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量的人一直在一條河裡捕撈,是不是總有一天這條河的魚會枯竭?長江作為我國的第一大江,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養育了華夏世世代代的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國人一直以來秉承著的生存宗旨。在過去,長江漁業十分發達,各種漁網、電魚,甚至是「絕戶網」等捕魚手段層出不窮,導致長江的魚類迅速減少,江豚、中華鱘等一些魚種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
為了讓長江休養生息,不讓長江最後無魚可撈,農業農村部在2020年1月的時候發布了一個計劃公告,該計劃就是著名的《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禁漁2年,已初見成效
長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已探明的魚類就高達424種,其中屬於長江特有的魚類有183種。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面,由於環境污染、過度捕撈等原因,長江進入了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裡面。
根據調查顯示,長江生物完整性的指數已經達到了「無魚」的等級,保護長江生態,是迫在眉睫的事。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了後面的《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為的就是長遠考慮,為子孫後代考慮。
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實施的《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已經過去兩年多的時間了,那麼長江里的魚情究竟怎樣了呢?
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上旬,隨著春水上漲,長江蕪湖段兩岸的桃花就會盛開,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宛如仙境。因此每年的這個時候,就被稱為「桃花汛」。
今年的「桃花汛」水位上漲比去年要高許多,沿岸許多低洼的地帶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淺灘,跟隨江水被拍上來的,還有許許多多的魚兒,而這些淺灘,就成了這些魚兒的樂園。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被拍上淺灘的魚特別多,許多當地的漁民表示,他們已經幾十年沒有看到這麼多的魚了,大大小小的魚甚至擠滿了淺灘,神奇的景象引來了大量市民的駐足觀看。
毫不誇張地說,在一些水草肥美、食物豐富、營養物質多的淺灘、水域裡面,魚甚至多到泛濫的地步,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魚多到「爆棚」了。長達十年的長江禁漁計劃才過去兩年,就已經初顯成效了。
為什麼還要繼續禁漁?
《長江十年禁漁計劃》才過去兩年就已經取得了喜人的成效,甚至以往十分難見的長江江豚,而今也三三五五時不時躍出水面,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可見長江的生態是真的有在得到改善。
有人問,長江的魚已經變多了,甚至達到局部泛濫的地步,為何還要繼續禁下去呢?事實上我們看到的魚只是表面現象,要想長江生態得到真正的恢復,還遠遠不夠。
理由也很簡單,因為當下我們所看到的這些,數量迅速激增的魚類,大多都是草魚、鯉魚、鯽魚等食草的魚類,江豚、中華鱘等以肉食為主的魚類還遠遠不夠。
從表面上看,長江水域魚大量增多,禁漁的確已經初見成效,但另一方面,單純的魚數量增加,並不意味著禁漁策略已經成功了,或者生態已然恢復。
尤其是草魚、鯽魚等食草的魚類,它們在長江的數量本來就多,而且繁殖速度極快。這些魚類,只要不滅絕,在短短的一兩年時間裡,就能快速增加。而食肉的魚類則不同,它們以各種魚、蝦、蟹等動物為食。
在過去,長江捕撈嚴重,大量的魚蝦蟹被捕撈,讓它們缺少食物,進而種群數量迅速減少。
禁漁之後,雖然食草的魚類迅速增長,但食物鏈越上層的動物,其繁殖能力就越低,所以肉食性魚類增長起來的速度也相對緩慢許多。
拿江豚舉例,它們的妊娠期是11個月,比人類還多一個月,每年的4-5月份是產仔期,一胎只生一仔,算上幼崽成活率,加上而今江豚基數低,可見想要其種群數量得到增長,必須要給足夠的時間。這樣看來,長達十年的禁漁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生態系統越複雜越穩定
長江的魚在增多,許多人擔心再禁下去會超出環境的承載度,甚至達到泛濫的地步。事實上大家不需要太過擔心,因為食物鏈是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的。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隨著肉食性魚類逐漸恢復,食草性魚類種群發展得到抑制,長江生態系統就會逐漸趨於平衡與穩定。
在一個生態系統裡面,如果只有生產者和初級消費者等幾個層級,是遠遠不夠的,食物鏈越複雜,物種多樣性越豐富,那麼這個生態系統也就越複雜,換言之也就會越穩定。
2年的時間,長江生態系統裡面草魚、鯽魚等食草性魚類迅速增加,有了一個好的開頭。因為一個生態系統物種的恢復,往往也都是從食物鏈低層級開始的。
這些魚類的大量增加,也為肉食性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那麼對種群恢復起來自然也就更有利了。
少數幾種魚的數量增加,並不是禁漁的最終目的,只有當長江生態下所有生物的數量都增加到一定層級的時候,整個計劃才算成功。
長江十年禁漁,很明顯就是為了長遠考慮的,魚類基因在人工飼養的過程中會不斷退化,而野生魚則起到了魚類基因庫的作用。
一旦野生魚被捕絕種了,那麼將來就會面臨著無魚可吃的隱患,所以無論是從食材方面考慮,還是從生態環境、動物保護上面考慮,2年是遠遠不夠的,繼續禁下去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