半年中緊鑼密鼓地推進中。
但就在半年之後的2023年上半年業績說明會上,柯瑞文對於天翼雲分拆上市的話題表示,「有打算把雲、網隔離開,但還沒到這個時候。」而這也意味著天翼雲上市的終止,究其原因,上市暫緩或與業績的降速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圖源:奇偶派繪製
2023年上半年中,一直在「狂飆」的天翼雲突然轉頭向下,營收增長率刷新了近三年多來的最低值,而這個勢頭似乎仍然在惡化,按照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運營商雲業務增長勢頭持續下滑,在1-6月中,增長率已經只有38.1%,而天翼雲也需要在打開下一個增長空間之後,才有機會為資本市場描述美好的未來,獲得更高的估值。
而在「國家隊」天翼雲延遲上市外,國內第一雲阿里雲也中止了分拆上市的進程。
11月16日晚間,阿里巴巴發布了2024財年第二季度業績,而伴隨其同時發出的是阿里雲結束上市的消息,「鑒於多方面不確定性因素,不再推進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
阿里雲給出的解釋是,「美國近期擴大對先進計算晶片出口的限制,給雲智能集團的前景帶來不確定性。我們認為,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可能無法按照原先的設想提升股東價值,因此決定不再推進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而是會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專注建立雲智能集團可持續增長的模型。」
但真正的原因也可能並不如他們說的一般,有媒體報道,在數月之前,阿里巴巴的一些高管曾密集走訪一些大投資者,嘗試說服他們去持有阿里雲的股份,當時阿里巴巴正在促成阿里雲獨立分拆上市,而阿里內部對阿里雲的估值約為400億美元,相當於人民幣2800多億。
阿里巴巴此舉的目的很簡單,通過讓這些知名的投資者率先投資,釋放出阿里雲頗有吸引力的信號,那麼在接下來阿里雲的上市融資過程中,阿里雲的溢價空間將會放大。
但結果是:這個計劃失敗了。這些大的投資者似乎並不認可阿里巴巴尋求的估值(400億美元),最大的原因是:阿里雲的增長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從2018年財年至2022財年,阿里雲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01%、84%、62%、50%、23%,一路下滑。而在11月公布的最新財報中,阿里雲營收增速更是跌至2%。
於是,在如此低的營收增長率下,資本市場並不看好阿里雲在如此內卷市場裡的發展空間,甚至有國際投資公司只願意給出250億美元的估值,這與阿里雲最初尋求的價格相差上千億人民幣,並可能出現上市即巔峰的故事,這也是阿里集團不能接受的。
其實,至此我們都能看到雲服務市場和企業所面臨的困境了,作為基建一般的生意,跑馬圈地快速增長的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沒有真正增量來臨之前,相關產業和公司都必須「苟」下去。
2、內卷無盡頭,大廠急轉彎
不過,雲廠商們在大打價格戰、中止上市的2023年中,也並非沒有改變,與之相反,雲廠商的戰略打法,反而在年內想著「穩」字出現了極大的轉彎。
以阿里云為例,在中止上市進程後,便快速開啟了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
11月23日,阿里雲宣布了調整之後新的組織架構:成立公共雲業務事業部、混合雲事業部和海外業務事業部,其中,最為重要的公共雲業務事業部以規模優先、擴大市場占有率為目標,由阿里集團副總裁、阿里雲智能新金融&網際網路事業部總經理劉偉光負責,向阿里雲CEO吳泳銘直接彙報。
同時,在吳泳銘的統籌下,阿里巴巴集團層面還成立了基礎設施委員會,協調全集團底層技術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目標是提高運行效率和創造規模效應。
