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兩人捐獻遺體,14年後特殊「重逢」,兩架白骨並排「站立」

2023-01-10     羲和奇談

原標題:夫妻兩人捐獻遺體,14年後特殊「重逢」,兩架白骨並排「站立」

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總會不斷湧現出感動世人的事跡,這些事跡或驚天動地,或細雨無聲,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事跡支撐起了民族的復興,推動了國家的發展。

上個世紀50年代,是中國一窮二白、剛剛起步的年代,那時的物質條件不比現在,各行各業卻出現了大量擁有堅定意志的共和國建設者,他們不辭辛勞,為中國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地基。

他們為後人留下的遺產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其中,在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的入口處,兩架白骨並排「站立」在玻璃罩後。

這是屬於一對革命伉儷的遺骨,一些人會對這樣的設置感到奇怪,但了解過這對遺骨的主人是誰、他們又做了哪些事情,無人不會被他們的故事所感動。

理想中的愛情

這對白骨的主人是新中國著名醫學家李秉權和她的妻子胡素秋,這對夫妻為新中國的醫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結為夫妻之前,他們卻有著天差地別的人生。

胡素秋和李秉權出生於上世紀20年代,兩人同為雲南人,胡素秋生於一個軍人之家。

她的父親胡瑛是民國時期雲南赫赫有名的軍官,還曾擔任過雲南省政府主席,可以說胡素秋是含著金湯匙出生。

雖然生活在這樣錦衣玉食的名門之家,但胡素秋從小的言行舉止絲毫沒有古代大小姐的做派,反而與現代人相仿,這得益於父母在她小時候就將她送向了西式學堂學習。

胡素秋對西方的先進思想與知識吸收得很快,加之父母對她的耳濡目染,這使她逐漸成長為了一個具有超出時人思想的愛國熱血青年。

成年後,胡素秋到了適婚的年齡,父母為她介紹了許多青年才俊,這些年輕人均來自高官或巨商家庭,在父母看來都是門當戶對的適婚對象。

但胡素秋十分抗拒父母的各種相親安排,在她看來,自己的婚姻應該由自己決定,只有自己與對方相互看入眼才行,父母拗不過她,只能尊重她的看法。

親身經歷過許多革命事件與戰爭,是胡素秋這代年輕人共同的特徵,胡素秋深刻地意識到自己作為新一代的青年,需要擔負起擊退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重任。

由於父親工作的緣故,胡素秋比其他人更多地見識到了戰爭的恐怖,她親眼看到了許多在戰場上殺敵的同胞們身負重傷,卻由於醫療資源的缺乏,最終沒有得到及時的救助而只能等待死亡。

而她身為愛國女青年,立志要成為一位救死扶傷的醫生,這也是在幫助國家度過難關。

於是在高中畢業後,胡素秋如願進入了昆明醫科大學,在這裡,她不僅可以學習專業知識,還認識了許多與她志同道合的老師和同學。

每天可以和與自己有共同語言的人互相傾訴,接受新的思想,這對胡素秋來說是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這使她十分高興自己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在這座大學裡,胡素秋不僅學到了許多先進的醫學知識,還邂逅了自己終生的伴侶,這個人正是李秉權。

與出生於豪門貴府的胡素秋不同,李秉權出生於赤貧之家,是寒門學子,他與胡素秋同歲,在大學裡大她一屆,成長曆程卻經歷了無數苦難。

在李秉權幼年時期,他的父親就因病去世,母親也在不久後積勞成疾而死,年齡尚小的李秉權差點因為父母早亡而成為孤魂野鬼。

好在李秉權還有一位兄長,哥哥一家以買布為生,同樣過著十分貧困的生活,但他們對李秉權視若己出,供養他接受了教育。

與胡素秋一樣,李秉權親眼目睹了自己的親人與這個國家所遭受的深重苦難,雖然他出生寒微,卻也有一腔愛國熱血,他從小就立志長大後要成為一名醫生,救治戰場的傷員和勞苦大眾。

