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1種「觀眾」,叫做槓精

2019-07-07     新片場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球銀幕

大家天天刷微博、發朋友圈,最最討厭的一類人,無非就是「網絡槓精」

「槓精」雖然是近來的熱詞,其實早在BBS年代就已有之,只不過現在的網絡環境格外適合他們茁壯成長罷了。

這是一個任何人可以跳到任何人面前張牙舞爪的世界,陌生人之間的距離是零,冒犯一個陌生人的成本也是零,虛擬空間裡根本不需要發言禮儀和思維邏輯;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抬槓到了社交網絡時代,其中一些就成了精。

這是一個所有人熱衷於對所有人表達自我的世界,每條假裝說給自己聽的發言,都好像滴入大海里的血,鯊魚說來就來。

一來二去,評論區就成了槓精的樂土。

槓精不是來跟你爭論的,也沒打算說服你——當然你更不可能說服他,他就是來破壞你倆小時或一整天好心情的。

某種意義上,他們是一種永遠處在自發性攻擊模式的病毒, 你說你跟病毒能講清楚道理嗎?

我曾經有個理想,就是把所有槓精都鎖到一間電影院裡去,不停地給他們放最好的片和最爛的片,讓他們自個兒掐去吧!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樣,在微博、微信上都遇到過下面幾類老兄——

1、邏輯終結者

抬槓的方式五花八門,但歸結到一點那就是——老子是來抬槓的,邏輯是什麼?

你和他說中國電影水平一般,他讓你「看你的外國電影去」;

你和他說某某演技不行,他說「你行你上」

你和他說這電影節奏稍微有點快,他教育你「不是只有伯格曼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這一類槓精,還分為以下幾種流派——

聲東擊西式

我:「《海豚灣》里對海豚的屠殺真是觸目驚心啊!」

槓精:「就海豚值得保護嗎?實在不懂雞鴨鵝貓狗差在哪兒了。」

你行你上式

我:「《正義聯盟》沒拍好。」

槓精:「有本事你去拍啊。」(你行你上式)

圍魏救趙式

我:「斯佳麗·詹森演得真棒!」

槓精:「你知不知道她離過兩次婚?」

偷梁換柱式

我:「你覺得《第五元素》如何?」

槓精:「這劇本是呂克·貝松16歲寫的,能好才怪!」

無中生有式

我:「《羅馬假日》非常經典。」

槓精:「奧黛麗·赫本是荷蘭間諜,美國電影都是中情局的洗腦陰謀。」

2、國際形象義務維護員

地命海心,身處帷幄之中,卻欲運籌天下

是你錯了,你的錯誤是不該和一個心懷世界的人聊電影這麼狹隘的話題。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維護國際形象這麼重要的使命,還是由他來承擔吧。

在我的推薦下我們一起看了《鬼子來了》。

槓精:「奉勸你不要再看這樣的電影。如此過家家一樣的鬧劇放在國內讓老百姓樂呵樂呵就完了,把我們的國民描寫得如此愚昧無知,為什麼還要拿到國際電影節上去丟人現眼?一味以國家和民族陰暗面吸引外國人眼球,非蠢既壞。」

我:(或許抗日神劇更適合你……)

3、政治正確義務檢查員

種族女權環保移民LGBT野生動物……不考慮時代和實際情況,沒有就罵歧視,有就噴政治正確,總之橫豎不是人。

槓精:「在我看來你喜歡的那些電影都有根子上的政治正確問題。」

我:「我跟你推薦過那麼多好電影,難道都有問題?」

槓精:「別的不說,《摔跤吧!爸爸》簡直是惡臭的直男癌,讓女性成為父權的奴隸。」

我:「好吧,那《阿甘正傳》呢?」

槓精:「白人的自我中心觀念,一個白人智障都能獲得成功。還醜化黑人形象。」

我:「好吧,那《朗讀者》總沒什麼問題了吧?」

槓精:「問題大了!在不自覺中流露出對法西斯戰犯的同情。」

我:「好吧,至少《水形物語》肯定都做到政治正確了,同性戀和黑人做好友,還跟魚談戀愛呢。」

槓精:「過度強調政治正確,反而說明了它的虛偽!

