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從來不是核心,消費者的需求才是

2019-10-22     劉潤商學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萬青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604篇原創文章

本文摘自進化島社群部分片段,內容有刪減。


1

前幾天,有位做藝術教育培訓的同學前來請教問題。

她的培訓公司總部位於南京。另有無錫、常州、蘇州、杭州、太原(裝修中)等分支機構。

其中無錫、常州為全資投入,年營業額在800~1000萬左右,蘇州為第三方同學合作,年營業額在750萬左右,占股60%,杭州年營業額200萬左右,占股75%。

今年公司營業額大概2.9億元左右,在經營過程中,她發現外地的分支機構,會經常出現一種情況。

即:本地優秀師資人才留不住,團隊沒有激情。

甚至出現分支機構的培訓老師,紛紛組隊出去單幹,且單幹開的培訓中心,什麼專業都開,混在一起的情況。

她很頭疼。

也做過一些關於股權激勵的嘗試。比如給員工一些乾股,獎金激勵等。

之所以給乾股,沒有讓員工出錢,是因為她覺得這種形式簡單,防止有的人出了錢,就覺得自己是老闆,要「參政議政」的權利。

但目前看來,效果似乎不是太好。

比如:蘇州、常州,都出現了優秀人才想要出去創業單幹的念頭。


2

她提出了第一個問題:我們的股權架構要如何設計更合理?是否需要員工出錢占股?

我說:你目前的情況是準備在全國各地擴張分校,總部和分部,是二級股權架構,是要分開的。

每一個分部,其實都是一個運營單位。

首先,各個分部的主要股權應該是給分部的執行校長,因為決定這個大區分部做的好不好的關鍵因素,在於負責這個大區的執行校長,利益要分到位。

留住優秀人才,你還要能提供優秀人才從外面難以獲取的資源。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

其次,總部可以占60%,大區校長及其管理層的核心人物,占股比不超過30%,大區校長占其中20~30%以內的大頭,並且對分部大區設定一定的條件,比如分3年實現、完成設定的銷售目標才能兌現當年股份。

大多數創業公司在第一天,就預留了10%-20%的期權池。

這種期權池,給公司發展過程中的股權分配,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

甚至你可以用期權池,調節創始人之間的股權比例。

至於給大區分部的股份,則由校長和其他人員協商分配,當然也不是每個團隊成員都有股份。

形成一種總部控股、大區執行校長參股,團隊內再分配的股權架構。


3

同學道: 我們目前蘇州校區主要投資的人,並不懂校區運營,運營執行校長是我從南京派過去的,採用的年薪績效激勵型的利益分配機制。

我說:這種產生的營業效果,可能不如直接給這個校長占大股來的更好。

你要分清楚,你認為目前學校商業模式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是因為資源資金,還是團隊精細化運營。

如果是靠資源資金,開發新校區,那就讓出資源出錢的占大股。

如果是靠團隊精細化運營,開發新校區,那就讓出經營能力的占大股。

你們目前一所大區分部學校,投資要多少錢?

同學道:一般的話,開發一個新校區,需要200萬~400萬左右。

我說:假設一所新校區投資需200萬。

如果是200萬的40%,就是80萬。

如果是200萬的30%,就是60萬。

這個新校區的執行校長要占股30%,需要付60萬。

同學道:是的,但是一般年輕人可能拿不出60萬出來。

我說:你可以借錢給他,但是不要直接給他。

你們之前是合作關係,可以簽訂不動產抵押借款合同,就算公司虧了,年輕人,你要記住,你借的這筆錢,未來是要還的。


4

同學道:我們自己決策討論後,發現中國整個市場和行業,它還是低估藝術教育培訓的價值,大家都認為文化課英語課,就該很貴,是剛需。

但是我們藝術課卻很便宜,所以就使得一些優秀的人才,不太願意進到這個行業裡面來當老師,很辛苦。

所以,我們自己內部的目標是說:我們要讓藝術課程回歸它應有的價值。

所以,我們每年也在不斷提高老師的待遇。

德魯克說,所有的顛覆式的創新都是30%以上的成本的降低。如果我能把成本大幅度地降下來,我這個競爭仗不就打贏了嗎?

但是,我們發現這裡面有個矛盾點,因為如果我們要降低成本的話,可能我們得減少對老師的依賴,也去做線上直播這種在線教育的形式。

所以這有點矛盾,因為我們的護城河,就是不斷加強好老師的比重。

我就不惜重金,福利晉升渠道打通,禮賢下士,匯聚本地一大批好老師。

如果是要降低師資成本的話,就會形成左右博弈的尷尬局面。

我說:德魯克所說的創新都是30%以上的成本的降低。

這裡的成本,對你來說,是指你能不能摸透客戶需求。

即:家長為了孩子接受藝術教育,付給你錢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的成本?老師只是產品成本,你要降低的是產品之外的成本。


5

比如說家長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需求,是不是就是藝術?

有的家長需求也許並不是滿足藝術教育,有的時候,就是要創造自己的孩子在一個國際大賽上有展現,有表現的開眼界,升格局的磨練機會。

為了提升孩子眼界、升格局,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及情感需求,為了在其它培訓機構得不到的機會,家長願意一擲千金。

同學道:也就是說,家長的需求,不能單純說節約家長的接送時間,等待的時間,學習的效果。

我說:要搞清楚一個家長帶孩子來參加藝術教育,背後到底要什麼?

對需求的理解不能窄,你要不斷洞察。

挖掘出家長內部的慾望,然後這個時候降低家長實現慾望的成本,滿足需求的成本,而不是降低老師成本。

老師其實是產品成本,當你有了產品,會把所有的重心放在產品之上,覺得產品是核心。

用佛教的話講,就是「著相」,偏離了本質,深陷其中,難以走出,在投入和削減產品成本間猶豫徘徊。

卻忽略了產品從來不是核心,消費者的需求才是。


最後的話

在創業時,增長10倍,比增長10%要容易得多。

為什麼?

當你想增長10%時,你是希望在原有路徑上獲得自然增長。

邏輯不變,血戰向前,其實並不容易。

但是,如果你想獲得的是10倍的增長,那一定不是在原有道路上走出來。

你必須要尋找新道路本身。苦思冥想,不斷嘗試,只要找到優化的戰略,可能瞬間就提高了10倍。

其實這是一個思路,講得是創業時,更重要的是選擇,而不是努力;

更重要的是思辨,而不僅僅是執行。

用我的「千百十個」邏輯去理解,百位(戰略)上進一步,抵得上個位(管理)上進百步。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NsW9m0BMH2_cNUgPu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