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玉振:戰爭的取勝法則,不是先想著贏,而是先保證自己不輸

2023-12-21   筆記俠

原標題:宮玉振:戰爭的取勝法則,不是先想著贏,而是先保證自己不輸

內容來源總裁讀書會(ID:winnerbook_club),選編自宮玉振《善戰者說: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2020年中信出版集團出版,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宮玉振,軍事學博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BiMBA商學院副院長,總裁讀書會全國領讀者聯盟領讀導師。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923 篇深度好文:10126 字 | 25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總裁讀書會(ID:winnerbook_club),選編自宮玉振《善戰者說: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2020年中信出版集團出版,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宮玉振,軍事學博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BiMBA商學院副院長,總裁讀書會全國領讀者聯盟領讀導師。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923 篇深度好文:10126 字 | 25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戰爭取勝的一條法則是,不要先想著贏,要先保證自己不輸,然後再尋找戰勝對手的機會。

在不確定的戰爭環境中,你能確定的是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不打無把握之仗。要麼不出手,出手就要有勝算,全力以赴,打開局面。

要耐心等待戰略性的機會,一需要眼光,二需要定力,同時還要冒經過計算的風險。

一、先為不可勝:先保證自己不輸

《孫子兵法》的核心是:最好不用打就能贏;如果非要打,那就要巧妙地打,用智慧去打,打的前提是一定要有把握。有把握地打,就是孫子提出的「先勝」理念。「先勝」是孫子「全勝」理念在作戰領域的一個延伸。

關於「先勝」,孫子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話:「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這段話很長,但很精彩。大意是,過去那些戰爭的高手,總是先保證自己不被對手打敗,然後再等待戰勝對手的機會。不被對手打敗的主動權在你自己,能否打敗對手則要取決於對手是否有隙可乘。因此,真正的高手,能夠做到的是不被對手打敗,而不能保證一定能打敗對手。

由此可知:勝利可以預見,但不能強求。沒有取勝的可能時,就應該實行防守。有可能戰勝對手時,就要果斷進攻。防守是因為優勢不足,進攻是因為兵力有餘。善於防守的人,隱蔽自己的實力如同藏於九地之下;善於進攻的人,展開自己的攻擊如同動於九天之上。這樣,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美的勝利。

這段話,把「先勝」的核心理念講得淋漓盡致。

你為什麼要參與競爭?一定是出於贏的目的。《孫子兵法》就是教你如何在競爭中取勝。但有意思的是,孫子一上來就告訴你:真正的高手,不是先想著如何去贏,而是先保證自己不輸,然後再伺機而動,等待對手犯錯的機會。

下圍棋的人都知道「金角銀邊草肚皮」。如果你不是絕世的高手,那你絕對不會貿然進入中腹去爭奪。你要先占據邊和角那些具有戰略價值的地方,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以此為根據地,依託這些邊和角,尋找機會向中腹發展。得一寸是一寸,得一尺是一尺。

毛澤東在創立政權之初,就非常重視根據地的建設。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反覆強調說,根據地是武裝割據的基本陣地,是紅軍戰爭的可靠依託,是勝利發展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不創建根據地,武裝鬥爭就會因沒有後方依託而陷入失敗,成果也無法保持。

抗日戰爭時期,他又把根據地思想做了進一步發展,說根據地是軍隊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沒有這種戰略基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了依託」。

在長期、複雜而艱苦的鬥爭環境中,首先要創建、鞏固和發展根據地,這是共產黨軍隊始終堅持的核心原則。以根據地為基礎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最終使共產黨在與國民黨的博弈中一步步占盡上風,取得了勝利。

戰爭最忌諱的是什麼?勝則一日千里,負則一敗塗地。歷史上黃巢也好,李自成也好,張獻忠也好,之所以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不了事兒,就是因為只知攻城略地,過府沖州,沒有穩固的根據地,陷入了所謂的「流寇主義」。

這聽起來像不像那些不斷買買買卻沒有自己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像不像那些今天有機會就做這個、明天有機會就投那個,卻沒有自己的優勢領域的企業?

