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難免和別人打交道。
可是如何才能更好地相處呢,需要深度思考。
《論語》里說:「不學禮,無以立。」
任何場合,學會講「禮」,才不會關係亂套。
遇到聚會、飯局,懂得三七分,就是與人相處的智慧。
01
喝酒三分醉,留七分清醒,避免「胡言亂語」。
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喝酒三分醉,吃飯七分飽,做人八分剛剛好。」
為什麼不能多喝呢?喝過酒的人就明白,一旦醉酒了,就瞎說,還有怒氣。
當喝酒到了七分醉,管不住自己的情況,就冒出來了。
本來,喝酒是開心的事情,結果變成了「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想起來就頭皮發麻。
唐朝詩人孟浩然,才高八斗,但是科考的路,很不順,幾次都落榜了。
朋友王維在朝廷里做官,知道孟浩然落榜後,就請客吃飯,一來表示安慰,二來看有沒有機會舉薦。
正在喝酒的時候,唐玄宗忽然造訪。
按理說,這是天賜良機。孟浩然可以直接向皇上提出自己的主張,一旦得到認可,前程肯定是有的。
唐玄宗也對孟浩然早有耳聞,就問:「您來一首詩,如何?」
孟浩然大概是喝多了,沒有深思熟慮,張口就來了一首《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聽了這首詩,唐玄宗很生氣,一個書生不能科考得意,反而責怪「皇上」不開明,還有隱居的打算。
時光飛逝,孟浩然四十歲了,仍舊去京城考試。
郡守韓朝宗對他的才華 很欣賞,約好一起見個面,請幾個大臣推薦一下。可是孟浩然和朋友喝酒去了,就忘記了赴約。
有人提醒,要去赴約。孟浩然隨口就說:「我已喝了酒了,身心快樂,哪管其它事情。」
幾杯酒,讓一個才子失去了仕途。這是很可惜的。
保持頭腦清醒,嘴巴才可以用得好,能夠精準的表達自己,也能在相聚的時候,把控局面,留住緣分。
估計沒有人,喜歡和胡說八道的人在一起共事,就是在飯局當時,都恨不得馬上走開。
02
勸酒三分力,留七分尊重,避免「酒多傷身」。
每個人的酒量,是不相同的。
總有一些人,喜歡用自己的「海量」,去對比別人的「滴酒不沾」。
看到別人喝醉了,不會同情,而是洋洋得意,各種嘲諷就來了。
讓別人喝醉的人,看起來很友善,其實過後會被人厭惡、防備。
聰明的人,在相聚的過程中,會勸人喝酒,但是也是禮貌地勸說幾句,禮數到位就行了,而不是一定讓人喝醉。
遇到酒量不太好的人,還會反過來勸說「少喝幾杯」。
大家相聚了,是緣分。若是不能喝酒,以茶代酒,都是美好的回憶。
最可怕的是,有人喝醉了,傷害了身體,場面就無法收拾。
唐朝詩人杜甫,在老年時,常常生病。如他自己寫的:「我多長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
大曆三年,杜甫一心要回老家,路過湖南的時候,遭遇了洪水和大雨,連續餓了好幾天。
當地的縣令聞訊趕到,送來美酒美食。
海吃海喝一頓之後,杜甫腸胃難受,加上體弱,就過世了。
還有北宋文人蘇軾,在從外地回京的路上,身體抱恙,還參加了朋友米芾的酒宴。油膩食物和酒、冷飲加在一起,導致蘇軾病情加重,不久就過世了。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一定要「忌口」。
不管自己去參與聚會,還是接受邀請,都要問一問,大家的身體如何,勸說大家不要過於張狂地喝酒。
對於灌酒的不文明行為,一定要杜絕。你也千萬不要礙於情面,去和灌酒的人相處。
03
人情三分信,留七分獨立,避免「過分較真」。
飯局上,有沒有朋友;聚會的時候,收到一堆的名片,誰會變成你的貴人?這些都不能一概而論。
也許,很多的名片,在飯局上,大家都發放了。飯局散了,名片並沒有被帶走。
離開聚會的地方,連對方的名字都想不起,樣子也記不住,人情肯定是沒有的。
就是有人信誓旦旦地對你說了,也不要計較。借著酒勁而來的話,多半不算的。較真,你就輸了。
西漢官員灌夫,參加權臣田蚡的娶妻宴。
喝酒之後,灌夫對田蚡的待客態度不滿,田蚡對灌夫的行為不滿,兩個人就吵起來了。
灌夫說:「今天殺我的頭,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還顧什麼程將軍、李將軍!」
之後,灌夫被田蚡算計,有了殺身之禍,一家人都被連累。
說實話,聚會時候的話,真真假假。你越認真,那麼你越會陷入到憤怒之中,做出一些不敢想像的事情。
成年人的爛人爛事,七分是算了,三分是理解。
任何時候,都要抱著「靠自己」的想法,做一個獨立的人。群處是謀生時的經歷,做自己是人生的常態,也在最靠譜的行為。
04
另外,遇到以下幾種情況,只吃飯,不喝酒。
比方說,身體抱恙的時候、有重大事情要在聚會時處理、要開車出行、帶著老弱病殘一起參加聚會、準備提前離席等。
生活在禮儀之邦,逃不過各種聚散,但是可以躲開各種傷害。
凡事把握尺度,進一步是人情,退一步是人生。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