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馮遠征 60 歲了。他原計劃退休,只接想拍的戲、無拘無束出去旅行,臨時受命成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人藝」)院長完全是意料外的事。
馮遠征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暴烈的安嘉和,是《天下無賊》里翹著蘭花指打劫的「藍貓」搶匪,或者《非誠勿擾》里那個妖嬈的「艾茉莉」。馮遠征總在演繹一個異端、邊緣人,是製造混亂的存在,而這個維度在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又經常被忽視。
「他是一個有很開闊世界觀的人。」許知遠說,馮遠征以戲劇演員入行,乘電視媒體時代之風進入名利場,現在,他是「人藝」首個演員出身的院長——需要讓演員人格中那個感性的自己變得理性一些。
馮遠征也這樣調侃自己,「我的人生,在混亂中有序進行。」
放棄高考學跳傘,他因為太瘦被踢出隊伍;報考北京電影學院,他又被告知「形象一般」,不予錄取;本想一走了之在國外成就一番事業,又遭遇德國震盪,兩年後中止學業回國。
如同著名的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所揭示的那樣,人生在不斷地等待中、無限循環中度過。每一個「美夢落空」的背後,是另一個選擇莫名其妙出現。馮遠征被無數個意料之外的選擇塑造,「從各種牆中穿過去」。
本期《十三邀》,許知遠同馮遠征一起,又一次走進戲劇的台前幕後。
點擊觀看本期視頻
戲劇工具箱
從古希臘的露天劇場到中國古代的勾欄瓦舍,戲劇永遠是充滿酒神精神的全民節日慶典。它比古登堡悠久,是「機械複製時代藝術」的反面,從古至今需要身體在場的活人與舞台上的表演者充分碰撞。現代人放下手機、進入劇院,仍可迅速穿越回古代廣場,收穫絕佳的群體狂歡體驗。
㊟ 古羅馬環形劇院
「幕」
根據一齣戲劇的不同情節安排,演員、舞台布景會重新調整,這個過程以「拉大幕」的方式,讓調整過程儘可能不暴露在觀眾的視野範圍內,保證戲劇的沉浸式、陌生感。而掌握一定節奏、配合需要拉幕,是完整的戲劇演出的一部分,有時候甚至能製造神來一筆。
戲劇表演的三大基礎流派
# 斯塔尼斯拉夫斯基體系
主旨在「解放天性」,演員不是在舞台上演戲而是在過生活,也因此,這種表演流派也被稱為「體驗派」,表演者不是去模仿人物,而是去感受人物繼而成為人物。
# 布萊希特體系
提倡「距離感」和「陌生化」,主張表演者高於角色並駕馭角色,表演劇中的人物而不是去融入到角色中去,隨時進入,隨時跳出,與角色、觀眾都保持一定距離。
# 梅蘭芳體系
程式化的表現手法,重點是突破時空限制,營造一個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但又很富有意境的舞台世界,使得戲劇的形式感、觀賞性最大化。
格洛托夫斯基
格洛托夫斯基脫胎於三大主流派系,但與之最大的區別是,他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好演員,人身體的潛能是無窮的。這一戲劇觀的核心在於延續「質樸戲劇」理念,擯棄一切高屋建瓴的表演技巧追求,重視演員的肢體和聲音表達,因此非常注重演員的熱身訓練,期望演員在舞台上不斷超越極限,爆發出無窮的能量。
人藝小史
1952 年 6 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成,首任院長為劇作家曹禺。
1953 年 4 月 1 日 —— 4 月 26 日,首部話劇《春華秋實》在人藝上演,活躍於人藝舞台幾十年的童弟,在其中扮演「黃慶元」一角。
㊟ 《春華秋實》劇照
1953 年 11 月 13 日 —— 11 月 29 日,《龍鬚溝》上演,講述臭水溝旁小雜院四戶人家在巨大社會變革中的人生起伏,于是之扮演「程瘋子」一角後大紅大紫。這是人藝探索現實主義創作道路的開端。
㊟ 《龍鬚溝》劇照
85 級的吳剛、馮遠征、丁志誠、王剛、高冬平被稱為「人藝五虎」:馮遠征剛離開跳傘隊伍,吳剛在西城區的一個派出所工作,王剛來自北京市公安局,高冬平在彩畫廠工作,丁志誠則是地質研究院博物館的管理員。兩年的學員生涯到了尾聲,畢業在即,馮遠征進入話劇《北京人》劇組,飾演曾文清一角。
1992 年,老一輩的演員陸續離退,隨後新演員逐漸成長起來,包括馮遠征在內,濮存昕、宋丹丹、徐帆、陳小藝、楊立新、何冰等人開始接棒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