流寇所有的勝利,都是無根的勝利,註定只能是歷史的匆匆過客。所以,孫子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內部管理混亂,組織千瘡百孔,你機會越大,發展越快,反而會死得越慘。陷入敗局的很多組織,其實都是敗於自身,都是自己打敗了自己。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先把從理念到組織這樣的基本面做紮實,從而奠定組織取勝的基礎。

「先為不可勝」,除了要先打造穩固的根基,還有一層含義,就是在決策上要先保證自己不犯大的錯誤。在對抗中誰都會出錯,人不可能完全沒有失誤。就像下棋一樣,走錯一步棋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不能連續錯,尤其是不要犯無可挽回的戰略性錯誤。

對手不會放過任何攻擊你的機會。你自己先要沒有大的漏洞,沒有大的隱患,不出大的差錯,不給對手以大的可乘之機。

戰爭充滿了不確定性。越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越要把握住那些可以確定的因素,用自身的確定來應對環境的不確定。

先把自身的事情做好,先保證自己的決策可靠穩妥,保證少犯戰略性的錯誤,從而先保證自己不輸,先立於不敗之地,這是在動盪複雜的環境中你唯一可以先把握住的東西。這就叫「先勝」

足球比賽有個著名的戰術,叫做「防守反擊」。先保證自己不失球,然後再尋找反擊和進球的機會。條件不成熟要耐心等待,一定不要強為。不盲動,不冒進,持重待機,做好準備,耐心等待機會的來臨。

擊劍的高手沒有機會就防守自保,先求不敗。對手一露出破綻,機會一來,就果斷出手,雷擊電閃之間,一擊致命。

投資也是這樣。一般的投資者,每天想的大概都是如何賺錢,而事實上,中國90%的股民從長線來看是賠錢的。你只要不賠,就贏了90%以上的股民。

投資大師巴菲特總結出兩個最重要的投資原則:第一,永遠不要賠錢;第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保住本金是巴菲特投資策略的基石,他甚至喊出過「避免賠錢比賺錢還重要」的至理名言。

不虧損的主動權在自己手中。你只要不交易、保留現金或購買流動性好的保值產品就可以做到。能否贏利,則要看市場給不給你機會。市場不好,本事再大的人往往也無能為力。市場一定會有犯錯的時候,此時就是你出手的時機。因此,善於投資的人,能夠做到的是不虧錢,但不能保證一定會賺錢,更不用說賺大錢。

沒有贏利機會的時候,他們會耐心等待,一動不動;一旦機會來臨,他們便立即出手,一擊必中。一動不動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果斷出手是因為他們勝券在握。

當暫時沒有機會的時候,你所能做的就是少犯錯,乃至不犯錯,尤其是不犯戰略性的錯誤。不犯錯的主動權在你自己。你無法強迫對手犯錯,但你至少可以保證自己不犯錯,然後耐心等待機會的出現。用孫子的話說,這叫「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曾國藩打仗有個戰術,叫作「扎硬寨,打死仗」。什麼叫扎硬寨呢要紮營就要扎硬寨。

曾國藩有個規定,湘軍行軍,到了一個地方,不管多麼晚,不管多麼累,也不管天氣如何,第一不能休息,第二不能主動找太平軍挑戰,要先挖壕溝。一共四道溝,內外各兩道,溝的深度和寬度都有要求。

然後「壘牆子」。用挖溝挖出來的土,在內外各兩道溝之間壘一圈牆。牆的高度和厚度也都有要求。牆子壘完之後,再在最外面那道溝的外面,將五尺長的花籬木,埋進土中二尺,做成障礙。工事這才算修完了。然後再派出三成的人「站牆子」,也就是戰略值班,其餘的人可以休息了。過一個時辰,再由三成的人起來換防。