李秉權學習十分刻苦,高中畢業後,他也與胡素秋一樣考入了昆明醫科大學。

在這裡,李秉權不僅要努力地學習,還要靠打工維持生活,因此他的大學生活是忙碌的,圖書館裡總能見到他的身影。

數個月後,胡素秋很快就察覺到了刻苦程度遠超其他學生的李秉權,每當她進入圖書館時,都能發現熟悉的身影在默默學習。

胡素秋對這位學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她主動和李秉權攀談起來,在交流中,胡素秋驚喜地發現眼前的這位年輕人雖衣著樸素,卻有著與她一樣的理想。

在她看來,物質並不能成為兩人心意相通的阻礙,而當兩人的精神在同一高度時,世上便再沒有一個人可以入得了她的眼睛。

此後,隨著兩人的交往愈發密切,李秉權也發現眼前的這個女生不同一般,她的心中承載著懸壺濟世的崇高理想,這是在大部分學生中少有的

因為共同的目標,兩個年輕人之間的心越貼越近,他們在大學期間一起刻苦學習,畢業後,胡素秋向父母表達了自己非李秉權不嫁的強烈願望。

她稱,眼看新中國就要成立,到時候社會必然是人人平等,不存在三六九等,自己與李秉權結為夫妻,是追求自由與幸福的表現。

父母見李秉權只是寒門子弟,心中自然感到十分排斥,但看到女兒的態度如此堅定,他們只好答應了女兒的請求,就這樣,李秉權與胡素秋如願地走到了一起。

生在小家顧大家

1949年,這對新人借著新中國成立的喜氣正式成為夫妻,昆明解放後,兩人便趕忙回到家鄉,前往雲南大學附屬醫院工作。

此時新中國的所有領域都是百廢待興,夫妻二人作為醫療領域的先鋒隊,不僅承擔著醫生的職責,還要擔任其他醫生的指導教師。

因此兩人常常工作到深夜,這對人的身心都是極大的考驗,但對他們來說,讓國家的醫學體系快速建成、迅速為國家培養一批醫生,比什麼都重要。

李秉權在大學裡刻苦的鑽研使他成為了醫院裡資歷與經驗最豐富的醫生,他是雲南省第一個腦神經門診的主任,更是雲南省神經外科學的奠基者和創始人。

在李秉權接下來行醫的幾十年里,他的獲得的成就多且斐然,他是第一個在國內完成雙頭畸形手術的外科醫生。

這一手術對醫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熟練度要求十分高,李秉權卻能在醫療匱乏、醫療設備落後的情況下精準地切除患者的寄生性小頭。

與始終活躍在手術台的丈夫不同,胡素秋則為當時的廣大女性造福良多,她是雲南省著名的婦產醫生,在他手中生下來的嬰兒數不勝數。

與此同時,她還參與了《婦女更年期衛生》的編寫,為當時個人衛生不被得到重視,尤其是極易被感染的女性提供了個人防護的方法。

雖然夫妻二人在醫學界都有不同凡響的成就,但在整日忙碌之餘,他們已經沒有多餘的個人時間,更不用說有獨屬於兩個人的二人世界。

夫妻二人在同一所醫院工作,卻在不同的科室,兩人之間僅有很短的距離,他們卻因整日忙得不可開交而不能見到一面,夫妻二人唯一見面的機會只有上班前和下班後的幾個小時。

大多數人覺得在醫院裡經常忙碌的醫生一定有很高的薪資,他們的生活應當是富足愜意的,但李秉權夫妻一家的生活卻不是這樣。

他們二人都沒有向醫院和政府索要過福利,一直在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做出貢獻,始終拿著最基礎的工資。

當有領導要給他們獎金或是福利時,夫妻二人總是推辭,他們稱應該把福利留給更需要的同志,他們一家偏安一隅足矣。

夫妻二人的安貧樂道使他們一家的生活十分拮据,胡素秋先後為李秉權生下了三個孩子,一家五口卻一直擠在一戶狹小的房子裡。

由於天生體質較弱,加之不間斷的勞碌,胡素秋曾多次倒在工作崗位上,還有三次嚴重到不得不躺在手術台上。

而作為她的丈夫,李秉權沒有一次陪伴著在她的身邊,而是在其他的手術台上救治病人。

對於丈夫這樣的這做法,胡素秋沒有產生過一句怨言,她認為自己的病在得到治療的同時,丈夫也在治癒其他人,這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浪漫。

