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波斯位於亞洲西部,扼守東西方交通要衝,擁有4000至5000年的文化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匯處之一。中古波斯,指伊朗高原通用波斯語的中亞細亞諸國,包括阿富汗、亞塞拜然、塔吉克等。
中古波斯文學史綱
波斯(1935年更名為伊朗),是聞名世界的文化古國之一,素有「詩國」之稱。波斯文學從10至15世紀,經歷了500餘年的黃金時期,先後產生了魯達基、菲爾多西、海亞姆、薩迪、哈菲茲等8位大詩人。他們的成就震古鑠今,令世界矚目。宗教上,波斯古國信奉以善惡二元論為核心的瑣羅亞斯德教(亦稱祆教、拜火教等)。該教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在古阿維斯陀語中作查拉圖士特拉,是著名的東方賢哲,其名意為「黃色的駱駝」或「駱駝的駕馭者」。
瑣羅亞斯德教尊奉的最高主神是阿胡拉·瑪茲達,視火為他的兒子」祭儀中要點燃神火。「認為火的清凈、光輝、活力、銳敏、潔白、生產力等等象徵了神的絕對和至善」,是「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的東西」。阿胡拉·瑪茲達是光明之神,他與聖火是宇宙中善的本原和代表。與此相對立的是化身為黑暗神的安格拉·曼紐。人類在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的對峙中,有決定自己命運的自由意志。因此,瑣羅亞斯德教以神學上的一元論和哲學上的善惡二元論為特徵,其教義對基督教、摩尼教、諾斯替教以及希臘哲學中的一些流派都有影響。
隋唐時代曾盛行於中國。查拉圖士特拉所撰的瑣羅亞斯德教聖典《阿維斯塔》,其意為「知識」、「諭令」或經典,一譯《波斯古經》,是波斯歷史與文化的總匯,保留了不少古代神話傳話、民間歌謠和史詩片斷。相傳《阿維斯塔》篇幅宏大,寫在1.2萬張羊皮上,可惜在希臘亞歷山大征伐波斯時被焚毀,僅存一卷。現有的《阿維斯塔》是後人重新追憶整理的。
歷史上,波斯帝國的崛起以公元前550年居魯士的統治為標誌。居魯士國王的繼位者大流士勵精圖治,波斯帝國臻於全盛,其版圖囊括了當時所知道的整個西方世界以及廣袤的東方領土。大流士將瑣羅亞斯德教定為國教。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這個顯赫一時的東方帝國。之後,古國波斯幾經盛衰,著名的王朝有安息王國、薩珊王朝、薩曼王朝以及10世紀後的塞爾柱帝國等。
歷史上波斯帝國曾多次侵入過希臘等鄰近國家,也曾先後受到馬其頓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等的侵占和統治。如7世紀中葉,阿拉伯執政者打著「聖戰」的旗幟,用火與劍血洗了波斯,對波斯實施了長達2個世紀的統治,阿拉伯哈里發成為這個時期宗教和政治的領袖,伊斯蘭教遏制了瑣羅亞斯德教。中古波斯文學,是世界文學史上輝煌奪目的一頁。波斯古典文學以詩歌為主要體裁。詩壇上嫣紅奼紫,名家輩出。
自9至15世紀,在波斯這個東西方文化的偉大交匯點上,魯達基、菲爾多西、歐瑪爾、海亞姆、內扎米、薩迪、莫拉維、哈菲茲等舉世馳名的大詩人接踵而出,以富於東方色彩的風格各異的詩歌,編綴了世界文學冠冕上一串瑰麗迷人的明珠。首倡「世界文學」的德國大詩人歌德深邃的目光為東方絲綢之路上的波斯古國所吸引,他暮年時寫下著名的《西東詩集》,深為詩國波斯所心迷神醉。波斯地處歐亞交通要道,歌德以其豐富的閱歷和詩人的敏銳,從波斯詩歌的魅力中,體味到人類精神的整體統一性和歧異性,意識到世界各國文學相互影響滲透、相互交流發展的大趨勢。
詩歌之父-魯達基