曾國藩要求,哪怕是臨時住一晚上,也必須做「堅不可拔之計」。太平軍想來偷襲,沒門兒。這叫「扎硬寨」。他說:「但使能守我營壘安如泰山,縱不能進攻,亦無損於大局。」

「扎硬寨」與我們做企業一樣,不要以為打敗了對手你就是戰無不勝的,不要因為取得勝利就信心爆棚,甚至把自己變成不敗的神話。也不能一味把勝利的希望寄托在對手犯錯或對手太弱上,真正可靠的只有一條,就是「修道而保法」,把自己的基本面做好,才能有牢固的根基,才能先立於不敗之地。否則,一旦遇到真正的對手,就會死得很慘。

二、以待敵之可勝:再把握贏的機會

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兩個要素很關鍵:一是自身的實力,二是出手的機會。二者缺一不可。實力取決於自己,機會卻要取決於對手。對手不給你機會,你就沒有贏的可能。

博弈論有一個基本原理:在博弈中,一方的行動能否成功,是以對手的行動為條件的,並不存在獨立的最佳戰略選擇。你的行動方案是否最佳,取決於對手是否選擇了對你有利的方案。用孫子的話說,就是「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所以除了「先為不可勝」,你還要「以待敵之可勝」,等待對手給你機會。利德爾·哈特曾經說:「在戰爭過程中,正是敵人的嚴重錯誤才最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換言之,戰爭中那些決定性勝利的背後,往往是因為對手犯了致命的錯誤。

競爭就像下棋一樣,一著不慎,全盤皆輸。尤其是致命的戰略性錯誤,往往就會使競爭格局發生不可挽回的逆轉。在商業史上,這樣的錯誤其實一點兒也不少見。

當小松製作所將挑戰的目標對準行業的領袖卡特彼勒時,卡特彼勒卻認為它的對手主要是它所熟悉的美國國內公司,包括國際收割機公司和約翰迪爾公司。

當佳能在複印機市場攻城略地的時候,施樂卻將目光集中於它的美國對手IBM 和柯達。而IBM公司因為低估了個人計算機的市場潛力,蘋果公司得以迅速起飛。

蘋果也犯過錯誤。當年蘋果開發的作業系統非常漂亮實用,然而喬布斯拒絕授權其他硬體公司一起使用。如果蘋果這樣做了,或許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微軟就沒有機會了,畢竟蘋果的系統看起來比微軟要好得多。

對於微軟來說好運不斷,IBM的錯誤又給了它一個機會:IBM在最終委託微軟開發作業系統時,選擇的是授權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買斷。

比爾·蓋茨後來分析說,IBM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沒有預料到後來作業系統的需求量會那麼大,以為授權會比買斷划算。「那絕對是他們犯下的一個錯誤。」比爾·蓋茨後來不無得意地說。微軟的作業系統因此可以賣給所有的電腦生產商,成為行業的標準,並藉助個人電腦行業的爆髮式發展,短短几年的時間裡就建立了近乎壟斷的行業地位。

到20世紀90年代初,麻雀變鳳凰的微軟和IBM終於翻臉。兩家企業一分手,微軟即推出了著名的Windows系統,從此成為IBM名副其實的頭號挑戰者。

導致競爭者和企業不斷犯錯誤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性的弱點。人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企業往往會高估自己對市場的控制,尤其是那些自以為成功的企業。競爭者也往往因此看不清楚真正的競爭格局,給對手或潛在的對手留下太多的市場機會。這樣的錯誤我們可以列出一大串。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可口可樂判斷,美國本土市場已經成熟並飽和,因此將注意力放在海外市場的開拓上,減少了對美國本土市場的投入。這就給了百事可樂極好的機會。等到可口可樂清醒過來的時候,百事可樂已經成為與它並駕齊驅的對手。

當日本汽車打入美國市場的時候,美國三大汽車品牌不屑一顧,然而等到它們清醒過來的時候,日本汽車已經長驅直入,打入了其內地市場。

當年的微波爐大戰中,格蘭仕靠著殘酷的價格戰造就了其霸主地位。但是梁昭賢接任董事長後,十分渴望格蘭仕能夠擺脫「價格屠夫」的形象,宣布格蘭仕要實現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品牌」的戰略轉移,要從價格戰轉為打價值戰。

