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記 | 《天根》:一部大寫的生態小說

2023-08-31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札記 | 《天根》:一部大寫的生態小說

札記 | 《天根》:一部大寫的生態小說

經典再讀

在作家眼中,當仍然在摧毀身邊最美麗、最高貴的生命體現的時候,人無法奢談進步。

原文 :《天根》:一部大寫的生態小說

作者 | 蘇州大學 劉娟

圖片 |網絡

法國19世紀著名小說家埃德蒙·德·龔古爾(1822—1896)為紀念同為小說家的弟弟茹爾·德·龔古爾,在1874年立下遺囑,決定用遺產作為基金成立龔古爾學院,即龔古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1902年龔古爾學院成立,次年即1903年正式設立龔古爾文學獎。作為法國久負盛名的文學獎項,龔古爾文學獎每年頒發一次,面向當年在法國出版的法語小說,迄今已有118部小說獲此殊榮。2022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龔古爾文學獎創始人誕辰200周年,龔古爾學院和《費加羅報》決定從全部獲獎小說中遴選出40部「龔古爾最佳作品」,榜單由龔古爾文學獎評委經過反覆討論、全面考量後確定,其中包括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的《暗店街》、塑造革命中國形象的馬爾羅的《人的境遇》等。法國當代著名小說家羅曼·加里的小說《天根》位列「龔古爾最佳作品」榜首,並於2022年3月10日作為首部作品正式推出。 

「第一部生態小說」

《天根》出版於1956年,並於同年以絕對優勢獲得龔古爾文學獎,出版後即被法國評論界譽為「第一部生態小說」「為拯救被威脅的生物圈而發出的第一聲吶喊」。

小說講述了上世紀50年代發生在法屬赤道非洲的獵象與反獵象故事。當時,作為大象主要棲居地之一的法屬赤道非洲每年有數萬頭大象被無情殺戮,在很多地區幾近絕跡。小說主人公莫雷爾對獵殺大象的現象,以及獵象者的暴力與貪婪深惡痛絕,他決心盡全力阻止這種罪行繼續下去。莫雷爾在戰後隻身去到廣闊的非洲大地,在那裡發起一場保護大象的運動。莫雷爾不僅帶著要求廢除任何形式的獵象活動、保護大自然的請願書和宣言到處徵集簽名,還義無反顧地走進熱帶叢林、拿起武器嚴懲獵象者。他和同伴們一起保護大象,保護一切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維護它們的生存空間,以此捍衛非洲的靈魂、完整性和未來。

在小說中,加里還通過他獨特的視角和文筆細緻描繪了在稀樹草原遊蕩的象群、一望無垠的天空、荒無人煙的河岸與沙丘等雄渾壯麗的極具非洲特色的景象,多維度展現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表達他對自然所懷有的深厚情感及其廣泛、普世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責任。在作家看來,大象或獸群不僅受到獵人的威脅,還受到電氣化、道路和城市建設等所謂進步的威脅。他在作品中指出,保護大自然絕不是非洲特有的問題,「非洲大陸確實廣闊,但終有邊界」,生態是一件關乎我們所有人的事,是一項前所未有的緊迫和艱巨的任務,而且這項任務不存在延續或終結的時間。在這個意義上,《天根》是一部大寫的生態小說。  

愛與希望

加里在《天根》中明確指出,認為大象美、高貴,這是「吃飽的歐洲人」的念頭,是「酒足飯飽的資產者」的念頭。對非洲人來說,象群踐踏田地、毀壞收成和農作物,威脅他們的生存;同時,他們吃不飽,需要肉食,大象是他們「站立的肉」,甚至是他們蛋白質的唯一來源。基於此,加里借莫雷爾之口宣稱,要做的最緊迫的事情,是提高非洲民眾的生活水平,這是他的戰鬥,他為保護大象、保護自然所進行的鬥爭的一部分,是任何嚴肅的保護大自然運動的先決條件。從更大的視域上說,關注非洲人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生存,這是必須且頭等要做的事情。

《天根》中所描繪的上世紀中葉的非洲,社會動盪,糧食匱乏,疾病流行。非洲的各種問題不是獨立的,而是與歐洲或世界範圍內的矛盾、危機遙相呼應,民眾處在消極頹廢的狀態。加里則通過作品發出生命之愛即為人類處境的呼籲,倡導用生活的欣喜和渴望、用「下一次」對抗迷茫和悲觀,對抗各種危機。作家認為,「有些東西是根本殺不死且始終是完好無損的,人類不會輕易被打敗」。而希望是莫雷爾和他的同伴們共同的精神狀態,他們滿懷信心地在荊棘叢林深處,與群山和星辰為伴,捍衛受到威脅的大自然、保護「天根」、保護生命之樹,進行真正的榮譽之戰。  

除了對非洲人生存和境遇的關注外,小說還深情謳歌了莫雷爾與他身邊的支持者之間的互助和友愛。小說再現了建構在互相理解和信任基礎之上的人際關係,並強調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

現實意義

法國文學評論家柳鳴九先生認為加里「經常處理一些重大的世界性的題材與人類狀況的主題」,《天根》就是這樣一部以主題和思想性見長的小說作品。

《天根》標誌著加里進入全新的自然小說創作階段。作家通過文學創作表現他對自然、對自然界生物的無限同情。在作家眼中,當仍然在摧毀身邊最美麗、最高貴的生命體現的時候,人無法奢談進步。應該說,加里具有超越同時代大多數人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責任,對他而言,「人作為這個星球上最有智慧、最有力量、受益最大、權力最大同時破壞性也最大的物種,必須對所有生物的生存和整個地球的存在」負起責任。對加里而言,生態首先是拯救世界之美的戰鬥,而生態意識的覺醒是最具根本性的。

時至今日,儘管跟《天根》出版的1956年相比,人們的生態意識已然覺醒,但氣候變暖、冰川融化、生物滅絕等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仍需人們更深刻地審視、反思現代文明與進步,以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更深入和本質地意識到人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意識到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生命共同體,保護生態就是保護人類。

更為重要的是,加里還通過《天根》關注人的境遇和生存,呼籲「人、星球、每粒灰塵、每個孤立的生命原子都能夠以應有之禮受到對待」,呼喚人須以其行動賦予自己的存在以意義。在加里看來,沒有希望的世界令人窒息。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人類的美好未來都建構在愛與希望之上。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加里於1975年以化名埃米爾·阿雅爾發表小說《來日方長》,再度獲得龔古爾獎,成為法國文學史上唯一兩度獲此殊榮的作家。加里經由文學創作將一種神話般的力量引入時代的觀念之中。而他的《天根》,這部發表於半個多世紀之前的龔古爾獎作品仍繼續激發人們的深刻思考,仍保持著不褪色的價值和意義,值得一讀再讀。(江蘇哲社項目2018SJA1321)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6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拓展閱讀

札記 | 安妮·埃爾諾:歷史、記憶與現實主義

札記 | 《吉檀迦利》:因為民族性,才更有世界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63ca9296eadc0239fbde33d3854a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