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老城區耿家巷的揚州中醫名門耿氏後人,近日首次披露第五代傳人之一耿竹庭鮮為人知的往事,並提供了兩張耿竹庭的老照片。
耿竹庭,人稱耿八姑或八姑太太。她精於婦科雜症,擅長製作膏丸,除在北京短暫住過幾年,一輩子生活在揚州。行醫幾十年,以醫術造福蒼生,以行動傳承、踐行耿家「懸壺濟世」好家風。
聽聞日本人入侵,服藥自殺
揚州耿氏世代行醫,醫術精湛。據童心(化名)介紹,耿家第五代傳人共有8人,耿耀庭是其中之一,耿八姑是耿耀庭的妹妹,也是杏林高手。
關於耿八姑,最為揚州人熟知並敬佩的是這樣一個故事:1937年12月,日寇將破揚州城,耿家避難於城外的公道橋。留守在家的耿六姑、耿八姑聽說日本鬼子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為防受辱,八姑和姐姐六姑雙雙服冰片自殺。六姑以酒服藥。當場殞命;八姑以茶服藥,後被發現,嘔藥而未亡。1945年日寇投降,耿氏中醫第六代傳人之一耿鑒庭請著名書畫家、文史學家陳含光撰寫《貞烈耿六姑傳》,刻石建坊於耿家後院,寄託哀思。
耿八姑一輩子沒有結婚。1956年,童心的親舅舅耿鑒庭被調到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八姑隨行進京。因思念家鄉,3年後,耿鑒庭送她回揚。後耿八姑一直與童心一家生活在一起。
童心稱耿八姑為「八姑太太」。八姑有一隻精巧別致的八音鬧鐘,童心上學期間,每天清晨,「叮叮咚咚」的鈴聲準點響起,八姑就會催促童心起身,從不誤點。童心考取揚州中學後,學習緊張,晚上看書寫作業時,八姑總是一聲不響陪伴在旁。做完作業,生性幽默的八姑會說許多順口溜給她聽,童心常被風趣的老人引得捧腹大笑,忘記疲勞。
耿氏膏藥多出自八姑之手
童心介紹,耿家所用看外症的藥,都由耿八姑獨立配製,攤膏藥也是她全權負責。從京城回揚時,耿八姑已年近八旬,仍有慕名而來的疔瘡外症患者上門求醫。
有一次,家裡來了一位中年婦女,患了紅絲疔。因疼痛難忍,病人滿臉虛汗。病人手上患處的紅絲已延伸到了上臂,神色緊張地問八姑:人家說紅線走到心就沒得命了,真的嗎?八姑搖搖頭,什麼話也沒有講,用一把銅刀在其上臂紅線上端切了個小口,又在紅線下端間隔著切了兩個小口,各擠出一滴血。接著,將3張小橡皮膏分別貼在刀口上,再將耿家獨門膏藥灑上自製的藥粉貼在其手上患處。幾天後,病人痊癒。
一位病人後背上生了個癰,紅腫得像馬蜂窩。因疼痛,病人一路哼著來到耿家巷。他已在別的醫院看過,掛了青黴素,但炎症不下去,特來向八姑求救。童心擔心八姑太太看不好會壞了名聲,老人卻胸有成竹。只見她用毛草紙將癰上滲出的膿液擦去,再用一種用皮紙做的蘸了藥粉的紙捻子插入膿洞中,最後攤了張大大的膏藥,灑上藥粉,貼了上去。第二天,患者來換藥。八姑太太將他後背上的大膏藥揭去,帶出吸滿膿液的藥捻子;再用毛草紙把膿液吸盡,露出來的癰已經平復變小,病人漲痛感明顯減小。童心後來才知道,看背癰是耿家祖傳,曾有被治癒的患者專門送匾以表感謝!
耿八姑以93歲高齡在揚州仙逝,她留下的照片不多。最近,耿鑒庭後人從北京寄來兩張她的黑白相片:一張是她穿著中式綢外衣的單人照,另一張是她在京城和耿鑒庭全家人的合影,讓我們得以一睹這位傳奇老人的真容。
文章來源 揚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