格蘭仕改走高端的決定,給了競爭對手以喘息的機會。事實上,在格蘭仕連續多年價格戰的打擊下,海爾、三星等家電品牌於2005年紛紛退出微波爐市場,就連最強硬的對手LG也決定退出低端市場。

美的的何享健曾經感嘆:「如果微波爐再這麼虧下去,美的就不要做了。」這無疑是準備給格蘭仕讓出巨大的市場空間。

然而,就在這一年,格蘭仕決定部分放棄價格戰,美的所面臨的生存壓力頓時大為減輕。本來要退出微波爐市場的美的,由此一舉擺脫了虧損的局面,成為格蘭仕的巨大威脅,其在國內市場的份額直追格蘭仕。

阿里巴巴也犯過類似的錯誤。淘寶分離出淘寶商城,進而升級為天貓之後,阿里越來越將重心放到天貓,老淘寶越來越變成雞肋一般的存在。這就給了拼多多一個橫空出世的機會。儘管清醒過來的阿里開始全方位地對拼多多進行阻擊,但拼多多還是在飛快地搶奪電商的市場。

商場上有一個基本的規律:大的公司只要不犯戰略性的錯誤,就不會輕易失去市場的主導地位。對於挑戰者來說,在對手無懈可擊的情況下盲目進攻,往往只能是以卵擊石,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然而沒有不犯錯誤的企業。再優秀的企業也會出現昏著,總是會給挑戰者留下翻盤的機會。在競爭環境中,你的競爭對手可能比你自己還要了解你。所有的對手都在等待你犯錯。只要你犯了錯誤,你的對手就絕對不會放過你。因為你犯錯的時候,正是對手打敗你的最好機會。用孫子的話說,這是「勝於易勝」「勝已敗者」。

所以競爭的一個重要法則是:首先自己不要犯重大的戰略性錯誤,同時要等待對手犯錯誤的機會,並巧妙地製造對手犯錯誤的機會。一旦這樣的機會出現,就要迅速抓住機會,以絕對優勢發動凌厲的攻勢,全力以赴,打開局面。

三、戰略性的機會需要有足夠的定力

沒有機會就耐心防守,一有機會就果斷出手。這是高手的取勝法則。但是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那樣,對手給不給你機會,不是你能決定的。孫子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句話的重心,在一個「待」字。不過,這個「待」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並不簡單,它需要你有足夠的耐心,甚至是定力。

曾國藩非常強調戰略定力,他有句用兵的格言:「一年不得一城,只要大局無礙,並不為過;一月而得數城,敵來轉不能戰,則不可為功。」

戰爭就是雙方攻防的過程,不要太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一年也打不下一個城池,只要對大局沒有影響,這不算是什麼過錯。一個月打下了幾個城池,敵人一進攻,全丟光了,這不算什麼功勞。

毛澤東打仗,也從來都是強調持重待機,強調不打則已,每戰必勝。他說:「必須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都利於我,不利於敵,確有把握而後動手。否則,寧可退讓,持重待機。機會總是有的,不可率爾應戰。」

著名的孟良崮戰役能夠打成,靠的就是毛澤東「持重待機」這四個字。

1947年3月,蔣介石向山東和陝北兩個解放區發起重點進攻。其中用于山東方向上的兵力達到24個師、60個旅、45萬餘人,占其重點進攻兵力的66%。

這45萬餘人中,包括了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即整編七十四師、整編十一師以及第五軍。蔣介石還以這三大主力為骨幹,分別編成了三個機動兵團。

在作戰方針上,蔣介石也做出了新的安排。鑒於解放戰爭開始後國民黨軍經常遭到解放軍各個殲滅,這次蔣介石提出來了16字方針:「密集靠攏、加強維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

