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遊戲中的每一道檻、每一個坑,都可能讓人摔得頭破血流,但創業者那種不懼挑戰、向死而生的勇氣,也正是這場遊戲的迷人之處。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昨日立春,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它們將迎來全面放開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春天。
各地政府最近也在忙著開動員會,旨在提振民營企業信心,全力拚經濟。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潛在創業者的心思也變得活躍起來:經濟開始復甦,我要不要創業?
不妨先來做一道選擇題。
假設在你面前有兩個選項:選項一,你有100%的機會得到100萬元;選項二,你有10%的機會贏得500萬元,有89%的機會贏得100萬元,但還1%的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
你會怎樣選擇?
實際上,這是法國經濟學家莫里斯·阿萊在1952年所做的一個實驗。
根據經濟學中的期望效用理論,如果一個人是理性的,他應該會選擇第二個選項,因為選項二的預期收益要比第一個選項高39%。而實驗結果是,大多數人選擇了選項一,即獲得確定的100萬元。
這個實驗表明,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更偏好那些確定的、能穩賺不賠的東西,而對不確定性懷有恐懼。
但眾所周知,創業是件艱難的事,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商業世界中,最不缺的就是風險與不確定性。阿萊的這個實驗,看上去很粗暴直接,卻是對一個人風險偏好的最簡單測試。
在阿萊的實驗中,如果你下意識的選擇是A,那麼創業對你來說或許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因為對創業者來說,最基本的素質之一,就是敢於在不確定性中進行挑戰和冒險。
而如果你說,我堅定地選擇B——我有為更高回報而去冒險的膽量,我也真的已經摩拳擦掌,想在商業戰場中試試身手,那麼記住一句話,「商業就本質而言,是一場關於倖存者的遊戲」。
遊戲中的每一道檻、每一個坑,都可能讓人摔得頭破血流,但創業者那種不懼挑戰、向死而生的勇氣,也正是這場遊戲的迷人之處。
在你做好準備,踏上這段註定荊棘遍布的旅途之前,不妨先聽幾個小故事,它們都與創業或經營中的困境或突圍有關,希望它們能成為小錦囊,在創業旅途中助你一臂之力。
第一個故事和「鞋」有關。
你可能記得幾年前有部電影叫《親愛的》,講的是一個母親,她的孩子被人販拐走,於是她發瘋似的在全國各地到處尋找她的孩子。
當時有一個福建的鞋企老闆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看得眼淚汪汪。回到辦公室後,他找到市場部和研發部的主管,對他們說,「現在你們買票去看這部電影,回來後告訴我,這部電影和鞋有什麼關係。」
電影和鞋能有什麼關係?
兩個主管冥思苦想很久,想出來了——可以在童鞋裡裝一塊晶片,孩子穿上鞋後,就和父母手機上的App綁定,可以通過手機進行定位,孩子一旦離開父母超過一定距離,手機就會發出警報。
後續的劇情是,這個鞋企真的研發出了全球第一款兒童智能防丟鞋,投入市場後激起了不小的浪花,但幾年後,產品似乎沒能成功鋪展開來。不過,隨著定位技術等相關技術的發展,最近又有新的企業在這條賽道上進行著嘗試。
我們姑且不論一個新點子在技術上和實際操作中會遇到怎樣的難題,也不論其是否有投入市場的可行性,這個鞋企老闆的想法本身已讓人直呼「腦洞大開」。它的背後實際反映了一種能力,就是發現需求的洞見能力。
看一部電影,別人看到的是劇情如何感人,結局是否美滿,而這個鞋企老闆思考的是,它和我生產的鞋有沒有關係,我能不能從中發現需求。
只有在發現需求的基礎上,創業者才可能進行嘗試和試錯,即便失敗了,也可能離成功更進一步,或者啟發前仆後繼的後來者。
對於創業者而言,鍛鍊自己這種洞察需求的能力,就如同在紛繁複雜的商業世界中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第二個故事是吳老師在《每天聽見吳曉波》中講到的一段經歷。
在錄製綜藝節目《國貨潮起來》的過程中,節目組挑選了一些國貨男裝讓吳老師試穿。其中有一家寧波的男裝品牌,風格合適,面料也好,於是在錄製過程中,吳老師穿了很多套這個品牌的衣服。錄製結束後,這個男裝品牌的創始人拉住吳老師,提了一個問題。
「吳老師,你看你這麼喜歡我們的衣服,穿上也很有型,但我這個品牌做了快10年了,銷售額一直上不去,怎麼也打不開市場,為什麼?」
吳老師反問到,「如果有人問你,你是幹什麼的,你怎麼回答?」
創始人答,「我是做服裝的。」
問:「那你做的是哪類服裝?」
答:「我做男裝。」
又問:「那你做哪類男裝?」
答:「我什麼都做。」
這位創始人大概對吳老師的連番提問感到疑惑,但你仔細想,這個品牌的衣服品質不錯,卻始終打不開市場,始終無法讓消費者記住,為什麼?