我:(如下圖……)

這21種「觀眾」,叫做槓精

4、鍵盤聖人

最遠到過北五環,一心惦記亞非拉,永遠添堵,永遠熱淚盈眶。

我:「《愛你,西蒙》拍得不錯,把當下美國高中生內心對出櫃的焦慮和困惑拍得很細膩。」

槓精:(冷漠)「國內山區里的小朋友連課本都湊不齊,還有閒心去關心外國有錢人家小孩的性取向問題?」

我: (如下圖……)

5、鍵盤導演

他比大師懂電影,中國沒有克里斯多福·諾蘭是因為他沒考上北電——喜歡對任何電影品頭論足,提一些自以為高明的改進意見

槓精:「《十二怒漢》實在過譽,這麼偉光正的電影也有人追捧,真是外面的月亮比較圓。尤其結尾,一群人作鳥獸散,簡直毫無波瀾,平庸至極。」

我:「呃……結尾陪審團成員紛紛匯入人群,恰恰是用普通人的身份強調製度的意義吧?」

槓精:「不不不,這樣拍才好看——其實真兇就藏在這十二個人之中,或者那個堅持無罪的陪審員最後被發現有個巨大的陰謀,沖鏡頭微微一笑,這樣拍才好看啊!」

6、光明使者

他用一小片光明點燃黑暗,照亮了電影院,也照亮了自己那張油汪汪的臉。

他不惜犧牲最起碼的觀影文明準則,只為證明影片的無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義之典範。

我們一起去看《頭號玩家》,槓精一直在玩手機,螢幕還開得特亮。散場時——

槓精:「唉,太無聊了,看了十分鐘就忍不住開始玩手機,還史匹柏呢,上當了上當了……」

您就不怕亮瞎眼嗎

7、原著騎士

堅定的原著維護者,沒看原著沒資格跟他聊改編電影。

我想跟他聊聊《權力的遊戲》。

槓精:「閉嘴。沒看過《冰與火之歌》就沒資格聊,你這是對喬治·雷蒙德·理察·馬丁的褻瀆。」

8、扒掉皇帝新衣之人

認為一切所謂的大師導演和經典佳片,都是人云亦云,發誓要揭露之、痛罵之,因為全世界只有他最真誠。大師明明拍的都是爛片,為什麼沒有人敢說出真相呢?

槓精:「為什麼沒有人敢說出《教父》就是一部爛片的事實呢? 是我欣賞層次不夠還是這片子本身就是皇帝的新衣?」

以上句式適用於任何一部「普遍被認為是佳作」的電影。

9、我即眾生教教主

我即眾生,我的觀點即普世之法則,我看不懂,你們怎麼可能懂?我不喜歡, 你們一定是瞎了眼。我覺得好看就行, 你們憑什麼挑毛病?

我們一起看了《盜夢空間》。

槓精:「沒看懂這電影在說什麼,諾蘭裝什麼裝?」

我:「我覺得挺好,因為……」

槓精:「哎呀別說了,就好像你看懂了一樣。」

這21種「觀眾」,叫做槓精

打擾了

我們一起看了《2001:太空漫遊》。

槓精:「這種根本沒人能看懂的電影是怎麼被捧成經典的?」

我們一起看了《海上鋼琴師》。

槓精:「首先,我不懂音樂。所以說這片好的都是附庸風雅。」

您不懂,有人懂好麼?

