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文化》2023年第1期封面
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 主持人:張峰屹
本期「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專欄刊發的三篇論文,專題探討楚辭。
《〈天問〉「皆歸射𥶶」「後益作革」解》,從《天問》的篇章結構和大禹、伯益之事典入手,旁徵博引,通釋紛紜舊說,認為這兩句詩是屈原對伯益的頌讚、對夏政的批評,反映了屈原的公均思想。
《王逸〈楚辭章句〉的「楚辭」思想》,認為王逸持守「詩言志」的文學思想傳統,其「楚辭」思想的核心是主張「諷諫」「教化」;其中一些理論新意如重「情」、重「興」,都未能溢出「詩言志」的思想框架。因此,王逸「楚辭」思想應納入漢代詩學思想史中才能得到準確理解。
《漢代君臣的楚辭接受與屈原評論》,從漢代君臣關係的新穎視角,探討了楚辭的傳播、屈原評價和楚辭經典化的史實與事理邏輯。三篇論文理據翔實,守正出新,有助於準確理解楚辭文本,也有助於弄清楚辭在漢代的傳播、接受情狀。
王逸《楚辭章句》的「楚辭」思想 張峰屹
《天問》「皆歸射𥶶」「後益作革」解 曹建國
漢代君臣的楚辭接受與屈原評論
——以君臣關係為視角的考察 段亞廣
小說與小說批評 主持人:戴紫
這個欄目中的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從文化的視角談小說。
《封神演義》所寫神祇與佛教有些瓜葛,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深挖一層,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其中有沒有一定的規律,以及作者為何如此處理等,學界似乎尚注意不夠。本文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有些獨到的認識,對於《封神演義》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關於《天雨花》與《野叟曝言》的比較研究,主要特色在於比較。發現二者的可比性,並從作者性別的角度研判二者所同、所異,其結論是有說服力的。「鏡意象」一篇,揭示小說史不同階段鏡意象的不同文化內涵,視角獨特,不乏新意。
《封神演義》神祇佛緣考論 陳洪
因性而別:《天雨花》和《野叟曝言》婚姻理想比較探析 劉曦文
中國古代小說中鏡意象的敘事功能演變 高萬鵬、盛志梅
文學與跨文化交流 主持人:王志耕
本期三篇論文集中於對外國作家的文化詩學研究。
李樹欣論文的研究對象是美國作家多斯·帕索斯的空間敘事問題,空間性生存是現代人的一種解放模式,人們在關注這一現象的同時,往往忽略這種解構性文化模式背後給人帶來新的困境的資本運作邏輯,而這篇論文的創新之處就在於揭示了帕索斯小說的這一顛覆性發現。
馮雨菁論文關注的是西班牙當代作家馬里亞斯對語言功能的追問,在20世紀語言論哲學的視野中,語言成為人把握世界的唯一可靠方式,但馬里亞斯發現,事實上並不存在海德格爾意義上的走向「真」的語言,因此,或許「沉默」才是人類真正的家園。
張如特論文的研究對象是英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玄學詩人約翰·多恩詩歌中的天使意象,當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將愛欲上升到人的本質地位之後,多恩卻對這種慾望的意義提出了質疑,他通過對天使意象的反覆書寫,目的是將人的愛欲提升到神性高度,從而為維護人的主體的穩定性提供一條救贖之路。
城市景觀背後的現代性危機:《曼哈頓中轉站》的空間敘事 李樹欣
敘述與沉默:馬里亞斯小說的語言之「真」與主體性回歸 馮雨菁
約翰·多恩詩歌中的天使 張如特
文化研究•聲音政治 主持人:周志強
疫情期間,多位歌手選擇平台直播的方式來舉辦演唱會,觀看者規模空前。音樂的可視性不再是格羅斯伯格所討論的以視覺形象入侵聲音形象,還形成了音樂—媒介的事件化現場。流行音樂的鼓動性力量再次被印證。這是阿多諾所說的「支配性旋律」實現的時刻,還是我所希望的聲音破壞性瞬間(即「多異性時刻」)?數位技術對藝術場景的再生產,正在改變媒介敘事的內在邏輯,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本期刊發兩篇數字媒介背景下流行音樂「新現實」的反思論文,也是對虛擬現實時代文化敘事方式的細讀和闡釋的研究成果。
超時空接力與製造「現場」:疫情下的流行音樂文化實踐 何禕金
新媒介事件之流行音樂:視頻號的文化表達與時代症候 應武
文化視角
「新知培養轉深沉」
——輔仁大學中國現代文學教育實踐初探(1928—1942) 楊慧
從佛教信仰「由禪入凈」看晚明家具的裝飾意趣
——以「卍」字符紋飾為例 周坤鵬、儀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