而在一個月後,阿里雲繼續對混合雲事業部進行了深度優化,部分團隊的裁員比例高達30%。在IoT硬體集成業務上,裁員比例更是超過了50%,而未被裁減的剩餘員工將被重新分配到其他業務部門,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裁員優化的同時,阿里雲還逐步擴大了公共雲事業部和AI部門的招聘規模。目前,阿里雲招聘官網提供了約500個崗位,預計將吸引超過1500人的應聘者。
從這樣的進退之間不難看出,阿里雲的業務的重點從張勇的2023年開年的「進」重新回到了「穩」、回到了「公共雲優先」之上,而這也是阿里雲在過去探索許久、不斷碰壁後得到的寶貴經驗。
在過去數年裡,阿里雲與華為雲、運營商雲等雲廠商們在非公有雲市場的中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但非公有雲中無論是政企業務還是其他項目制的合同,往往需要組建特定團隊完成,疊加激烈的項目爭奪態勢,共同導致了利潤率的低下。
這讓阿里雲認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阿里雲很難在這個個性化、定製化的市場中取得優勢,反而在這個持續消耗自身精力的過程中忽視了公有雲這樣依託規模效應「好賺錢」的項目,於是,為了修正「錯誤」、轉向更加高質量盈利的一系列動作也變得並不那麼難以理解了。
而展望整個市場,其實並不止阿里雲一家在調整過去不那麼正確的方向來提升盈利質量,大大小小的雲們也做出了表面看似不同但結果相同的選擇。
其中,同為雲服務第一梯隊的騰訊雲,也將「盈利」放在了首位。
具體來看,在早期加速擴張的階段中,騰訊雲不惜一切代價去爭搶大項目,再分包給生態夥伴,這樣的打法確實帶來了海量的客戶,提高了市場份額,但相應的支出也指數級攀升,賺來的錢也大多被外包賺走了,落下了
而在2022年底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CSIG CEO湯道生提到了未來騰訊將專注「關鍵產品賽道」與「打造技術壁壘」,並明確提到騰訊雲將作為「被集成方」,協助合作夥伴完成集成和交付。
具體來看,據媒體報道,譬如在金融行業中,在面對客戶的專業IT需求時,騰訊雲請金融行業的獨立軟體開發商(ISV)走到台前,自己做擅長的資料庫部分,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一個高性能、高可靠的金融核心產品。相關的資料庫管理員(DBA)業務,客戶仍可使用原有的服務商,騰訊雲會提供產品的培訓與支持。
值得玩味的是,在對於規模與盈利方面的態度,湯道生在採訪中說,寧要150斤的強壯,也不要200斤的虛胖。言外之意,便是騰訊雲寧可以「被集成」的方式提升利潤率,也不願再燒錢去搶占市占率了。
此外,2023年中雲產品多次的崩潰,也讓行業開始反思激進擴張下基礎設施成熟與否的問題。
3月5日晚,許多網友表示在使用B站時,手機和電腦端都無法訪問視頻詳情頁,且手機端無法查看收藏夾與歷史記錄。
3月29日凌晨,騰訊旗下的微信和QQ等業務曾出現崩潰狀況,包括微信語音對話、朋友圈、微信支付,以及QQ文件傳輸、QQ空間和QQ郵箱在內的多個功能無法使用,騰訊將其定義為公司一級事故,並對大量相關領導做出了處罰。
11月12日18時許,阿里雲疑似發生大規模故障的消息開始在微博上刷屏,「阿里雲盤崩了」「淘寶又崩了」「閒魚崩了」「釘釘崩了」等話題相繼登上熱搜,阿里系諸多產品受到影響,後續官方確認故障原因與某個底層服務組件有關。
圖源:新浪微博
之後數天,滴滴也因系統故障導致App服務異常,不顯示定位且無法打車,11月29日,滴滴再次發文致歉,稱初步確定事故起因是底層系統軟體發生故障。
而這,也只是影響較大的大廠雲的宕機事故,針對部分公司的專用雲崩潰的事件可以說多如牛毛,數不勝數,這些宕機事故其實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當下國內雲服務廠商們在研發和運維方面都需要持續優化,才能「治癒」過往超速發展所帶來的「傷疤」。
總的來說,在2023年中,無論規模大小,幾乎所有的雲廠商們都意識到時代已經變了,開始了主動的「收縮」,回到了自己最熟悉、最有優勢的領域,並將營收和盈利的質量擺在了第一位上。
3、行業增量難尋,大模型成可視最後一根稻草?
