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年,《人物》雜誌2020年的報道《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再引波瀾。
11月4日午間,《人物》雜誌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全文21570字,其中《人物》作者通過訪談和調查獲得的原生細節和故事高達100多處,引用時任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現任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系主任)孫萍訪談及相關論文中的細節和故事5處,論點11處,共約1586字,且所有引用均嚴格遵守報道規範,清晰標註信源及出處。一篇《人物》作者歷時一年多完成的原生原創報道,卻因為第五稿完稿前對一個學者的訪談和規範引用而變成了「基於」他人研究,甚至變成了他人作品,實在令人不解。
《人物》雜誌方面提及,在《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發布後的一段時間內,孫萍老師多次以《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原作者」、「原始研究者」的身份出席講座、公開活動,在《人物》與其正式溝通後,在其參與的媒體採訪、出版物推薦語中,又多次出現「《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一文是『基於孫萍的研究結論』『基於孫萍的田野研究』」等不實觀點。
@人物 微博 圖
在這份聲明最後,《人物》雜誌方面表示,懇請孫萍老師及其出現的各活動方、媒體報道、出版方,及個人社交媒體平台,不再傳播關於《外賣》一文作者和創作過程的錯誤信息等。
11月4日,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多名教職工對澎湃新聞表示,不了解孫萍此事。另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工作人員透露,孫萍是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在編,不在社科院大學,其不適合回應。
目前,孫萍方面的公開回應已於4日下午發布在其個人社交帳號上。
她稱,本人從來沒有在任何場合、任何地點、任何時間說過《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這篇文章是本人寫的;本人是《人物》雜誌2020年9月8日上述文章的被訪談者。不是作者。《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一文中,提及本人的名字16次,引用了本人的學術論文3篇。另如其聲明所說,文章「引用孫萍訪談及相關論文中的細節和故事5處,論點11處,共約1586字」。
對於「原始研究者」「基於孫萍的田野研究」等說法,孫萍一方則未作公開回應。4日下午以來,澎湃新聞嘗試通過手機、電子郵件與孫萍本人取得聯絡,截至發稿時尚未獲得回復。
孫萍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網站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網站資料,孫萍主要研究領域為平台經濟和數字勞動、智能技術與社會發展。在中國轟轟烈烈的數字化大潮中,尤其關注性別、階層、地域和不斷湧現的新技術形態之間的互動交叉。
今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微信公眾號刊文介紹,不少人初識孫萍是通過2020年的一篇公眾號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這篇文章爆火之後,外賣騎手的數字勞動連同孫萍這個名字走入了公眾視野。「現在走到哪裡,腦門上都頂著『外賣』倆字」,被「標籤化」,孫萍難掩苦惱,但也深感幸運。因為這篇文章,她的研究得以被看見。
另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站消息,今年10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重大成果發布會。此次共發布了27項重大成果,其中11項成果由作者做主旨發布。孫萍副研究員的著作《過渡勞動:平台經濟下的外賣騎手》入選並做主旨發言,這也是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學者的專著首次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成果。
《過渡勞動:平台經濟下的外賣騎手》
消息稱,青年學者孫萍歷時7年,對19個城市進行田野調查,聚焦數字化轉型時代的零工勞動,最終形成《過渡勞動:平台經濟下的外賣騎手》一書,試圖回答這些問題。該書以民族志的方式記錄了外賣騎手懸浮於正式與非正式勞動之間的過渡狀態,探討了外賣平台的組織結構、算法技術對騎手勞動的影響、城鎮化過程中騎手如何學習服務並高速流動、女騎手在家庭和工作中的雙重挑戰,以及外賣騎手在勞動過程中所展現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等。該書在反思平台經濟的發展模式之餘,充分展現了當下中國社會勞動政治與勞動文化的轉變,致力於推動一種更加良性向善的平台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