原因在於,今天中國所有的市場都非常碎片化,你不能只告訴消費者「我是做服裝的」,而要告訴他們,「我在服裝市場中做哪個細分品類,我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選擇我而不是別人」。
自我認知清晰,殺入市場的醒目程度就會很高。在明確自我認知的同時,其實創業者也在劃定一個圈層,就是我擅長做什麼,我的產品為哪一群人服務。
創業者應該記住一點,就是只做符合和滿足自己圈層需要的產品,至於圈層之外的人喜不喜歡,與我無關。
第三個故事。
吳老師曾在2021年遇到一位80後創業者,這位創業者說,在過去兩年中,他在全國開了7000多家艾灸店。
這個數據讓人吃驚,難道在疫情反覆的兩年中,他能培養出上萬個艾灸師?
結果這位創業者說,他的艾灸師不是人,而是一把椅子。
原來,他與大學科研機構合作,研發出了一種艾灸椅。人坐在椅子上,只要把手放在特定位置,就能夠進行艾灸。這個艾灸椅可以動態監測人體的各種數據、控制艾草的用量和溫度,還能被遠程控制。幾萬個艾灸椅分布在全國的7000多家加盟店中,每家加盟店都使用由這位創業者提供的艾條。
中國最好的艾草,出產於湖北蘄春縣。因為每天的用艾量很大,這位創業者就在蘄春縣承包了幾千畝艾草種植基地,為加盟店供應艾條,由此完成了產業鏈的閉環。
這位創業者告訴吳老師,現在全國每天有上百萬人在使用他的艾灸椅。
這個創業故事反映了一個現狀,就是產業智能化正滲透到各行各業,包括艾灸這種有著上千年傳統的中醫藥產業。
今天,中國的創業環境已經進化到了一個「硬核時代」,產業智能化、機器人等領域的技術突破,讓創業者可以通過提供新工具和新服務,來對傳統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進行再造。
所以即便創業者從事的是傳統行業,也不要認為自己就與前沿技術無關。正如吳老師在年終秀上所說,「越是傳統的行業,越是競爭激烈的行業,越要進行工具疊代。」
看完上面三個國內創業者的故事,我們來換個口味,說說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一個故事。
據說有一次,一位和松下幸之助合作了幾十年的代理商向松下訴苦,說近期的銷售業績很不理想,一直虧損,希望松下幫忙想想辦法。松下問了這個代理商一個聽起來很唐突的問題,「你有過小便發紅的經歷嗎?」 這個代理商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還是如實回答,「沒有。」
松下接著解釋說,經商是一件很艱難、很殘酷的事,就像真刀真槍決鬥一樣。一旦碰上大問題,為了想辦法解決,可能一連幾晚都睡不著覺。擔心、焦慮、絞盡腦汁——這樣就容易導致出現尿血的症狀。但也只有操勞到這種程度,才有可能在頻繁出現的困局中想出解決辦法。松下認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經營者,至少要有兩三次小便發紅的經歷。
以這樣的標準來要求每一個創業者或許未免誇張,但這個故事反映出松下的一個觀念,就是在求助他人之前,自己要先努力到無能為力。
四個故事講完了,它們分別對應著四種能力:發現需求的洞察能力、認知自我的圈層能力、硬核技術的產品能力、吃苦耐勞的不懈毅力。
每一個創業者都應該持續修煉這四種能力,它們或許能幫助你避免或擺脫創業過程中一些深深淺淺的大坑。
創業註定艱難,但或許並不複雜。
創業者要做的,就是發現一個有市場,同時又是你擅長做的事,把它呈現為產品。一年、五年或者十年,專注於此,讓市場來證明其正確或缺陷。在不斷的試錯與調整中,走向盈利,獲得成長。在激情中保持節制,在商業的爛泥地里修煉更敞亮的人心。
今天這篇文章改編自《每天聽見吳曉波》【點擊此處,立即收聽】
作為產業經濟的觀察者和研究者,吳曉波老師常常會去到產業和工廠的一線,與創業者和企業家們面對面交流,見證他們的困境、奮鬥與突圍。在《每天聽見吳曉波》這檔由吳老師主講的音頻節目中,你可以聽到很多吳老師從創業者和經營者那裡帶回的經驗與故事……點擊下列音頻,聽聽吳老師對於創業都有哪些見解吧。
【創業環境進化到了硬核時代】
【創業者要避免諸葛亮犯的這個錯誤】
【我問茶企創始人今年砍了多少門店,他說多了1200家】
【為什麼創業者很少自殺?】
【為什麼97%的創業公司都撐不過18個月?】
【你的創業想法,跟馬雲、丁磊有差嗎?】
加入《每天聽見吳曉波》
跟上吳曉波的商業視角
點擊按鈕立即訂閱
音頻策劃 | 畢冉
音頻運營|常秀娟 | 主編 | 何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