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螄灣:流金歲月(上集)
螺螄灣,承載著一代昆明人的購物記憶,成就了一批勇於吃螃蟹的人,締造了無數的財富傳奇。這裡誕生了153位億萬富翁,1800位千萬富翁,他們的財富故事與「螺螄灣」三個字緊密相連,成為人生不可分割的底色。
億萬富翁如何白手起家?破產之後能否東山再起?這些人在40年里留下了哪些時代印記?
明朝初年,螺螄灣還只是滇池的一個湖灣,因為有很多螺螄和貝殼而得名。清朝時這裡曾因商貿的繁華被稱為「隆盛門」。
螺螄灣迎來的第一批人
1978-1989
昆明最早的個體經營戶們
40年前,青年路上出現了兩排鐵皮棚子的個體經營戶。青年路上的個體戶,也是最早的萬元戶,他們是「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
「在昆明30幾年,來了青年路做生意,然後又到老螺獅灣,那個時候我好幾年沒回去(老家)。」
浙江台州的施國兵一家在青年路上擺攤。
「我們當時擺的是鋼絲床,家裡那些毛衣,大概價位從5塊到10塊左右,就賣出去了。」
——施國兵
1978年全國職工的月平均工資是51元,一件羊毛衫的利潤在2-3塊之間,一天下來個體戶能賺幾十塊。
「每天早上幾百塊錢在口袋裡很牛的,打打電子遊戲,看看錄像,那時候最流行的看電影,昆明長春電影院、歌舞團我們天天都去的。」
——施國兵
1989年,昆明市政府提出"退街入市,還道於民「,青年路上以批發為主的個體戶們被整體遷入螺螄灣。
「那邊直接安排好,政府方面。大家(個體戶)一起抽籤,(攤位)抽了哪個算哪個,一個攤位就一平方多一點。」
——施國兵
蛻變1992-1997
從個體攤位到大型市場
政策背景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中國正式提出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同年7月,國務院發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宣布賦予企業14項經營自主權。
當時的螺螄灣周邊有不少國有企業的工廠車間。雲紡、昆明金屬家具廠、昆湖針織廠等與螺螄灣交易區縱橫交錯,市場擁擠,人員混雜。
「我來的時候螺螄灣大棚已經容納不下原來的安置戶了。」
1992年螺螄灣做化妝品生意的個體戶朱林敏開始轉向。
「我就把它(火電局)改造了,把螺螄灣裡面有一些服裝做得比較好的,需要有一個展示空間的老鄉都請到外面(的鋪面)去,慢慢就做起來。」
——朱林敏
1992年11月,雲紡將2萬平方米的車間開發為服裝批發市場,改造後的雲紡與螺螄灣相連,商圈擴大了三倍。
1994年,雲紡實現利稅為1993年的兩倍多,利潤總額則增長了10倍。圍繞螺螄灣批發市場展開的商業開發,雲紡等老國有企業被帶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1997年,螺螄灣迎來了第一次由政府主導的大改造,舊的鐵棚市場被拆除。
改造完成後的黃金時代
1998-2008
有人創下一天營業額120萬元的奇蹟
「從上班的時候好大的一個油肚,做了一年生意瘦到48公斤。」
「只要你膽子大,只要敢什麼都賣得掉。」
「最早以前金格裡面的第一張卡,VIP都是螺螄灣人。」
改造完成之後,螺螄灣迎來黃金時代。
「(老螺螄灣)以前一個人來都買幾萬塊,一般買一千幾百塊(的生意)我都不想做,都是做大生意。」
——施國兵母親
1998年,鐵路局工作人員母其周辭去工作下海經商,在螺螄灣做起頭飾品生意。
「聽到誰誰誰發財了,自己也動心了,10月份開始做(生意)到春節的時候總的收入是160萬。」
「創業初期那生意太好了,每天早上6點半到老市場,每天(晚上)10點鐘回家。那個時候真是一夜暴富,感覺那邊像做夢一樣,一年賺的錢是除了正常的稅收以外呢,獲利是兩三千萬。」
——母其周
歷經十年 螺螄灣
成就輝煌2008
2008年,這裡誕生了153位億萬富豪,1800位千萬富翁,被稱為昆明商界的黃埔軍校。
商戶也從最初的1260戶增加到1萬多戶,從業人員達10萬人,市場日均人流量超過15萬人次,年成交額超過百億元,商品輻射面遍及西南數省,遠達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同年,螺螄灣市場被中國商業聯合會評選為十大「中國品牌市場」之一。此前,雲南省社科院也為螺螄灣評估出高達755億元的品牌價值。
搬遷2009
2009年3月6日,昆明市政府召開了新聞通報會。按規劃要求,除雲紡東南亞商城和雲紡建材城以外的建築將在11月底全部拆除。
按照規劃,整個螺螄灣商業片區的批零兼營、低端銷售和倉儲業態都將搬遷到三環路以外。螺螄灣新老市場接替正式進入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