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不到,張曼玉的前夫竟然拍出過這樣一部電影

2019-11-05     Neets電影

和老於世故、成熟穩重的成年人想比,年輕人迷茫且不安,叛逆卻勇敢,容易犯錯和受傷,但同時也有不撞南牆心不死的無畏。

1968年法國的「五月風暴」,可以說將年輕人的狂熱青春推向了極致。

很多人看過貝托魯奇的《戲夢巴黎》,三個年輕人在性愛激情和革命熱情中將青春埋葬,既浪漫又殘酷。

五月的洪流不止,年輕人前赴後繼。

在另一部經典影片里,他們繼續不計後果地激盪青春歲月——

《五月之後》

Après Mai

電影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曾是《電影手冊》雜誌的影評人,也曾拿下過坎城最佳導演。

但對中國影迷來說,他的另一個身份更加為人熟知——張曼玉的前夫。

他為張曼玉量身定製的電影《清潔》,助其捧得了亞洲第一座、也是中國唯一一座坎城影后棕櫚葉。

和《戲夢巴黎》不一樣的是,阿薩亞斯在《五月之後》這部電影中,並沒有將背景放在1968年,他抓住的是革命時代的尾巴。

1971年的春夏之交,陽光明媚,一幫青年學生正在乾淨寬敞的教室上課,空氣里都充滿了青春的味道。

教室前的老師開始引用法國思想家布萊士·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的名言:

「不需要多高明我們就能明白,我們並不會真正地稱心如意,更不會長久地稱心如意。我們現在所有的快活樂趣都是虛空自滿,而我們的痛苦則是無窮盡的。最後,我們會無時無刻不受到死亡的威脅。

死亡必會在寥寥幾年或短短數時,將我們帶入幸福或不幸,抑或俱無的永恆狀態。在凡人和天堂、地獄或虛無之間,這世上沒有比生命更脆弱的了。」

就像是寫在這部電影前面的序言一樣,帕斯卡爾的話既解釋了主角們內在的迷茫,又預示著他們未來不堪一擊的命運。

電影里的年輕人都是文藝青年。

他們讀書、攝影、繪畫、唱歌、舞蹈,同時又充滿政治熱情,關心遠方人民的疾苦和宣傳品里的別國領袖。

藝術和政治、現實和理想的割裂,在主角吉爾斯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吉爾斯熱愛繪畫,身上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憂鬱氣質。很難想像,電影開場不久他就投入到了一場殘酷的運動中,所幸逃過了警察的追捕。

稍後,吉爾斯的女朋友因為要跟家人移居英國,遂來找他分手。

看起來和通常所見的國產分手場面不太一樣,這場分手沒有痛哭流涕,沒有撕心裂肺,一切顯得不痛不癢。

緊接著,因為在一次行動中造成了學校保安受傷,吉爾斯等人不得不逃亡國外。

在分道揚鑣的小型會議上,有的人遵照爸爸的安排到修車店當學徒,有的選擇到媽媽的工作室謀個職位。

他們的革命看起來像一場一時興起的遊戲,沒有準備,沒有規劃。

一旦遇到不可承擔的後果就只能選擇撤離,說散場就散場。

和他們不堪一擊的運動類似,電影里的愛情也像逢場作戲:

前女友離開後,吉爾斯就和另一個女孩在一起了,並很快再次分手;

吉爾斯的前女友選擇了一個同樣理想主義的富家公子,但最後卻在一場狂歡派對中跳樓而死;

朋友阿蘭導致女友懷孕,最後女孩只能默默墮胎……

他們放縱不羈、任性而為、不負責任、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

然而,這就是他們的青春,一切皆緣起於不知道和不計後果。

在前往義大利的途中,吉爾斯結識了一群以拍攝第三世界國家戰爭的電影工作者。

當這群人努力奔走於世界各地,實踐自己的「電影&政治」理論和理想時,吉爾斯覺得他們很幼稚,也很膚淺,並不屑與之為伍。

吉爾斯當時的女友反問他:「這群電影工作者起碼有自己的信仰,可是你的信仰是什麼呢?」

革命和繪畫?吉爾斯自己也說不清楚,革命已然失敗,畫家之路尚不知如何走。

我們看到他否定現實中的一切,不想工作,拒絕被愛。

最後,吉爾斯承認說:「我活在想像中,當現實來敲門的時候,我不會打開門。」

片尾的鏡頭充滿了迷幻色彩:

吉爾斯在電影院的銀幕上恍若看見了前女友,她的樣子美麗而聖潔。

這個鏡頭或者可以看成是導演阿薩亞斯給影片留下的註腳——

與其說他在批判主人公們狂躁的青春和義無反顧的理想主義,不如說他更珍視這份屬於年輕者的無畏和勇氣。

聖潔的女孩在一定意義上象徵著主人公無意識的夢想之地,只是他現在還無法用理性去丈量。

電影的英文片名叫Something in the Air,沒錯,在五月的空氣里的確留下了Something,而不是Nothing。

只是在五月之後,我們需要重新去去相信些什麼,然後為之實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VzWPW4BMH2_cNUgnO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