10、全真教護法

以電影為中心,每天24小時沉浸式投入在電影中,無法分辨虛構與現實,甚至拿電影去衡量生活。

我:「四川航空那事兒你關注了嗎?劉傳健機長太厲害了吧!」

槓精:「有什麼啊,和《薩利機長》里的薩倫伯格沒法比。」

我:「他倆都是拯救了一飛機的乘客的英雄誒。」

槓精:「爬升階段雙發動機失效在市區河面迫降和萬米高空駕駛艙失壓但飛機完全可控,隨便你問誰都沒法比。既然沒法比,他就不配被稱作『中國版薩利機長』」。

11、萬物一理宗禪師

一雙慧眼,洞察萬物本質;三寸口條,道破宇宙真諦。不管中外古今,好萊塢還是寶萊塢,橫店還是高碑店,在他眼中都是一回事——人家見多識廣,你們大驚小怪。

我:「你覺得《哈利·波特》怎麼樣?」

槓精:「這玩意兒跟玄幻修真網絡小說有區別嗎?」

我:「你覺得鋼鐵俠和蝙蝠俠誰厲害?」

槓精:「哎呀,都是披了層科幻外衣的武俠小說而已,被孫悟空秒成渣!」

12、學院派掌門

他不像潮人那般blingbling,也不像朋克那樣酷到沒邊,他只是堅持走學院派路線,視一切庸眾文化為糞土哦,但願他只是「認死理」,而不是秀優越。

槓精:「昨天我看了第五遍《肖申克的救贖》。」

我:「五遍,夠閒的啊……」

槓精:「五遍,每次都想說服自己第一必定有第一的道理,結果卻總是事與願違。」

我:「不一定非得是第一啊,電影那麼多。總體是個好片子就行啦。」

槓精:「那怎麼行?豆瓣、IMDb都排第一還不許我質疑?不否認這片子還可以,我也承認德拉邦特手法一流,但無論是視聽語言還是劇情設計,他何德何能第一?我讀過羅傑·伊伯特的《偉大的電影》,讀過大衛·波德維爾和克里斯汀·湯普森的《世界電影史》,這些專業人士誰會把『肖申克』當回事兒啊?」

我:「可是把人家排第一的也是豆瓣、IMDb這種大眾影迷向的網站嘛,《電影手冊》、《視與聽》又不正眼瞧它,你何必這麼義憤填膺呢?」

槓精:「那也不行,第一就該有第一的樣子。」

我:(得,那您再多看幾遍。)

槓精眼中的IMDb佳片

13、反精英鬥士

眾人皆醉他獨醒,哪裡有五星好評, 哪裡就有他戰鬥的身影,越是大家都說好,他就越要唱反調。

槓精:「看完《超人總動員》,隨手打了個一星。」

我:「為什麼?!」

槓精:「我就是看不慣那幫人成天吹捧皮克斯,一定要給個低分平衡下。」

可消停點吧

14、催眠大師

開場鼾聲如雷,散場指點乾坤,睡覺、看片、評論、抬槓四不耽誤,不愧是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睡眠專家。

我們一起走出電影院。

我:「真是一部好電影。」

槓精:「有什麼好的? 男主角沒出場我就睡著了。把我看睡的電影能是好電影嗎?

摘自《超人總動員1&2》的評論區:真·十年一夢

15、先知

天只一算,人卻有千算。他從不看電影,只需掃一眼演員表就能判斷影片好壞,故稱「先知」。

先知馳騁在自己獨有的評判體系當中,對待所有電影一視同仁。他有千百種方法去做預言,獨缺電影本身。

這類「槓精」一般會這樣——

「海報難看電影就難看。」

「卡司我不喜歡,電影肯定不行。」

「豆瓣上的故事梗概都含糊不清,片子怎麼會好。」

「片頭還沒出完我就不看了,預感這會是個爛片。」

16、槓·格瓦拉

精通冷戰史,熟讀陰謀論,專注扣帽子20年,電影院裡的革命家,槓精中的戰鬥機。

槓精:「《亂世佳人》充斥著腐朽發臭糜爛的西方中產階級虛偽做派。」

我:……(您這階級鬥爭還是不夠精啊,郝思嘉的成分絕對算地主了。)

我給槓精看了《愛情大院》抄襲美劇的六百多個截圖證據。

槓精:「幫著外國人黑自己人?你還算中國人嗎?崇洋媚外!

我:「可是人家這篇帖子寫得有理有據啊!」

槓精:「切,蹭熱點。

我:「可是抄襲畢竟不對。」

槓精:「就你正義?你拿了多少好處?就你不抄襲?你敢說你這篇文章里沒有從網上摘來的?

應該問哪沒抄吧

17、冷場怪

一起發表評論的人越多,他威力越大。觀影氣氛毀滅者,特立獨行,獨闢蹊徑,一言既出,鴉雀無聲。

口頭禪「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嗎」——是的,他是電是光是唯一的神話。

微信群里的小夥伴們正在熱議《復聯3》。

槓精出現了:「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這片的情節很無聊嗎?」

瞬間冷場。

深夜大趴,一群好友看了《閃靈》,大家沉浸在恐怖氣氛中。

槓精開口了:(冷靜臉)「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這片的bug很多嗎?」

無人作答。

您還是跟手指聊吧

18、爆米花思想家

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我唯一不明白的是這麼有學問的人幹嘛老跟一爆米花電影較勁。

我:「《當幸福來敲門》很感人。」

槓精:「你的感動太廉價了。本質上, 這部電影傳遞了一種消費主義價值觀, 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學的通俗化演繹,與俄羅斯東正教神學家名字太長我說了你也記不住列夫斯基卡婭的精神背道而馳,思考一下法國哲學家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對種族主義的論述,你會有更多發現。」

我:……(喝碗雞湯你至於的嗎?)

