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法國S35真的是先進坦克嗎?坦克三大要素在它身上不起作用

2022-08-26   小解說娛樂

原標題:二戰法國S35真的是先進坦克嗎?坦克三大要素在它身上不起作用

一般評價一款坦克是否優秀主要看它的三大要素,既機動、防護和火力,一般來說只有實現這三者平衡搭配的坦克才能稱之為優秀坦克,但是因為技術條件的限制,坦克的設計之路上人們始終無法做到完美的平衡,都或多或少地向某一個領域傾斜。然而二戰中法國裝備的S35坦克,就是一款在當時技術條件下實現了三大要素平衡搭配的坦克,但是它卻並不是一款好坦克。

S-35中型坦克

1934年,法國開始了下一代坦克的研發招標項目,新坦克要求採用3人及以上車組成員,安裝一門47毫米炮,同時裝甲防護和機動性都要有所提升。很快SOMUA公司接了項目,並在次年研發出一款樣車AC3,經過幾次修改之後被命名為S-35,其中S代表SOMUA,35則代表1935年研發成功。

S-35採用了一些比較先進且昂貴的技術,炮塔和車體裝甲採用鑄造,比起當時主流的鉚接或者焊接裝甲造價更高,製造速度更慢,不過防護力也更強一些,裝甲相對來說不那麼容易開裂。同時採用了法國人自己研發的懸掛裝置,越野舒適性也還過得去。

S-35中型坦克

坦克全重19.5噸,長5.38米,高2.62米,寬2.12米。裝甲防護是S-35最大的特色,車體正面裝甲厚47毫米,側面厚40毫米,後部厚20毫米,炮塔裝甲厚42毫米。在上世紀30年代中期,這樣的防護已經和其他國家的重型坦克不相上下,在二戰初期依然能夠有效抵禦德軍的37毫米反坦克炮。

動力上採用一台190馬力的SOMUA V-8汽油發動機,最大公路時速40千米,最大越野時速32千米,最大航程230千米。這樣的速度在當時來說也足夠優秀,和一些輕型坦克差不多。

S-35中型坦克

火力上安裝一門SA型47毫米坦克炮,可以發射穿甲彈和高爆彈,在那個普遍安裝機槍和37毫米炮的時代,47毫米炮的打擊能力超群,能夠防禦住的坦克型號很少。同時還有1挺7.5毫米並列機槍作為輔助武器。

如果單從坦克的三大要素來看,S-35在當時無疑是最強的型號之一,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它最差的就是人機工效。S-35和當時法國的其他坦克一樣,在駕駛上比較舒適,但是都採用了一座單人炮塔。炮塔內部當然是車長,這名車長的工作太多,既要通過視角有限的潛望鏡觀察外部情況,又要指揮坦克,還要負責裝彈、開炮等工作,往往顧此失彼,連坦克與坦克之間的聯繫都很困難。

充當裝甲列車的S-35

在軟配置上,S-35缺少電台,一般只有小組指揮坦克才有電台,上級的命令很難及時下達給正在行動的坦克上,互相之間配合很差,而單人炮塔將這個問題進一步放大,實際作戰中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沒有統一的行動又怎麼能保證勝利呢?

S-35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鑄造車體造價高、製造速度慢,儘管1935年就問世,到德軍入侵法國時一線部隊也不過才200多輛S-35。設計之初,設計師更多地考慮到鑄造裝甲帶來的防護好處,卻沒有太多的顧及到後勤維護,一旦裝甲遭受到損傷或者行走機構損壞,維護時間比起其他坦克要費時費力得多,這又進一步造成一線作戰坦克數量下降。

被擊毀的S-35中型坦克

法國總共下達了450輛S-35訂單,到德國占領法國時工廠完成了超過400輛,真正裝備到一線的只有200多輛,德軍在將繳獲的S-35進行了測試之後,發現並不適合作戰。試想一下當時德國如此缺乏坦克,並且義大利軍隊也缺乏足夠的坦克,可是德軍依然沒有將這種「先進坦克」投入到戰場上去,寧可繼續生產捷克38T輕型坦克,這就足以說明S-35並非那麼先進,至少已經無法適應德軍的裝甲思路。

德軍繳獲的S-35中型坦克

二戰前法國的坦克製造技術可以說是世界頂級的,不管是S-35還是B-1重型坦克,都做到了三大要素的儘量協調。真正制約法國坦克工業的還是軍事高層對坦克看法,法軍也認為坦克只是陸戰的補充,無法單獨成軍作戰,在步兵輔助武器的思路之下,法國人將坦克設計成這種結構也能夠理解了,可以說二戰法國是被自己落後的思想打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