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救市新片,開闢超英電影另一種可能

2022-03-21     24樓影院

原標題:三月救市新片,開闢超英電影另一種可能

經歷了2021全年沒有在電影院看到超級英雄的我們,終於在這個月等來了DC世界裡的扛把子——蝙蝠俠。

不得不說,每個年代的蝙蝠俠都給那個年代留下了屬於它的烙印。

90 年代,蒂姆伯頓為我們帶來了陰暗潮濕,哥特風格濃郁的《蝙蝠俠》;00 年代,諾蘭為我們帶來了幾乎無懈可擊,現實主義的《黑暗騎士》;10 年代,扎克施耐德的《蝙蝠俠大戰超人》,讓我們看到了DC 在拓展宇宙里的力不從心。

幾乎每一版的蝙蝠俠,都會讓觀眾不由得思考:哥譚要是沒有蝙蝠俠究竟會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在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中逐漸放大,甚至變成了一個社會議題。

而這,也讓《黑暗騎士》走向了超英電影的神壇。

《黑暗騎士》三部曲在諾蘭的手下確實大放異彩:在他之前,沒人能想到超英電影居然可以這麼拍。在他之後,諸多超英電影也效仿這一做法,但往往很難讓人滿意。

所以,當《蝙蝠俠》系列重啟的消息出現後,人們也不免心生疑問:靠著寫實風格拍出兩部《猩球崛起》的馬特·里夫斯與愛演「怪咖」出眾的羅伯特·帕丁森,到底能不能再創神跡呢?

《新蝙蝠俠》

答案是,不能。

但是,《新蝙蝠俠》似乎又開闢了超英電影的另一種可能:一種更加回歸漫畫與角色本身的可能。

在這種可能下,我們會對每一個角色有更加深刻的影像記憶。它不同於《黑暗騎士》對於社會現實問題的討論,也不同於對肉體凡胎的超級英雄的真實呈現。

它讓你覺得,你就是這個世界的旁觀者,你正和蝙蝠俠一起逐步深入,甚至幫助蝙蝠俠進行身份認同:

哥譚到底需要什麼?一個滿腔怒火的復仇者?還是,一個城市的光明引導者?

01 黑暗

哥譚市,長久以來就是黑暗、混亂、骯髒、恐怖的代名詞。

而在《新蝙蝠俠》中,哥譚市的天空就沒有出現過一絲陽光,全片幾乎都是在午夜與雨夜中進行。你不禁會懷疑:這個城市,到底有沒有出現在陽光之下。

這也為《新蝙蝠俠》奠定了基調。不同與蒂姆伯頓的哥特陰暗風,《新蝙蝠俠》所呈現出來的哥譚雖然黑暗,但卻更加的真實。它會讓你覺得,一個混亂、無可救藥的城市本該如此。

在這個黑暗的背景下,蝙蝠俠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所以,在《新蝙蝠俠》中的故事設定是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第二年。

布魯斯·韋恩也很迷茫,對於這個黑暗的城市而言,他到底該如何拯救。

他披上與黑夜一樣的外衣,也僅僅是為了遮擋內心的不知所措;他行走在哥譚的黑暗之中,也僅僅是為了完成他內心的自我救贖;他將自己藏匿於陰暗的韋恩莊園之中,也僅僅是為了更好的思考,如何才能徹底幫助這個城市。

基於此,《新蝙蝠俠》與以往的超英電影不同,它將蝙蝠俠化作了偵探,一步步去解答謎語人給哥譚留下的謎團;一步步去解開籠罩在哥譚下的重重黑霧;一步步去找到哥譚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在《新蝙蝠俠》中,布魯斯·韋恩,把自己關在暗無天日的韋恩莊園裡一遍又一遍地分析案件,一次又一次地回看各種資料視頻。他甚至會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每天在哥譚的遭遇。

這,也正是《偵探漫畫》中蝙蝠俠的最初設定。所以,《新蝙蝠俠》更加貼近漫畫本身:

一位化身於黑暗之中的義警,將逐步成為哥譚所需要的光明騎士。

02 復仇

復仇,是《新蝙蝠俠》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當蝙蝠俠一登場時,他稱呼自己為復仇者,他沒有讓任何人稱其為蝙蝠俠。因為他心裡清楚,他是為了報父母的仇才披上這身外衣。而這麼做是否正確,他無從而知。

