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壬申,王浚以舟師至於建鄴之石頭,孫皓大懼,面縛輿櫬,降于軍門。浚杖節解縛焚櫬,送於京都。收其圖籍,得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三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晉書•帝紀第三》
01
公元279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發動了對東吳最後的進攻,20萬晉軍勢如破竹的攻入了東吳首都建康,東吳君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至此,晉朝統一了天下,結束了三國以來八十多年的亂世局面。
在司馬懿經營多年之後,司馬一族取代了曹魏,將蜀漢和東吳逐個擊破,終於當上了天下的主人。然而僅僅三十七年後,作為大一統王朝的西晉便匆匆滅亡了。且在西晉治下,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惡性事件頻頻發生,還給後世留下了一個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的中原大分裂時期。司馬一族當上了天下的主人,卻沒有能夠守住自己的天下。
司馬懿本人戎馬一生,熬死了曹魏三代君主,奪下政權,奠定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可他的子孫為什麼卻如此不爭氣?西晉甚至被後世的史學家認為是「第一個讓外族人入主中原的政權」。
02
有觀點認為,是後世子孫的智商明顯跟不上了。例子就是西晉第二位皇帝司馬衷,這話倒也沒有說錯,單論司馬衷,他的智商確實明顯跟不上了。百姓發生饑荒,沒有糧食吃上報到了朝廷。咱們善良的晉惠帝司馬衷特別想為子民做點啥,想來想去問了大臣一句話:沒米吃,百姓為啥不去吃點肉?這就是「何不食肉糜」這句話的由來。
但是拋開司馬衷來說,大部分的司馬氏子孫的智商都還算在線和清醒的,可為何事故依舊頻發呢,我們先來看看影響西晉後續命運最嚴重的八王之亂。甚至可以說八王之亂這一事件,是後續西晉亂象的一個起點,也是西晉短命的一個導火索。
八王之亂的事件本質上來講是西晉皇族的內鬥,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重要的主人公也有兩位。第一個階段是公元291年的3月份到6月份,歷時三個月。第一任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後,咱們上文提到的「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司馬衷繼承了皇位,司馬炎命外戚楊駿、宗室汝南王司馬亮共同輔佐自己的兒子。其實司馬衷本人並不是那種揮霍無度、不顧百姓疾苦的昏君,只是因為智商有限,他將朝堂的事情都交給了底下的大臣打理。
若是大臣們都有才幹夠賢明,說不定也能成就一段佳話。然而輔政的這個外戚楊駿並不安分,他想獨攬大權,他將司馬亮給擠走,一個人獨攬朝綱。於是咱們的八王之亂事件的第一位主人公,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出場了。賈南風此人不但長得丑,權力慾望也是極度膨脹,結果遇上了專權的楊駿,她被壓的非常難受。不過賈南風的智商卻比丈夫高得多,她知道對付這種人,要找手裡面有兵權的人。
公元290年末,賈南風派人秘密的與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聯絡,要他們帶兵進京城,誅殺楊駿。楊駿此人雖然大權在握,但是生性膽小怕事,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沒有做出任何決斷,結果被楚王司馬瑋帶兵誅殺,賈南風以晉惠帝的名義下詔,定楊駿為謀逆罪處死。
但是這一個回合打完後,賈南風發現自己想掌權的根本目的沒有得到解決,權力還在那兩個有兵的人手裡,於是她又打起了小心思。她用丈夫的名義下了密詔給司馬瑋,說司馬亮專權,命令司馬瑋將司馬亮誅殺。於是,在賈南風的唆使下,皇族內部的第一次相殘發生了,司馬瑋帶兵誅殺了司馬亮。
然而在司馬瑋殺了司馬亮的第二天,他還沒來得及獨攬朝政,權力剛到手中沒握熱,皇后賈南風就派人到司馬瑋處宣布,司馬瑋偽造皇帝手詔害死司馬亮。然後以害死司馬亮的罪名將司馬瑋給處死了。(我司馬瑋是真的太冤了)
至此,賈南風基本實現了自己獨攬朝綱的目的,而這一階段基本也屬於宮斗,並沒有造成大規模的戰爭。如果皇族內鬥到此為止,那不過是死了兩個藩王,可能西晉王朝還有得救。但是當賈南風開始繼續作妖,尤其是咱們的第二個主人公冒出來一起作妖之後,西晉王朝開始朝著黃泉路一路狂奔。