19、道德帝

敏銳如朝陽群眾,警惕如西城大媽,對暴力和色情絕不姑息,對作風問題和男女瞎搞必須嚴打。

管你什麼情節需要, 藝術加工,客觀寫實,灰色地帶…… 敢碰道德紅線那就是不行「救救孩子!」——午夜夢回時他都在憂嘆。

這類槓精會這麼說——

「《鐵達尼號》和《廊橋遺夢》也配叫愛情片?偷人就是偷人,出軌就是出軌。」

「《聞香識女人》三觀有問題, 為什麼包庇壞人反倒成了堅持正義?」

「《阿甘正傳》是爛片,阿甘怎麼能愛上一個當脫衣舞娘、拍色情照片的墮落女人?」

「《瘋狂的麥克斯4》是爛片,美化渲染暴力。」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那男人不就是個渣男嗎?」

20、謙虛俠

你以為他是在謙虛,其實他是在驕傲。

槓精:「難道是我欣賞水平不高?《美國往事》究竟好在哪裡?」

我:……(真應該回答「是」)

槓精:「是不是我水平不行?《飛越瘋人院》就是一群神經病不好好養病凈折騰。」

我:……(是是是是是是是!)

是是是,快把藥吃了

21、找茬專家

閱片無數,見識過人,對電影俗套如數家珍——英雄總不死、警察最後到、妓女有情義、手槍子彈500發、迪廳說話不用喊、撞車氣囊卻不彈……

他不懂沒點常識錯誤的不叫電影,叫科教片他也不懂藝術往往高於生活,偏要拿細節去較真。

槓精:「《楚門的世界》一派胡言。為什麼節目出意外時竟然沒有備用方案和備播帶?」

我:……(您以為這是春晚啊!)

槓精:「昨天電影頻道播《勇敢的心》,我發現這片子根本沒法看。伊莎貝拉公主嫁到英國的時候,威廉·華萊士早入土了,這倆沒交集的人怎麼搞到一起的?」

我:……(您說得都對,但不搞在一起我們看啥呢?)

槓精:「黑豹他妹妹一小丫頭片子, 為什麼啥高科技都會? 瞎掰!」

我:……(整個漫威宇宙夠你提十萬個為什麼了)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21種槓精,但現實生活可沒這麼純粹,實際上他們往往是組隊甚至是融合出現的。

有時候,爭辯是有益處的, 較真是沒壞處的。「抬槓」不是目的,互相分享知識與見地才是目的。

無論如何,請記住討論需要雙方都做充分的準備與思考,需要彼此尊重、友愛,需要適當的佛系。

而最重要的是,當你發現對方是個槓精,放棄任何試圖說服他的想法,快跑!

作為影迷,相信我們都希望看到這樣的爭辯和評論——

1、歡迎專業指導

影視作品都難免涉及到其他專業領域,也難免會犯一些不專業的錯誤,如果這些錯誤影響到了整體情節邏輯,或者笑話鬧得太離譜讓人無法正視,就需要專業人士出馬了。

在這層意義上,「專業槓精」必不可缺。我們歡迎醫生們給國產醫療劇挑錯, 這樣我們才會知道輸液不能用9%的生理鹽水——那是腌鹹菜;才會知道任何人都不應該陪小朋友在醫院地上拼樂高——拼什麼都不行。

大夫別拼了,2床的鹹菜腌好了

有了資深歷史或軍事愛好者的堅持「抬槓」,如今的國產影視作品才會越來越重視「服化道」方面的嚴謹。

2、其實就是你想多了

影迷們喜歡開腦洞,有時是出於娛樂精神,有時還挺有知識性。

比如早年有篇神論稱《哈利·波特》里的四個學院暗指英國法律界的四大學院;

比如有人提出「既然誰都不能舉起雷神的錘子,那麼如果綠巨人舉起拿著錘子的雷神,這算什麼呢?」

但是,如果想得太多,乃至為此固執己見甚至鑽牛角尖,就純屬浪費精力了。

如果你非要斷定《致命魔術》中的波登和法隆不是孿生兄弟而是複製人;

非要相信姜文和陳凱歌的電影里藏著不可言說的政治隱喻……

那麼,太過天馬行空的解讀往往已經架空了影片的文本本身,淪為一場自說自話的頭腦遊戲,或是過於形上學的意淫。

還是不要將經典影片架在火上烤,讓哲學的歸哲學, 玄學的歸玄學,電影就讓它只屬於電影吧。

3、走錯片場就別怪別人

《刺客聶隱娘》一度引發爭議,某作家就此感慨:「中國很多導演差的恰恰是把一個故事老老實實講順的傳統敘事能力。」

嗯,這番話可以理解,問題是他壓根就沒走對片場——是不是應該先百度下「侯孝賢」 再發言呢?