魯達基是波斯古典文學的始祖,他奠定了波斯古典詩歌的基礎。這位中古東方大詩人全名為阿布都爾達拉赫·加法爾·伊本·穆罕默德·魯達基,公元850年生於塔吉克的撒馬爾罕地區魯達克山村,父親是個貧苦農民。魯達基自幼雙目失明。但聰穎異常,歌喉出眾,據說8歲時已熟諳《古蘭經》。他能詩善琴,常常自彈自唱,聲音圓渾動人,在薩曼王朝納薩爾時期詩名遠播,應召入宮,成為宮廷詩人,深得國王寵愛。人們稱他為「魯達克人」,即「魯達基」。
魯達基在宮廷中躊躇滿志,曾因誦詩獲得巨額賞金,成為大富翁。古代學者歐菲根據傳說敘述道:「他有200名奴僕,400頭駱駝」。並經常四出旅行,過著悠哉游哉的快活日子。晚年因戰亂頻仍、宮廷失寵,魯達基回到家鄉,窮愁潦倒,求乞度日,最後在貧困中死去。魯達基一生創作異常豐富。12世紀詩人拉史迪·薩馬爾甘地和學者歐菲認為,他的詩集可達100卷,共130萬行,但殘存於世的已不足2000行詩。
著名的作品有《瓦米克與阿茲臘》、長篇敘事詩《卡里萊和笛木乃》、《辛伯達》、頌詩《酒頌》、《詠暮年》等。魯達基作為波斯詩歌之父,其地位之重要有如喬叟之於英國文學。他被譽為有「多種歌喉的夜鶯」,波斯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與體裁,如抒情詩、頌詩、四行詩、兩行詩、敘事詩等,都在他手中定型。他的詩歌內容上美女、青春、醇酒、哲理、人生、自然等無不歌頌,思想寓意深刻,形象鮮明生動,韻律諧暢,抒情優美自然,開創了波斯詩歌瑰麗多彩的一代詩風。魯達基的抒情詩對後世影響很大,被稱為「魯達基體」。從下面這段詩歌中,可略見其抒情風格之一斑:
我熱烈地吻了她兩次。吻在什麼地方?
吻在她濕潤的嘴唇上。
那是嘴唇嗎?不是。那又是什麼呢?
是紅瑪瑙。是什麼樣的紅瑪瑙?
它甜蜜得有如蜜糖。
魯達基是波斯頌詩和四行詩的創始人。他著名的《酒頌》是頌詩的代表作,長達190行,僅用一個韻腳,但又不顯斧鑿之痕。這首詩歌「筆調優雅,頌古贊今,比喻雖多而不覺勉強,辭藻華麗而不顯累贅,可稱為一首伊朗的最古老最完美的頌讚詩」。在頌歌《詠暮年》中,詩人開章便出語不凡:「我的牙全脫落了,我才頭一次知道/我從前有過一排閃耀的明燈。」詩人追憶青春風韻,滿懷暮年的悲憤與沉鬱,感情深沉動人。魯達基的四行詩韻律嚴謹,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的進取精神,他絢麗迷人的波斯詩情,在下面這首詠美女的四行詩中表現得比較突出:
她一揭開遮掩她那兩朵鬱金香的面紗,
太陽與月亮就含羞地把披紗垂在自己的臉上。
我要把她那柔如綾羅的下巴比作蘋果,
可是吐著沁人麝香的蘋果哪個國家都沒見過。
除了韻味十足的抒情詩、頌詩、四行詩外,魯達基還擅長以短小精悍的兩行詩表達睿智的思辯和哲理的體味,如「情人的親吻,如同鹽水-/喝得越瘋狂,渴得也就越強烈」、「賢者傾向於善良與和平/愚者傾向於糾紛與戰爭」,等等。魯達基是位樂觀主義者和自由思想家,他認為完美之人應當具有「健康、理智、溫和的性情和良好的聲譽」。
大起大落的一生,使詩人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博學的才識和對人生的深刻體味,他的詩歌囊括了熱情與哲理、歡娛與哀傷、信任和懷疑、現實與理想等各個方面。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崇尚「科學、知識和理智」,敢於仗義執言,斥強惜弱,作品中時有思想深刻之句,如他痛斥昏庸的執政者「總是聳耳諦聽甜蜜的歌聲」,無視「被壓迫者的呻吟」,揭露富人「桌上擺滿了餚肉和精製的杏仁糕」,而窮人「卻飢腸轆轆,連大麥餅也難弄到」。
結語
魯達基是波斯文學史上霍拉桑詩風的代表,自然協暢,敘事簡明,不重鋪排,少以阿拉伯詞彙入詩是其特點。在波斯詩歌發展史上,他貢獻卓著,在思想內容、詩體題材和語言風格諸方面,他都有篳路藍縷的開拓之功。波斯文學史把他尊為「詩人之王」並非過譽,他的影響綿延賡續,滋潤了後世一代又一代的作家。魯達基是波斯文苑報春的布穀,他喚來了中古波斯繁花似錦、爭妍鬥豔的「文藝復興」一公元10至15世紀詩歌的黃金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