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濤40歲爆紅,邁過7年痛苦婚姻:遲到的叛逆,塑造完美女人

2019-07-07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各位今日頭條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說起劉敏濤,

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

是《琅琊榜》的靜妃,

是《偽裝者》的明鏡,

還是《歡樂頌》的關母?

劉敏濤是一位天賦型演員,

起點就是「中國小鞏俐」。

然而,年輕時的劉敏濤,

並不重視自己的才華。

經歷了38年的浮沉,

她終於發現,

人生唯一可以依靠的,

只有自己。

劉敏濤在中戲考試時,被鞏俐的班主任一眼相中。

當時,班主任和她父母說,她會是中國的「小鞏俐」

她們同樣長相大氣,氣質特別,眉眼間的倔強,也十分類似。

但劉敏濤的前半生,和鞏俐相差甚遠。

她習慣做外界要求她做的一切角色,並且努力把這些角色做好。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

是她曾經的座右銘。

劉敏濤曾以為,自己會是一個普通的全職家庭主婦。

她將人生所有,寄托在丈夫和孩子身上。

如今,我們在熒幕前看到的「大女人」形象,是她從前不曾設想的未來。

「在家從父」的童年


劉敏濤出生在一個傳統家庭。

從小,她就掛著「別人家的孩子」的稱號。

從來不會忤逆父母的要求,也是老師最得意的門生。

不惹父母生氣,能獲得周圍的人喜歡,是她小時候最大的追求。

截圖來源:非常靜距離

那時,她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完成父母對她的要求。

她放棄高中,選擇了中專的幼師專業。

原因是父母覺得,女孩當幼師,比較合適。

截圖來源:非常靜距離

父母希望她往東,她幾乎不敢往西。

她覺得,父母總不會害她。

也從不思考,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截圖:《每日人物》劉敏濤採訪

回憶童年,她說:「長久以來,我身體里自我的東西太少了,我很難去思考我高不高興,喜不喜歡。」

根深蒂固的個性


劉敏濤是非常典型的傳統女性。

這類型的女性,往往從小習成,凡事以他人為先的個性。

這種個性,和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有著莫大的關聯。

一個女性誕生,首要學會的,從來不是如何自愛,而是如何奉獻。

女性被社會薰陶,要具備成為「完美妻子」和「完美母親」角色的所有條件。

要懂得順從,付出,和犧牲。

總而言之,就是「去自我化」。

截圖來源:非常靜距離

劉敏濤在採訪中,這樣總結自己的個性:

「我是一個,什麼事情都要先想旁邊人的感受的人。這是我的習慣性思維,我沒有辦法,我爸爸媽媽都是這樣的,我言傳身教就是這樣的。」

言語間,充滿無奈。

她想過性格里,不對勁的特質,然而,多年的習慣思維,讓她難以擺脫。

「出嫁從夫」的婚姻


個性決定命運。

劉敏濤小時候將命運託付給父母,成年後,她將命運託付給婚姻。

她認為,女人應當以愛情為先,以丈夫為天,以家庭為重。

採訪中,她也曾輸出這樣的婚戀觀:「我覺得如果家裡有條件,你可以不出去工作的話,就是應該在家相夫教子。」

截圖來源:非常靜距離

30歲,在劉敏濤事業最高峰時期,她遇到了愛情。

她和前夫相知相戀,結婚生子。

她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婚後,她逐漸退出演藝圈,將大量時間放在家庭上。

她是丈夫最好的賢內助,家裡一切事務,她都處理妥當。

她最大的追求,就是為丈夫掃除一切障礙,讓他沒有後顧之憂。

「面目模糊」的賢內助

截圖:《人物》劉敏濤演講

然而,讓劉敏濤付出一切的婚姻,終究走不過7年之癢。

在《人物》的演講上,她如此總結,7年婚姻的心理歷程:

「我的生活軌跡,幾乎全部符合,社會對一個『標準女性』的預期。從小家教森嚴,認真讀書,中戲畢業以後,拍了幾部大戲。在事業上處於最高峰的時期,遇到了愛情。隨後就順理成章地回歸家庭,相夫教女,退化成面目模糊的賢內助。」