其實這種評論挺有代表性。我們的電影市場和觀眾一樣都還不夠成熟。

有時候,觀眾明明只想輕鬆娛樂一下,卻被誤導進藝術片影廳,只能在昏昏欲睡後痛罵影片無聊。

畢竟,中國目前缺少真正意義上的藝術院線,宣傳方往往也不分青紅皂白,為了利益最大化,將小眾藝術片也塗上誘人的糖霜。

市場不夠細分不能怪觀眾,但我們至少可以摸清自己的喜好,買票前查查影片的基本資料吧?至少該對自己要看的電影是類型片還是藝術片心中有數吧?

《第七封印》真不是恐怖片

類型片通常更注重商業利益,更希望取悅最大範圍內的觀眾,所以往往缺乏深度, 主打炫目的視覺特效,劇情模式化,情感直白化。

但也沒必要因為是「流水線產品」就一概鄙夷,因為商業片中也不乏想像力和表現力出色的佳作,不乏優秀的高概念創意。

藝術片則更多時候要服務於導演的個人表達,私人化的屬性會增加理解的難度,所以經常會有不適應的觀眾覺得某些片子「很好睡」。

然而也正因為私人化、淡化敘事和難分好壞的角色,出色的藝術片也更適合探討複雜的人性與終極的命題。

總之,咖啡和大蒜都沒毛病,選對你心水的,到時可就不要再冤枉電影本身貨不對板了。而且關鍵在於,藝術與商業並非總是涇渭分明,故事與內涵更不是電影的全部, 並不存在某種單一的評定法則。你有權說「不喜歡」,但別拿個人偏好當作天條。

4、不管咸甜都是豆腐腦

看個電影也分咸黨與甜黨?是的。

自古以來,DC粉和漫威粉,星際粉與星戰粉,都是「不共戴天」的死敵——當然,這是開玩笑的說法。

這些分歧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偶爾拿出來調侃一番,無傷大雅。

就算兩邊互相瞧不上,但看個電影能有多大仇呢?

比如電影《星戰迷友》里就有兩撥兒人死磕的段子,非常歡樂——相信星際迷對於這種並無惡意的嘲諷也不會太介意。

不過有時候,有些人,非得藉此挑事兒。

大家當年期盼《星戰7》首映時,他說「《星際迷航》才是真正的科幻」;

大家熱議《復聯3》時,他說「漫威太低幼, DC才深刻」。

其實,這種人並不是真心想討論電影的優劣,往往連真正的粉絲都不算,他們只想秀優越罷了。

槓精的邏輯是「因為我跟你們都不一樣,所以我比你們都強」。

真正熱愛電影的人,應該有一顆探索與包容之心,勇於嘗試新鮮事物,願意接受不同觀點,正如真正的吃貨一定會把兩種豆腐腦都嘗嘗再說。

人生中有太多值得你去較真的事情,有太多你想不選邊都不行的時刻,還是放過電影吧。

5、多看多讀多想,一切皆佛系

有與人抬槓的功夫,多看幾部電影, 多讀幾本書,自然就會明白抬槓這種事實在沒意義。

當然,多看不是亂看。

拿電影來說, 參考影史和佳片目錄作為脈絡,成系統有目的地去看,新片老片都看,經典藝術片與經典類型片都看,才能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價值評判體系。

了解前人對電影表達方式的種種探索之後,你還會覺得大師們都在「裝X」嗎?看過最完美的商業片樣本之後,你還會對「流水線產品」優劣難辨嗎?

讀書和生活閱歷同樣有幫助。

最起碼,能培養些同理心,能避免犯最基本的邏輯和常識錯誤。最最起碼,能教給人講話的禮貌。畢竟審美體驗與自身修養有直接關係。

訓練自己的鑑賞水平,不是為了更好地抬槓,而是為了不抬槓。

記住,一個佛系的電影迷是不戰而勝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OF3BWwBmyVoG_1ZdyW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