這16個字的目的,是加強兵力密度,以縱深梯次部署,作弧形一線推進,就像滾碾子一樣向山東碾過來,不給解放軍對其進行分割和各個擊破的機會,並以強大的兵力優勢,壓迫華東野戰軍退往黃河以北或膠東地區。

國民黨大軍壓境,華東野戰軍的作戰方針仍然是解放軍的拿手好戲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但這次國民黨軍兵力密集,準備充分,行動謹慎,有利的戰機比過去少得多。

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華東野戰軍採取「耍龍燈」的方式,忽南忽北忽東忽西,調動國民黨軍往返行軍達到1000多公里,就是希望能夠調動敵人,創造運動中殲敵的戰機。

但是國民黨軍保持著高度的警覺,採取密集平推、穩步前進、輕易不分兵的新戰法,就是不上當。華東野戰軍的多數戰役因此都沒有達到目的。

華東野戰軍有些急了。看來「耍龍燈」的力度不夠,要想扯開國民黨軍隊的密集隊形,還得來點兒大動作。

5月初,陳毅、粟裕決定,派出三個縱隊插到敵後去,其中兩個縱隊插到魯南,一個縱隊插到蘇北,目的是用三個縱隊的兵力威脅國民黨軍隊的後方,迫使國民黨回師或分兵,給我軍在運動中殲敵創造條件。

這麼大的行動當然要請示中央。陳毅和粟裕在5月3號把這個計劃報給了中央軍委。第二天,毛澤東就給陳毅、粟裕回了電報,事實上是不同意兩人的計劃。毛澤東在電報中說得很委婉,他首先表揚了陳毅和粟裕前期的指揮。他說:「敵軍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機,處置甚妥。只要有耐心,總有殲敵機會。」

同時他又明確跟陳毅和粟裕講:「你們後方移至膠東、渤海,膠濟線以南廣大地區均可誘敵深入,讓敵占領萊蕪、沂水、莒縣,陷於極端困境,然後殲擊,並不為遲。唯(一)要有極大忍耐心;(二)要掌握最大兵力;(三)不要過早驚動敵人後方。」

5月6日,有些不太放心的毛澤東,又給陳毅和粟裕發來了電報說:「目前形勢,敵方要急,我方並不要急。「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總有殲敵機會。」「失去一次時機並不要緊。當不好打之時,避開敵方挑釁,忍耐待機,這是很對的。」

毛澤東的提醒,讓陳、粟冷靜了下來。他們立即決定放棄原定的計劃,按照毛澤東的意見,主力往東往北撤,與敵人脫離正面的接觸,集結於萊蕪、新泰、蒙陰以東地區,待機殲敵。

這個時候,跟華東野戰軍周旋了一個多月的國民黨軍隊,早已疲憊不堪,失去了耐心。華東野戰軍這一撤,國民黨軍隊頓時喜出望外:顯然,解放軍經過一個多月的作戰,已經無力再戰,要開始北逃了。於是,國民黨統帥部將原來16字作戰方針的「穩紮穩打」,改成了「穩紮猛打」。

一字之差,擔任主要突擊力量的張靈甫整編七十四師,便冒了出來,孤軍突出,變成了好打之敵。粟裕他們等了近兩個月的機會,終於到手。

華東野戰軍果斷出手,「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將整編七十四師像剜眼珠一樣,從國民黨的進攻部隊中剜出來,並集中五倍於敵人的優勢,將其殲滅。

蔣介石在接到整編七十四師被全殲的報告後,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軍剿匪以來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持重待機、持重待機,只有持重,才能待機。

所以,要想把握戰略性的機會,就必須有過人的戰略定力。善攻者,必先善守。孫子說:「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高手防守的時候一動不動,隱藏自己的實力和意圖就如同深藏地下,使對手無法察覺。一旦巨大的機會出現,就像捕食者一樣,以閃電般的速度出手,如同自天而降,讓對手措手不及。