所以,這也是這版蝙蝠俠有意思的地方——蝙蝠俠對於自己的認同是模糊的。

他只知道,他要為父母復仇,他要為哥譚的光明復仇,他要為哥譚迷失了的正義復仇。

因此,這版蝙蝠俠比之前任意一版都狂躁,都冷血,都暴力。

他把復仇都化為了怒火,尤其是在最後一幕市政大廳的群戲,在他幾乎要把謎語人的追隨者打死時,戈登及時拉住了他。而蝙蝠俠的眼神中卻透露出了復仇之後的恐懼。

是的,他也害怕。他不怕死,但他害怕失去阿福,他害怕心中的正義倒塌,他害怕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

反觀本片的反派謎語人,也是如此。

因為托馬斯·韋恩的死亡,重振哥譚計劃成為了泡影。在哥譚有權有勢的人們,沒人在意曾經夸下的海口。身為孤兒的他們,逐漸成為了社會的底層。他也開始思考,既然哥譚已經一團糟了,那為什麼不能把這些害蟲剔除了呢?

於是,他開始了復仇。他處理了掉一個又一個的說謊者,而且對下一任市長候選人也不信任。復仇的怒火,逐漸將他吞噬。他只有一個想法:重建哥譚,重建秩序。

《新蝙蝠俠》最後水淹哥譚的戲,一定會讓人聯想到《黑暗騎士》里的「輪船選擇」。他們都在討論:在社會層面上,是否要相信每個人的選擇。但是,不論從內容呈現還是話題引導上,《黑暗騎士》確實更勝一籌。《新蝙蝠俠》在這裡,也僅僅是展開了這個觀點,並沒有給出讓人信服的答案。

其實,《新蝙蝠俠》中的謎語人一直以為蝙蝠俠和他是一類人,但他錯了。

雖然蝙蝠俠滿腔怒火,但他卻是一粒微光,是改變哥譚的殘存希望,就像電影的最後,哥譚不再下雨,天空中的雲層逐漸透下縷縷陽光。

03答案

在《新蝙蝠俠》中蝙蝠俠所面對的情況,是和以往完全不同的。隨著謎團的深入,他逐漸意識到哥譚好像確實沒救了。

人們眼中的社會高層,全員惡人;而在社會的底層,幾乎都被黑暗所吞噬。所以,蝙蝠俠在片中不斷地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是的,他沒有答案。

我們只能看到他滿滿一後背的傷,他陰鬱和疲憊的眼神似乎一直在告訴我們:我還在尋找答案。在《新蝙蝠俠》中,蝙蝠俠的裝備應該是十幾年來最普通的。所以,他的每一次打鬥幾乎都是痛苦的,撕喊、嚎叫充斥著每一個角落。而在那個普通的皮套下面,確是一個肉體凡胎。

可是,哪怕如此賣命。當貓女問他,為什麼不和她一起離開哥譚時。

他依然沒有答案。

他只知道,只要哥譚的蝙蝠燈亮起,這個城市他就必須守護到底。

或許,在最後眼看水淹哥譚時,他找到了答案。

他縱身跳入深水之中,拉起了黑暗之中唯一的火光。這一刻,他仿佛普羅米修斯。他推開障礙物,救起每一個被困在海水裡的人們。

他的手裡高舉著紅光,而身後,正是他所保護著的哥譚民眾。這一幕,似乎正在訴說著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成為這個城市的光明騎士。

縱觀整部《新蝙蝠俠》,它沒有爆米花電影的那種衝勁,也沒有值得推敲的線索細節。對於一個三個小時體量的電影來說,會顯得有些冗長。全片的高潮幾乎發生在追車戲之前,之後的人性討論,犯罪的初衷以及社會選擇上也僅僅做到了點到為止,不夠深入。

但是,相較於其他版本的蝙蝠俠電影來說,《新蝙蝠俠》確實開闢了新的講述方式:以貼近漫畫原著本身,結合寫實風格來呈現出一個讓人感到真實的超英世界。

在市政廳的最後一場戲中,蝙蝠俠把一位受傷的女子抱上擔架時,她突然伸手抓著蝙蝠俠的胳膊。他知道,他們需要他。就像新市長最後的一番演講:「我們要重建,不僅僅是重建我們的城市,還要重建人們的信仰,重建彼此每個人的信仰,我們將一起,恢復哥譚市的信仰。」

那一刻,蝙蝠俠也明白,復仇並不能解決問題,他需要轉變。他也意識到了,傷疤不僅可以改變我們,還可以給我們力量,給我們提供去戰鬥的動力。

也是那一刻,我們感受到了蝙蝠俠在自我成長,自我轉變。

或許下一次見面,他將不再暴力,不再孤寂,不再自我迷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43601dc2c27602597d1be1616c0a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