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梁啟超的自我更新
——《梁啟超:亡命(1898—1903)》新書沙龍 寧波場
這一卷從 1898 年秋至 1903 年夏,是梁啟超流亡歲月的第一階段。他帶著倖存者的內疚抵達東京,六君子血灑菜市口,光緒被囚瀛台,一眾同志四處逃散。他要消化這創痛,也要警惕這創痛。流亡是前所未有的經驗,熟悉的世界陡然消失,最尋常的語言與食物也變成挑戰。驚恐與威脅也從未消退,對他頭顱的懸賞遍布中國沿海城市,延伸至海外。流亡也是契機,它助你拋棄習慣的窠臼,擁抱新思想與新感受,塑造一個新自我。
——《梁啟超:亡命(1898—1903)》
1898 年,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東渡日本,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流亡生涯。流亡讓他開始了自我重塑之旅:重新認識中國和自己,擺脫了習慣的束縛,擁抱新思想與新感受,塑造出一個嶄新的自我。他將走向世界,接受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從而有機會以不同視角來觀察中國,反思變法失敗的緣由,思考中國改良之道路。
「在巨大的名聲之下,
這位流亡政治家平淡得多」
文 / 許知遠
節選自《梁啟超:亡命(1898—1903)》
接下來三個月,梁啟超穿梭於夏威夷諸島,它們比他想像的遙遠,「布列於太平洋中,欲往小埠,必乘輪船,航海而往, 非一月不能畢事」。5 月 23 日,《太平洋商報》刊登了他在考愛島上的新聞,三周後又報道了他即將抵達茂宜島,一場大型集會在等待他的到來。終於,梁啟超見到孫眉,發現後者的牧場大得驚人,需要騎馬一天才游畢,「人稱君為茂宜王,今乃知為名不虛傳」。這也是一切開始的地方,牧場資金支持了孫文的最初行動,孫的介紹信又將梁帶到此地。孫眉定也被這位年輕人征服,或許會覺得,比起弟弟過分的反叛,他的救國理論更可行。面對孫眉,梁啟超或許也不無愧疚。一個多月前,他還去信孫文,談到大阿哥事件帶來的新契機, 「全國人心悚動奮發,熱力驟增數倍」,說服孫也加入勤王行列。他承認反滿、興民權是公義,但勤王最符合此刻的時勢, 「真乃事半功倍」。舉事成功後可以推選光緒為首任總統,「兩者兼全,成事正易,豈不甚善」。他知道這主張必激怒孫文, 信中再度重申「必當合而不當分」,期待「握手共入中原」, 並給了一個確切時間——半年後。他努力在康有為與孫文間找到一中間道路,「名為保皇,實則革命」。
梁啟超的魅力征服了聽眾。「他對北京的腐敗和政治陰謀內幕的揭露,他對可憐的光緒皇帝被囚禁在紫禁城內中南海中的一個小亭里的描述,以及他要使中國變為一個現代國家的改革方案......都使我們熱情鼎沸,激動不已」,一位當地華人回憶說。對於這些店主、勞工來說,支持一個被廢除的明君比推翻整個滿人統治更有說服力。他們紛紛慷慨解囊,會費每人二元,若另有捐贈,大會發給憑票,著明姓名、捐款數目。這也是一種投資,皇帝成功復位後即可憑票換取公債。
《太平洋商報》的記者發現,在巨大的名聲之下,這位流亡政治家平淡得多,原以為他該「陰沉、皺紋深深」,結果看到一張光滑、孩子氣的面孔,「大大的棕色眼睛,同時在笑與思考,最重要的特徵,大,牙齒尖利,潔白卻不規整」。他會講少許英語,卻不足以解釋自己的想法,也像很多中國人一樣,不喜歡直接回答問題,但他頭腦開闊、富有魅力, 甚至可以打動聽不懂中文的聽眾。
#來現場吧
9 月 26 日(周二)19:00—20:30,《梁啟超:亡命(1898—1903)》作者許知遠和寧波台《第 1 訪談》欄目主持人張馨予將來到寧波 V-Land 甬江天地,分享梁啟超的生活、思想與流亡經歷,聊聊他如何走向世界,他的「反脆弱」體質以及如何啟發當代年輕人。
反脆弱:梁啟超的自我更新
《梁啟超:亡命(1898—1903)》新書沙龍寧波場
嘉賓
許知遠
主持
張馨予
時間
2023 年 9 月 26 日(周二)
19:00 — 20:30
地點
V-Land 甬江天地
(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北二路 V-Land 甬江天地濱岸超集生活館)
主辦方
單讀、單向空間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V-Land 甬江天地
掃碼報名
嘉賓介紹
許知遠
作家,單向空間創始人,談話節目《十三邀》主創。
著作包括《祖國的陌生人》《一個遊蕩者的世界》《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等,他正在撰寫五卷本梁啟超傳記,其中兩卷《梁啟超:青年變革者 1873—1898》,《梁啟超:亡命(1898—1903)》現已出版。
張馨予
寧波台《第 1 訪談》欄目主持人。
相關圖書
許知遠「梁啟超五卷本」第二卷,講述走向世界的梁啟超。1898 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被迫流亡日本,卻意外踏上全球化的時代浪潮,在廣闊的世界舞台上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這一時期的梁啟超以日本橫濱為基地,先後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雜誌,促發了中文世界新知識與新思想的生產與傳播,影響巨大且深遠;同時他遊歷夏威夷、澳大利亞、北美等地,呼應海外華人廣泛覺醒的政治意識,建立保皇會(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的全球網絡。
本書以大量細節還原歷史場景,塑造了一個有著豐富情感維度的政治亡命者形象;並以梁啟超為中心,牽引出嚴復等維新同仁,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以及李鴻章、大隈重信、西奧多·羅斯福等政治人物,更有溫哥華的葉恩、新加坡的邱菽園、雪梨的梅光達等散落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他們的熱情與掙扎,演出一部 19、20 世紀之交的全球風雲畫卷。
三十而立的梁啟超,以世界經驗反觀中國困境。他逐漸脫離康有為,獲得智識上的獨立,也走到了思想成熟的關鍵時刻。從「維新」到「新民」,梁啟超再一次推動了「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