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3小時旅遊圈」為何持續圈粉?

2024-10-03     中國經濟網

新華社北京10月3日電 題:「3小時旅遊圈」為何持續圈粉?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楊湛菲、陳愛平、杜一方

周五下班後直奔北京西站,乘高鐵2小時8分鐘後抵達邯鄲,晚上打卡特色小吃店;周六周日遊覽東太行景區、響堂山石窟,一日山水、一日文化;趕晚上的高鐵回到北京,迎接新的一周……這是北京「90後」男生小王忙碌又豐富的周末生活。

近年來,圍繞中心城市,以自駕、高鐵為主要出行方式的「3小時旅遊圈」圈粉無數。車程兩三小時、為期兩三天的「微度假」備受青睞。

「微度假」的興起折射了旅遊市場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哪些變化?

周末小長假,到周邊一座城「逛吃」

小王說,一開始他只是充分利用每個小長假,探索北京周邊的縣域鄉村,後來逐漸發展到「換個城市過周末」。

「比起遠行的不可控,安排好每一個周末更重要。」小王說,受他影響,身邊不少朋友也開始嘗試乘短途高鐵,開啟周末「微度假」。

一線、二線城市中,利用周末深度「逛吃」周邊一座城的年輕人越來越多,「3小時旅遊圈」內的出遊熱度持續攀升。

多家平台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中秋假期,中短距離的「微度假」相關訂單增速領先,省內跨城、鄰省跨城的高鐵游、自駕游增勢尤為明顯。

根據攜程平台的數據,假期高鐵出行訂單中,出遊半徑約為361公里,較去年中秋、國慶假期前三日縮短近30%。同程旅行數據顯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城市群的中短途出遊需求旺盛,3小時以內的高鐵出遊市場最為活躍。飛豬平台上,中秋假期國內租車預訂量環比端午假期增長31%。

9月16日,遊客在河南省開封市開封府門前觀看《開衙迎賓》儀式。新華社發(李俊生攝)

「這麼近,那麼美,周末到河北」。這句朗朗上口的宣傳語,如今已成為網絡「熱梗」,為河北旅遊「引流」。大數據客流統計顯示,2023年,河北省是北京遊客首選目的地,近40%的北京遊客在選擇外地出遊時以河北省和天津市為目的地。

「我們希望依託京津冀及周邊省份超大規模周末旅遊客源市場,打造國內一流周末旅遊產品、服務、環境,讓遊客把『河北周末』過成『河北節日』,暢享美好旅遊生活。」河北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說。

上海面向江蘇鹽城、浙江嘉興和衢州、安徽六安和淮北等城市推出旅遊專列線路;重慶銅梁區、墊江縣等加強文旅融合,建設成渝地區「微度假」旅遊目的地……「3小時旅遊圈」持續釋放市場活力。

新交通、新訴求、新體驗

「3小時旅遊圈」是怎麼形成的?

首先是交通越來越便捷。

早上從上海出發,中午便可在西湖上泛舟,或置身安吉民宿,或與黃山上的迎客松揮揮手、咬一口美味燒餅。同樣,這些城市的居民,可以乘高鐵在3小時內抵達上海,度過美好一天。

當下,高鐵和城際軌道交通越來越普及,城市群間的聯繫日益緊密,周末跨城度假正變得和跨城通勤一樣平常。

「乘坐高鐵、動車出遊,行程準時可控,交通快捷便利,在目的地可安排更悠閒的行程,適合我們中老年人出行。」68歲的上海市民錢先生說,從市中心的家乘地鐵到虹橋火車站進站檢票全程僅約1個小時。

其次,人們的出行需求越來越多元。

「微度假」滿足了人們對短暫「離開」的心理需求。與通常的「度假」相比,它不僅是距離上的縮短,更是一種體驗的濃縮。

小王告訴記者,工作之後可支配收入多了,時間安排也更自主了,可深入探索「小眾」目的地,而且「說走就走」。

還有人享受和親友出行的「慢時光」。「最大限度壓縮趕路時長,遊玩時間很充裕。」貴陽遊客彭女士一家三口利用小長假乘高鐵到四川樂山旅遊,她認為,現在吸引他們的不再是走馬觀花的「打卡」式觀光游,而是用兩三天融入當地生活,感受不同風土人情。

此外,旅遊目的地業態越來越吸引人。

36扇高大的雕花木門輕啟,演員曼妙起舞;舞台上光影變幻,不時落下層層水簾……「太震撼了!」觀眾們不約而同發出感嘆。

2023年7月23日,演員在「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公園劇場表演節目。新華社記者 王民 攝

河北廊坊「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劇場中,融合情景裝置藝術與舞台沉浸技術為遊客帶來全新體驗。無論是自駕、高鐵還是乘坐直通車從北京出發,都可在2小時內抵達。

「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為一次戶外體驗奔赴一座山」,近年來,各個目的地開發多樣文旅業態,讓「3小時旅遊圈」內的遊客不虛此行。

「『微度假』為遊客帶來『快旅慢游』的新體驗,促進了旅遊業的現代化進程,還為更多地區的發展、更多人群的高質量就業提供了機遇。」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

提質升級還需全面加力

記者注意到,「微度假」走紅後,一些新興目的地出現同質化建設、營銷加碼等問題。很多遊客親身去所謂「小阿勒泰」「油畫仙境」時發現上當:「沙灘」實際上是建築工地、「草原」已成荒草地、藍天碧水全靠濾鏡……一方面,這些出於急功近利心態打造的名不副實的「精緻」景觀,有損旅遊業口碑;另一方面,「3小時旅遊圈」內往往地緣相近、文化相似,旅遊資源開發還應更多考慮深挖特色、統籌共享,差異化發展。

此外,有遊客為收穫更為「野生」的旅遊體驗,到城市周邊尚未開發的山區、水域遊玩,並在社交平台上推薦給其他遊客。這些行為背後的安全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平台和監管部門應負起管理責任。

9月6日,鐵路杭州客運段工作人員在G9505次列車上介紹杭溫高鐵沿線旅遊景點。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還有「最後幾公里」的問題已日益顯現。快捷抵達後租車停車不夠方便、景區承載力有限等令不少遊客「吐槽」。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樓嘉軍分析,各地要重視優化「鐵路+景區」旅遊線路和交通方式,完善高鐵站到景區的接駁;優化遊客「熱力分布圖」,及時提醒遊客分流;藉助科技手段,提升遊客出入效率等。

(責任編輯:符仲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8277400d17a98255f718908cd0ad8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