在家時,夫妻二人已經累得說不出話,沒有過多的言語,他們為數不多交流的時候,都在討論在醫院的見聞以及對病人如何治療的方案。

夫妻二人也沒有過多的娛樂,他們唯一的休閒方式是爬山,自從參加工作後,他們到達最遠的地方就是城市周邊的公園。

為國為民奮鬥終生

夫妻二人的生活就這樣持續了50餘年,即使他們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但他們還是放心不下病人,仍活躍在醫療的第一線。

最終,日復一日的工作使胡素秋過度勞累,有一次,她在醫院回家的路上不慎摔倒,患上了腦血栓,急需手術的治療,李秉權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最終會有一天主刀自己的妻子

兩人新婚伊始,李秉權曾對妻子承諾要守護她一輩子,此後的日常生活中也沒有說過什麼甜言蜜語,李秉權這次成功將妻子拉回了死亡的邊緣,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諾言。

雖然過度的工作已經讓夫妻二人有了生命危險,但他們仍不肯放棄自己的事業。

年邁的夫妻二人已經不能做主治醫師,他們便轉而教導醫院新來的醫生,並和他們一起做研究,討論醫治病人的方案。

就是這樣兢兢業業的夫妻二人,他們為共和國工作了50餘年,直到2005年,李秉權首先倒下了。

他因為常年工作廢寢忘食而瘦骨嶙峋,加之傷病的折磨,他很快就倒在了病床上,只能靠輸氧存活。

一時間,許多曾經因為李秉權活下來的病人聽到消息前來看望他,在病床上,身體瘦削的李秉權卻沒有表現出萎靡。

他說話時氣息微弱,卻用堅定的聲音囑咐親人,稱去世後要把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學界以供研究。

李秉權是雲南第一位提出要捐獻遺體的醫學教授,他的孩子們都對老人的要求十分不解,在人們的傳統觀念看來,人去世是要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

而遺體要被做研究,就代表父親去世後都得不到全屍,因此他們強烈反對了父親的遺願。

但李秉權始終堅持自己的決定,他認為,共和國在遺體上的研究是不夠的,正是因為社會上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傳統觀念,醫學研究者往往沒有足夠的標本進行研究,國家在一些病理上的認知也會一直遲滯不前。

最後,一家人都沒有說服李秉權,胡素秋卻第一個站出來同意丈夫的請求,並且她還要求死後也要捐出自己的遺體,在李秉權彌留之際,夫妻二人共同簽下了遺體捐贈同意書。

丈夫去世後,胡素秋沒有選擇跟隨孩子們生活,而是一人獨居在丈夫生前與她一同生活的房子裡。

房子裡各個房間的格局都沒有改變,仍舊保留著丈夫生前的模樣,在胡素秋看來,這是她唯一能感受到丈夫存在的痕跡了。

10年後,胡素秋懷著對丈夫的思念和對國家醫學發展的期望去世了,人們遵從了老人家的遺囑,將她與李秉權的遺體放在同一個科室進行研究。

2019年,夫妻二人的骨架一同出現在了他們的母校,兩人並排站在一起。

了解過他們的故事,學生們便不再對眼前的白骨感到害怕,他們會發現這對白骨好像在對他們叮囑,要為國家的醫學發展矢志不渝地學習。

李秉權與胡素秋是一對深情厚誼的夫妻,他們在工作上更是一對親密無間的戰友,從上世紀流傳下來的革命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發揚,他們留下的文獻與研究成果將為廣大的學者獲得啟發。

當他們去世後,他們又用醫學家最浪漫的方式永遠守護在彼此身旁,這樣的精神遺產,更值得廣大奮鬥在一線的共和國建設者們用一生的時間踐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3fe21159973202e67ac7954175f80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