作戰的過程,就是等待戰機、創造戰機、捕捉戰機進而利用戰機的過程。最致命的戰機,就蘊藏在耐心冷靜的等待過程中。

高手的競爭,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素質的較量。對於將軍來說,兵法人人會讀,條令人人會背,戰術人人會用,道理人人會講。但在高手對決的時候,這些都只是技能層面的東西而已。決定一個人究竟是不是高手,還不是這些東西。技能層面的東西到一定程度以後,都差不多。能分出高下的,是誰的心理更為冷靜。

《大學》講:「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戰爭也是這樣。所以王陽明說:「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

心平才能氣和,心浮必然氣躁。心浮氣躁往往就會輕舉妄動,魯莽草率。如果再加上情緒失衡,甚至會讓人失去理智,走出昏著,犯下錯誤,反而給對手送上機會。所以,心浮氣躁,從來都是兵家大忌。

四、不打無把握之仗

等待很重要,但等待本身不是目的,等待是為了出手,是為了等到一擊必中的機會,是為了不打無把握之仗。

所以孫子說:「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獲得勝利的地位,有取勝的條件,才會出手。打敗仗的軍隊,總是衝上去就打,企圖在戰鬥的過程中找機會來僥倖取勝。這段話非常精彩,它揭示了競爭的一個奧秘:贏家與輸家在思維習慣上有根本的不同。

沒有偶然的成功,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精心的準備和計算的基礎上。真正的高手並不是喜歡冒險的人,他們總是很清楚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的成功,總是大機率事件。

戰爭的規律是:戰爭之前所犯下的錯誤,很難在戰爭開始之後被改正。所以,一定要不打無把握之仗,不輕率莽撞地出手。

曾國藩用兵,最反對的就是「浪戰」。所謂的「浪戰」,就是沒有取勝把握的輕率出戰。他說:「未經戰陣之勇,每好言戰。帶兵者亦然。若稍有閱歷,但覺我軍處處瑕隙,無一可恃,不輕言戰矣。」沒有打過仗的士兵,往往最喜歡喊「打打打」。帶兵的人也是這樣。如果稍微有些閱歷,就會明白我們自己到處都是毛病,沒有一個地方靠得住,反而不會輕率地去喊打了。

他警告說:「為將者設謀定策,攻則必取,不然毋寧弗攻;守則必固,不然毋寧弗守。攻之而為人所逐,守之而為人所破,雖全軍不遺一鏃,其所傷實多。」

身為領軍之人,設謀定策,要進攻的就一定要攻取,不然不如不攻;要堅守的就一定要守住,不然不如不守。進攻卻為人所驅逐,防守卻為人所攻破,即使全軍沒有一弓一矢的損失,所造成的傷害也非常大。

所造成的傷害在哪裡呢是寶貴的戰爭資源,是難得的取勝機會,是組織成員的士氣,是下屬對領導的信任,當然,還有領導者自身的權威。

所以曾國藩用兵,強調八個字:穩慎徐圖,謀定後戰。他曾經給曾國荃送過一副對聯: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臭,既要精到,又要簡捷。

這副對聯的基本含義,就是用兵一定要充分準備,不打無把握之仗。所以他還說過這樣一句話:「寧可數月不開一仗,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計算。」

所以真正的智者,都是明白並堅持「先勝而後求戰」。

子路曾經問孔子:「子行三軍,則誰與」您若是統領三軍,您會選擇與什麼樣的人一起作戰呢孔子的回答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赤手空拳卻非要和猛虎搏鬥,沒有船隻卻非要徒步渡河,這種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一起作戰的。與我一起作戰的人,一定是遇事謹慎、謀定後動之人。

毛澤東一定會喜歡孔子的這個回答,因為先勝而後求戰,不打無準備之仗、無把握之仗,慎重初戰,避免不利決戰、執行有利決戰,這些也都是毛澤東的基本作戰原則。

毛澤東早在紅軍時期反覆提出要力戒浪戰,不可輕敵,不打則已,打則必勝。他告誡指揮員說,「應當從穩當的基點出發,不做辦不到的事」,「我們應當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不可舉行勉強的無把握的作戰」,「不到決戰的時機,沒有決戰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地去進行決戰」。