03
賈南風處死了司馬瑋之後過了八年的安靜日子,可謂大權在握,吃喝不愁。可是她一直有個心病沒有解決,雖然她是正宮皇后,可是她沒有兒子,太子之位並不在她的掌握之中。而這八年,跟著自己的老公也沒造出啥人來,想把太子換個人都沒人可換。而太子司馬遹,是司馬衷與才人謝玖的兒子,自幼聰慧,早在司馬衷即位為皇帝的時候就已經被立為皇太子。
賈南風決定干一件更加乾脆的事情,直接殺了太子。公元299年,八王之亂第二階段開啟。賈南風讓人將太子灌醉,並且要大醉的太子抄一封要晉惠帝退位的文章。太子因為被灌醉了,沒抄完就昏睡了過去。賈南風自己模仿了太子的筆跡,你別說,賈南風搞陰謀詭計是真的很擅長,字模仿的特別像。她將這篇文章給自己的丈夫看。晉惠帝勃然大怒,聽信了賈南風的鬼話,派人去處死太子。
幸虧西晉的中書監張華極力勸阻,才保下了太子一條命,但也逃不過被廢的命運。然而賈南風這一行為無疑是在給自己挖坑,廢掉太子惹怒了東宮一系列的利益相關人員。東宮的警衛官員都想廢掉賈南風,重新迎立太子。
於是他們找到了八王之亂的第二位主人公,司馬懿與小妾柏夫人所生的第九子司馬倫,想要跟他合作,滅掉賈南風,重新擁立太子。司馬倫本來答應了,然而他的謀士孫秀趁機提出了一個更秀的建議:不如先讓賈太后弄死太子,咱們再弄死賈太后,這樣太子死了,皇帝又不太聰明,大權就是咱們的了。
司馬倫覺得此計甚妙,於是他將東宮那群官員的計謀告訴了賈南風,讓她儘快殺了太子,以斷絕他們復立太子的想法。賈南風滅太子心切,真的就派人將太子給殺了。然後,異常熟悉的一幕再次發生了:司馬倫以賈南風殺死太子的罪名將她給殺死了。
然而司馬倫大權在握之後,乾了一件比賈南風更蠢的事情:稱帝。公元301年,司馬倫將晉惠帝司馬衷給廢掉了,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司馬衷在位子上安安靜靜坐著,雖然沒啥功績,但也不作妖。然而司馬倫本人當了皇帝後卻各種混亂朝綱,他和謀士孫秀在京城作威作福,百姓苦不堪言。就連賈南風當政八年期間為國盡心盡力,救下了太子的中書監張華也被他們給殺害。司馬倫的胡作非為引起了藩王們的不滿。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聯合了長安河間王司馬顒[yóng]、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起兵討伐在京城的司馬倫。這也是西晉皇族的內鬥擴大到大型戰爭的開始,司馬倫和孫秀奮力反抗,戰死者近十萬,司馬倫戰敗,整個黨派被消滅。
然而司馬倫行為,像是摁下了西晉藩王們某個神奇的按鈕一般,接替他的藩王們一個接著一個降智且昏招頻出。
由於實在是太長了,我們只簡單陳述一下過程:齊王司馬冏在殺了司馬倫後,迎接晉惠帝司馬衷復位,大權在握。然而他本人也一樣是像司馬倫一樣昏庸無道,混亂朝綱。
於是曾經的戰友司馬顒聯合自己的弟弟,駐軍在洛陽的長沙王司馬乂[yì]一起討伐司馬冏,司馬冏被司馬乂打敗,司馬乂獨攬朝綱。接著,司馬穎跟司馬顒又對司馬乂不滿,再次發起大戰爭攻打洛陽,戰爭持續了非常久,直到在朝中任職的司馬懿侄孫,東海王司馬越叛變,將司馬乂抓了送給司馬顒處死。成都王司馬穎憑藉威望當上了合法繼承人,自稱為皇太弟才結束。
司馬穎皇太弟的座位還沒坐熱,循環又開始了。之前叛變的東海王司馬越因為不滿司馬穎在這場鬥爭裡面吃了大頭,奉晉惠帝詔書攻打司馬穎,並且引入了外族人的兵種,即鮮卑兵,在戰爭中大破司馬穎。司馬穎見識了鮮卑兵的威力,讓自己手下的匈奴侄子劉淵回到匈奴,想引進匈奴兵對抗鮮卑兵,卻埋下了一個大禍根。
最後的結果是:晉惠帝司馬衷於公元307年1月8日駕崩,成都王司馬穎最終戰敗,河間王司馬顒也在來京城的路上被東海王司馬越設計弄死。公元307年,新繼任的晉懷帝司馬熾[chì]改元永嘉,並封司馬越為太傅輔政。司馬越掌握朝廷大權,成為最終勝利者。
但是這個勝利幾乎毫無意義。連年的戰爭讓西晉底層社會民不聊生,國內不少地區被嚴重破壞,軍隊人困馬乏。西晉軍隊再無抵禦外族入侵的實力。前文提到的司馬穎匈奴侄子劉淵回到匈奴後自稱單于,開始進攻中原,五胡亂華開啟。公元316年,長安失守,晉愍[mǐn]帝投降並被俘,中原地區大部分落入匈奴手中,西晉滅亡。
04
光看我上面的敘述,讀者們就已經可以大概感受到,這個八王之亂到底有多亂。這幾個藩王不但名字難寫,做出的事情也是一言難盡,甚至像是開啟了某種循環:都是某個藩王大權在握,引起其他藩王不滿,然後發動宮斗或戰爭,誅殺大權在握的藩王,新的掌權藩王又出現,然後再次循環。
西晉王朝就是在這種一次又一次的皇族內耗中奔向了黃泉路。但是我們不免會生出疑問:其他王朝一樣有藩王內鬥,例如明朝的朱棣[dì]靖難也是很有名的皇族內鬥引發的戰爭,但為何只有西晉導致了亡國?