這段總結里,有一個關鍵句:「退化成面目模糊的賢內助。」

和無數個因為愛情,放棄事業,回歸家庭的,全職家庭主婦一樣,劉敏濤在這段婚姻里,承受了難以想像的痛苦。

丈夫經商,兩人聚少離多,在女兒出生前,諾大的房子裡,只有她一人。

失去了工作,等於失去了經濟來源。

愛情尚在時,男人的嘴臉,是「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摘星星摘月亮,都是輕而易舉的事。

然而,愛情總會消逝。

愛情消逝後,丈夫面對整天窩在家裡,不再光彩四射,只會攤開雙手,擺出「討錢」姿態的妻子,曾經的感激,化作不屑和無視。

他越來越不願歸家,即使女兒出生了,他依舊無情。

離婚後,劉敏濤參加《金星秀》。

她最憤恨的,是前夫至今不曾看過女兒一眼。

「只能說我家這個東西是個奇葩。他這兩年都從來沒有看過孩子,他可能覺得工作比家庭重要吧。」

截圖:《金星秀》

她曾經以為可以依靠他人,度過安穩幸福的一生。

然而,當她將人生託付給他人時,同時也將自己推入深淵。

最後得到的,只有痛苦。

遲到的覺醒


當生活給予你重擊,你會選擇原地倒下,還是站起來,重重地給生活回擊?

大部分人,都會在困難面前,選擇默默承受。

劉敏濤卻認為,人生不該只有接受,還該有覺醒。

決定離婚的那個深夜,她獨自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恍惚間,看到了另一個自我。

她的人生,產生了第一次自我對話。

截圖:《人物》劉敏濤演講

天亮後,她離了婚,帶著女兒,展開新生活。

劉敏濤徹底甩掉討好者的偽裝色,她開始摸索,生命真實的意義。

她重回職場,成功塑造了一個個,無可取代的經典人物。

比如,《琅琊榜》里的靜妃。

劉敏濤40歲爆紅,邁過7年痛苦婚姻:遲到的叛逆,塑造完美女人

比如,《偽裝者》里的明鏡。

還有,《歡樂頌》里的關母。

她剪斷自己曾經視為生命的長髮,嘗試穿上露背的禮服,無論到哪,都把自己喜愛的花,家人的照片,一併擺上,儀式感終於走進她的生活。

最讓人驚喜的是,她改變了和父母的相處模式。

從前,她和父母的對話,只有句號和和省略號。

現在,她勇敢地在話語裡,加上了反問,感嘆。

而她的父母,反饋給她的,是「孩子,你比以前自信了,快樂了。」

截圖:《人物》劉敏濤演講

伴隨著40歲來臨,她終於找到了自我。

自我就像人生的中心點,將她的生命延展,做到了真正的隨心所欲。

把握自己的人生


劉敏濤在戲裡,演活了一個個人物。

在戲外,她同樣將一類型人的生活,「演」得活靈活現。

那就是 ,沒有自我的女性。

她的前半生,完全依附在他人身上,渴求他人,能夠給予她生活的保障和意義。

然而,依附並不是一件易事。

這意味著,你的自我需求要降到最低,將他人想要你做的,做到完美。

猶如傀儡的人生,和幸福完全不沾邊。

這時,很多人會渴望,摘下面具,過上真實的生活。

但,追求自我,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這意味著,你需要反覆和自己對話,勸服內心糾纏的不完美,並且認可,不完美必然存在。

並且,控制好遲來的叛逆。

做真實的自己≠做一切想要做的事。

而是,把握自己的人生。

就像劉敏濤所說:「言聽計從,無需過腦。而我行我素卻需要判斷能力和勇氣的雙重加持。」

截圖:《人物》劉敏濤演講

生活里,太多人希望依靠別人,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們擺出一副委曲求全的樣子,其實,內核卻是懶惰。

「如果聽別人的話,就能過好自己的人生,那麼,何必自己絞盡腦汁,去想如何經營?」

這才是他們,內心最深的告白。

然而,依靠他人,真的能獲得幸福嗎?

不可能。

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難題,而寄生蟲,最終得到的,只會是不屑和拋棄。

唯有將人生緊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才能對自己的未來,有絕對的話語權。

也唯有如此,才可能獲得幸福。

作者:有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