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杜蘇芮」為啥有名有姓?

2023-07-27     壹讀

原標題:颱風「杜蘇芮」為啥有名有姓?

被「杜蘇芮」拽住後腿的壹讀君|彤 雲

超強颱風「杜蘇芮」要登陸了!

中央氣象台7月27日繼續發布颱風紅色預警:

預計,今年第5號颱風「杜蘇芮」(編號:2305 號),將於28日早晨到上午在福建沿海登陸,屆時預計為強颱風級或超強颱風級,風速48-55米/秒,風力14-16級。

颱風「杜蘇芮」線路軌跡丨圖源:中國氣象台官網

全國人民在關注此次超強颱風的同時,也關心這場颱風的名字,因為「杜蘇芮」不僅像人名,還和偶像的名字意外相似。

有網友表示:颱風可能會唱歌,它的偶像是蘇芮和杜德偉;更多網友好奇,為啥別的颱風叫「珍珠」「榴槤」「山竹」,這次颱風叫「杜蘇芮」?

颱風名的論「序」排名

颱風的命名是按順序排的。

為了加強國際合作,應對自然災害,世界氣象組織(WMO)颱風委員會在1997年的第30次年度會議上,決定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颱風名稱,由受此地區颱風侵擾的14個國家和地區共同提供。

這14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寮國、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共同組成颱風起名「成員」。

每個「成員」提供10個颱風名稱,經颱風委員會審核、認定後使用,組成一個共140個名稱的表格,從2000年開始使用這些名稱。

為啥專門給颱風搞個名稱表?

因為海洋是颱風高產戶,能在同一時間「孕育」好幾場颱風,再加上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颱風的定義、分類、位置測定等標準不同,非常容易造成混亂。

早年間各國家和地區對颱風的定義、分類差異大賞

這種混亂「大」可影響不同國家、地區間的溝通,「小」能擾亂相同國家的不同氣象台交流,增加溝通成本,引發各種誤會。颱風名稱表就這樣應運而生,避免大家分不清颱風的「場次」。

根據2022年最新修訂的《熱帶氣旋命名表》,今年第5號颱風輪到了「杜蘇芮」,是韓國提供的名字。而7月18日登陸廣西的第4號颱風「泰利」(強熱帶風暴),則是菲律賓供名。

颱風名稱為啥叫《熱帶氣旋命名表》?

國際上把西北太平洋上發生的強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Typhoon);把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上發生的強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Hurricane);把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發生的強的熱帶氣旋稱為「旋風」或「氣旋性風暴」(Cyclone或Cyclone Storm)。

我國「颱風」特指較強的「熱帶氣旋」,但為了配合國際標準,將強、中、弱「熱帶氣旋」統稱為「颱風」。

颱風委員會規定每個亞太地區成員,可根據自己的「語言模式」提供颱風名稱,以體現亞太地區特色。例如中國提供的颱風名稱「英文」都是漢語拼音,而非英文直譯單詞,其他國家或地區也是如此。

這種「拼音模式」的颱風名稱雖然新穎,但會出現一些小問題。

颱風杜蘇芮的「重名」

不同國家的拼音轉化為英文後,看似大相逕庭,但意譯時則可能出現「重名」。

就像正在肆虐的「杜蘇芮」,韓語為「독수리」,本是「鷹」的意思,和飛燕、浣熊、鲶魚都屬於動物類,但杜蘇芮首次登場時間是2012年,與同年被除名的日本颱風名「天鷹」(Washi意為:天鷹座)太相似,為避免混淆,採用了音譯。

杜蘇芮的誕生是為了替代韓國被除名的颱風名「彩蝶」(Nabi)。「彩蝶」的韓語為「나비」,本是「蝴蝶」的意思,與2000 年中國澳門提交的「蝴蝶」 (Wutip)一模一樣,因此改成了「彩蝶」。

不過「彩蝶」命短,因為有人提出韓語中颱風名「彩蝶」的發音不妥,與阿拉伯語中「先知」( الأنبياء )的發音近似,被颱風委員會於2006年撤銷。

除了「蝴蝶」,玫瑰也是「重名大戶」。

韓國的「薔薇」(Jangmi)장미本意是玫瑰(也有薔薇)的意思,和泰國的 「玫瑰」(Kularb)重名,好在「薔薇」與玫瑰發音相差較遠,且在中國不是一個品種。另外,馬來西亞現在使用的颱風名稱「瑪娃」(Mawar),也是玫瑰的意思,因此被音譯。