企業決策也是如此。一般的投資者,往往會抱著這樣的想法:賺錢就要冒險,賺大錢就要冒大的風險。

其實,真正的投資高手,反而是風險的厭惡者。他們從來不是靠一時的運氣或冒險,他們出手一定是有了足夠的勝算。他們不打無把握之仗。他們總是在具有勝算的時候大膽下注,在不具勝算的時候謹慎行事,甚至一動不動。這就是高手和一般人的根本不同,這也是贏家和輸家的根本不同。

五、冒有勝算的風險

不過,先勝而後求戰,不打無把握之仗,並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冒險。戰爭的特點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用克勞塞維茨的話來說,戰爭的所有行動中,有四分之三的因素是潛藏在或大或小的不確定性迷霧之中。你所有的決策都必須在信息不完全、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來。你不可能具備百分之百的勝算。

戰爭中的勝算,永遠是在四成到七成之間。七成以上把握的仗你甭奢望,四成以下的仗你不能打。從來就沒有完美的機會,等待完美機會的人註定無法成事。

胡林翼說:「求萬全者,無一全。處處謹慎,處處不能謹慎。」「兵事怕不得許多,算到五六分,便須放膽放手,本無萬全之策也。」

巴頓將軍也說:「下周才能制訂出來的計劃再完美,也不如一個現在就可以強有力執行的好計劃。」

所謂的把握,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把握;所謂的勝算,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勝算。無論是戰爭還是商業,過於謹慎,都會失去最好的機會。

用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的話說:「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唯一肯定會導致失敗的戰略就是不冒任何風險。」

事實上,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準確判斷並果斷承擔風險,是一個高手必備的素質。你必須在具有風險的情況下,抓住那些轉瞬即逝的寶貴機會。所以真正的高手,不是不冒險,但他們冒的是有勝算的風險。

冒險和魯莽並不是一回事兒。毛奇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先計算,後冒險。」粟裕也說:「出奇制勝,常常被視為險招兒,也確實具有風險性。必須使自己的行動建立在對敵我雙方情況科學分析的基礎上。」

不確定性是你改變不了的,但是風險卻是你可以把握的。

商戰史上最令人驚心動魄的一仗,大概是索羅斯大戰英格蘭銀行、狙擊英鎊的那一仗了吧。這一仗索羅斯加了槓桿,押上了100億美元。在普通人來看,這簡直是瘋狂的賭博。

索羅斯為什麼敢這樣出手因為他早已有了把握:假如錯了損失不大,假如對了能賺很多。而且對的可能性極大。結果他大獲全勝。他冒的,同樣是經過計算的風險。

英國培生集團董事長丹尼斯·史蒂文森在談到冒險時說:「有一次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請我們吃飯,席間有人介紹我時說『這是一個敢冒險的人』。但我自己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別人認為我在冒險,但其實我的每一個決定都是計算好的,是有勝算的。因此我投資的金額雖大,但所承擔的風險卻並不大。我的『冒險』,實際上是有勝算下的舉動。真正的企業家不是不顧血本的賭徒。

孫子說:「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沒有腦子卻大大咧咧輕敵冒進,這樣的人一定會被對手擒殺。戰爭最忌匹夫之勇,莽撞之行,浮躁之氣。

優秀的企業家和優秀的將軍一樣,他們會冒險,但他們的冒險,往往都是經過精心計算和計劃的。把敢於冒險與魯莽行事區別開來的,是對風險與收益深思熟慮的權衡,是對決定成敗的關鍵細節的把控。

劉伯承在談到軍隊中優秀參謀人員的素質時,曾經用了八個字——膽大包天,心細如髮。決策時要膽大,計算時要精準。

所以,「先勝」的另一面,就是要冒有勝算的險。準確地判斷形勢並果斷地承擔風險,是高手之所以成為高手的基本特質。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