其一,對比朱棣的靖難,西晉每一任新的掌權藩王在上台後,並沒有去削弱地方部隊的兵權,這給了地方反中央的現實條件。朱棣在上台後,將藩王的衛隊削弱的只剩下幾十個人,抓個小偷都費勁,更別提造反。
其二,西晉本身是一個靠士族起家的王朝,司馬家能夠一步一步的拿到天下,靠的正是士族的支持。但是在建立王朝後,不但不去有意識的削弱士族權威,反而處處支持士族,導致社會的矛盾激化,百姓與士族之間勢同水火。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選官制度用九品中正制,重視出身,而且由於中正之職實際掌握就在那些士族手上,百姓根本沒有機會做官改變命運。農業上實行的占田制更是規定一品官員們有權占田五十頃,以下每品遞減五頃,田地被貴族侵占嚴重。軍事上採用的封邦建國制,更是讓諸侯王們兵力雄厚,引發八王之亂。
其三,連年的征戰導致西晉軍隊疲憊,無法抵擋住外敵的入侵。從三國結束到八王之亂,西晉的部隊就沒有停過,幾乎一直在打仗,缺乏一個休養生息的過程。對比明朝,在朱棣大動干戈靖難甚至還搞了下西洋之後,他的兒子朱高熾[chì]和孫子朱瞻基,非常果斷地採取休養生息的戰略,沒有過多的損耗國力。
其四,放劉淵回匈奴,盲目引入外族兵,造成外族人入侵中原的大錯。
其五,中央連番被地方部隊掀翻,掌權人更迭頻繁,導致中央的權威蕩然無存。
但我認為,最最關鍵的原因,或許可以追溯到晉朝建國時期,甚至是司馬懿身上。一個國家在建國之初,主要領導人的所作所為,他自身的品行道德,是可以很長時間的影響這個國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到這個國家的政治文化。
當司馬懿滅掉曹爽一族專權的時候,當司馬炎篡位曹魏的時候,當司馬倫稱帝自立的時候,底下的藩王們都在思考著這麼一個問題:他都能篡位當皇帝,我為什麼不行?我也有兵。士族制度加上封邦建國制賦予藩王的兵權給他們提供了現實因素,於是戰爭爆發,百姓疾苦。
回想蜀漢,建國的劉備給予了諸葛亮無比的信任,諸葛亮也用一生的忠誠去回報。而諸葛亮的徒弟姜維也是將忠誠效仿到底,蜀國滅了還在想著擁立後主復國,更不可能想著叛亂做皇帝。而看起來相對穩定的明朝,在朱棣靖難之後統治的二百多年間也不斷有藩王叛亂,只不過都因為兵力太少而沒有造成大事故。
這是一種榜樣的力量,也是一個國家初期領導人決策而影響所生的精神文化。而我們也只能夠哀嘆,嘆西晉為何要皇族相殘,為何不削弱藩王兵權,為何不防備匈奴人。西晉王朝崩潰所導致的五胡亂華,被史學家們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直到589年,隋文帝楊堅滅了陳朝,中原土地才算重歸漢人王朝之手,百姓們足足經歷了快300年的動亂,方才得以安定。後人們也只有在哀嘆中,警醒著自己,不再重走司馬家的路。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歐洋洋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8JHI28BMH2_cNUgRS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