即使名稱不完全一樣,也容易造成混淆:

柬埔寨提供的颱風名稱「達維」(Damrey)本意是大象,但和寮國提供的名稱「象神」(Xangsane) 非常近似(屬於象神「降級版」),需要音譯;

美國的「艾濤」(Etau)本是風暴雲的意思,但中國香港的「彩雲」(Choi-wan)也是雲,所以美國的雲需要音譯;

最熱鬧的是「燕之家族」,韓國的「飛燕」(Jebi)제비本來是燕子的意思,和我國的 「海燕」(Haiyan)已經很相似了,還有菲律賓的褐雨燕(Hagibis)來湊熱鬧,只好將其音譯為「海貝思」,避免更嚴重的混淆。

同色方框為重名或「非典型性重名」

如此看來,翻譯「亞太地區特色」的英文颱風名,還是很費腦筋的。但負責命名的人或許更頭大。

知易行難的台風命名之路

颱風命名可不是隨隨便便,而是有很多規矩。

首先是「英文不能超過9個字母」,這點在前面新舊兩版颱風名稱表里都有體現。

其次要求該名稱「容易發音」,但落到現實中,還是會出現不少問題。比如韓國人不能發出咬唇音[f]的發音,而2000年的颱風名稱中有不少含有[f]的詞:

「風神」(Fengshen) ——中國

「范斯高」(Francisco) ——美國

「法茜」(Faxai) ——寮國

但韓國人不會提出異議,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不會發[f]的音,只會默默以[b]代替……

最後還要小心該詞彙在各成員的認知中,是否有不良寓意。

何為不良寓意?

朝鮮曾提供的颱風名「青松」(Sonamu意為:松樹)소나무,發音類似「松哪[na]木」,但颱風委員會覺得其發音與英文中的Tsunami(海嘯)接近,認為會造成沿海民眾的恐慌,於是在2014年以「雲雀」(Jongdari)替代。

另外,非成員的國家也會來對颱風名稱提出異議。

泰國提供的颱風名「翰文」(Hanuman),意為「有趣的猴子」,該名字遭到了敬仰猴神的印度人的投訴,而被撤換為「莫拉克」(Morakot意為:綠寶石)。

而「莫拉克」因是2009年造成中國台灣「八八水災」的罪魁禍首,也慘遭撤名,被替補名「艾莎尼」(Atsani意為:閃電)替代。

「莫拉克」的除名正是犯了颱風委員會的「忌諱」。颱風委員會規定,要將造成過重大災害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颱風名,踢出「颱風命名庫」。

據韓國媒體報道,颱風「鲶魚」(MEGI)메기、「奧鹿」(NORU意為:獐子)노루2022年登陸菲律賓後,造成數百人傷亡,已被正式除名。目前韓國政府正在向民眾徵集新颱風名稱。入選名稱將經明年舉辦的第56屆颱風委員會審核、確定,並於2024年開始使用。

所以,可以這麼理解,「杜蘇芮」名字的由來,既集結了韓國民眾的智慧(腦洞),又有中國專門翻譯颱風名稱工作人員的巧思。人類對它取名費盡了心思,希望它對人類造成的損害能少一點,再少一點。

參考資料:

[1]謝清華,王伯民.熱帶氣旋的分類和編號命名[J].海洋科技資料, 1980(05):20-25.DOI:CNKI:SUN:HUTB.0.1980-05-002.

[2]黃小忠,孫炳海,李偉健,等."桑美"颱風下受創學生的特質應對方式對自殺態度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 2009, 17(3):537-541.DOI:CNKI:SUN:XLXD.0.2009-03-015.

[3]박선민.태풍 힌남노·메기·노루 사라진다… 대체 이름 공모하는 기상청, 왜?입력.朝鮮日報2023.07.07.

星標一下,我們永不走散~

點擊圖片閱讀 | 魏大勛到底是憑什麼「艷壓」楊洋的?

點擊圖片閱讀 | 11人遇難,珍珠岩是怎麼壓塌學校體育館的?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4236841da5a9460b9b6b95ed4e512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