雖然當前整個雲服務行業都處於增量難尋、相對弱勢的階段,但在2023年作為國產大模型出生與落地的元年,人工智慧與雲合作的密切度快速提升,AI和雲結合的的服務形式MaaS也脫穎而出,為雲服務帶來了全新的增量。
譬如,百度智能雲表示,為滿足大模型落地需求,正在基於「雲智一體」戰略重構雲計算服務,目前已完成從底層基礎設施—大模型開發與應用—AI原生應用開發的端到端升級重構。
在最近召開的智算大會上,百度智能雲公布了大模型上雲最新「成績單」。
自8月31日文心大模型向全社會全面開放以來,在千帆大模型平台上,大模型API日調用量增長10倍。目前千帆平台已經累計服務超過4萬家企業用戶,累計幫助企業用戶精調近1萬個大模型。相較於自建系統訓練大模型,使用千帆平台訓練的成本最高可以下降90%。
體現在盈利方面,百度雲發布的三季報表示,達344.47億元,歸屬於百度的凈利潤(non-GAAP)達73億元,同比增長23%,營收、利潤均超市場預期,而這也是百度智能雲走出虧損後連續盈利的第三個季度。
實際上,大模型與雲的攜手共進,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從大模型落地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對計算資源還是存儲能力的需求,都需要有雲計算的參與,而在算力緊張的當下更是如此。此外,大模型的訓練通常需要分布式計算框架,而雲計算平台剛好可以提供分布式計算環境,可以輕鬆地實現大模型的分布式訓練,提高訓練效率。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通過雲投放大模型的能力,企業和個人可以按需付費,避免購買和維護昂貴硬體的成本,具備極高的成本效益。同時,雲服務廠商還能充當生態底座,為大模型使用方提供豐富的API和工具,大大提高了開發和使用的便捷性。
於是,幾乎所有的雲廠商都在伺機而動,畢竟這是近幾年來最有希望成為新增量來源的地方。
其中,阿里雲打出了專注於「AI+雲計算」發展戰略。吳泳銘也在財報電話會上明確表示,將AI驅動的科技業務與技術驅動的網際網路平台業務、全球化的商業網絡並列為阿里優先級最高的方向。
而大模型領域中最為領先的百度智能雲旗下的千帆大模型平台,已經納管42個主流大模型,覆蓋金融、製造、能源、政務、交通等行業的400多個場景,月活企業數量超過萬家,與過去無人問津的二流雲廠商對比,AI對其雲業務的拉動作用顯而易見。
騰訊雲也宣布將旗下超過180個業務應用接入混元大模型,並聯合合作夥伴共同打造一站式行業大模型精選商店。目前,騰訊雲已經為傳媒、文旅、政務、金融等10餘個行業提供了超過50個大模型行業解決方案。
在不到一年的發展中取得如此成績固然讓人欣慰,但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出更多的還是MaaS的不足之處。
雖然有了雲服務的加持,但大模型與落地之間的鴻溝仍然存在。雖然大模型在理論上具有強大的能力,但要將其應用於實際場景中並取得預期效果仍然需要克服許多技術難題。
例如,如何將大模型的複雜性與實際應用的需求相結合,如何優化模型的推理速度和資源消耗等。這都需要雲廠商與合作夥伴共同努力,進行持續得研發和創新。
此外,客戶與模型調教之間的鐵壁也是一大問題,千行百業的大模型,需要千行百業中的人士共同參與進調教中來,才能搞定定製化、行業化的需求,但現實卻並不樂觀,如何發動整個社會的力量推動大模型發展的問題,現在也都落到了雲廠商們的肩頭之上。
不過,2023年畢竟是雲和AI深度融合走過的第一年,這些難解的問題或許也將在MaaS模式的不斷發展中,成為雲模共進道路上的一個個裡程碑。
4、寫在最後
從大舉開拓到快速收縮,以「進」為主基調的雲服務廠商們在2024年完成了不甘卻又不得不做出的抉擇,不同的雲服務提供商都在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定位,專注於那些特定的領域和行業,以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專業化的解決方案。
而隨著雲計算玩家們「大調整」的開啟疊加大模型能力的落地,可以預見到的是,2024年雲服務行業將會有更多的「新玩意」面世,屆時,整個雲服務的市場一定更加熱鬧。
參考資料:
1.《阿里雲收縮調整,市場環境複雜,已無退路》,電商報Pro;
2.《AI崛起,公有雲優先?》,中國電子報;
3.《2023啟示錄:雲計算這一年》,自象限;
4.《雲廠商的新戰場:如何用MaaS賺錢?》,市值榜;
5.《阿里雲「不再分拆上市」,到底意味著什麼?》,壹度Pro;
6.《多家雲服務廠商大降價 價格戰折射雲巨頭焦慮》,北京日報;
7.《再現降價潮背後:雲廠商們的「焦慮」》,科技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