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蘭縣最新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2019-08-17     隴先生

皋 蘭 縣

皋蘭縣隸屬於甘肅省會蘭州市,地處甘肅中部,位於黃河上游,東鄰白銀市白銀區和蘭州市榆中縣,南接蘭州市城關區和安寧區,西連永登縣和西固區,北與白銀市景泰縣接壤。 皋蘭是太平鼓的故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縣」。2014年,皋蘭縣的什川鎮獲「世界第一古梨園」和「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旅遊名鎮」稱號。



皋蘭縣轄4個鎮、3個鄉,有71個行政村和3個社區。總面積2476平方公里 ,總人口18.084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0081萬人(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皋蘭縣有冬果梨、軟兒梨、白蘭瓜、紅砂洋芋、黑瓜籽等特產。 旅遊景點有什川鎮古梨園、石洞寺、靈峰寺等。

文 化 事 業

2017年,皋蘭縣完成《皋蘭新聞》等各類節目227期,采寫新聞稿件1148篇,製作專題片6部,送中央、省、市台播出稿件63篇。差轉台無線轉播中央新聞綜合頻道節目、中央七套節目、中央一套電視節目等;轉播蘭州廣電總台3套廣播節目;轉播甘肅廣電總台4套廣播節目。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率達100%。

文 化 歷 史

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太平鼓、蘭州鼓子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歌、鐵芯子、天把式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太平鼓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地傑人靈,孕育了一代書傑魏振皆、明御史鄒應龍、象棋大師彭述聖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

太平鼓、蘭州鼓子和魏振皆書法已成為縣域文化三張名片。旅遊資源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13.52%,境內國家4A級旅遊景區——什川古梨園擁有百年以上古梨樹近萬株,被吉尼斯認證為「世界第一古梨園」,被列為國家「首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同時,還擁有「天斧沙宮」丹霞自然景觀。


民 俗 風 情

秦 腔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淒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角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

皋 蘭 太 平 鼓

皋蘭太平鼓已有600餘年的歷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太平鼓是城鄉人民喜愛的民間表演形式之一,含有慶賀新年太平之意。每逢重大的慶典活動,太平鼓表演都是整個活動的高潮部分,那鏗鏘有力的鼓點,顯示了黃河之濱人民的英雄氣魄,其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西北特色和藝術魄力。



蘭 州 鼓 子

蘭州鼓子是流行在蘭州地區的一種民間曲藝,原名叫「鼓子詞」,簡稱「鼓子」。它產生於清代,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由北京八角鼓為主,陝西眉戶,南北曲調為輔,與蘭州地方曲調相結合,形成的具有蘭州地方特色的新曲種。



蘭州鼓子的文學曲本講究平仄韻轍,分為文曲(即柔口唱法)和武曲(即剛口唱法)兩大類。傳統的蘭州鼓子演唱形式普遍採用坐唱形式,一人演唱、眾人幫腔。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揚琴、板胡、二胡、古箏、琵琶、簫、笛、梆子、八角鼓、瓷碟子等為輔。它的曲調優美動聽、樸實流暢,雅麗歡快。


旅遊景點

什 川 景 區

什川歷史悠久,鍾靈毓秀,地靈人傑,是黃河文化孕育的傑作。數千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時蒙恬「西北斥匈奴」,闢為古戰場;漢將霍去病「鏖戰皋蘭」,建築長城烽燧;宋代建城堡一座,屯兵駐守,故稱什字川堡,後易名什川,沿用至今;明弘治八年重修城堡。清《皋蘭縣誌》將什川「梨苑華光」列為金城十景之一。清代知縣曾讚譽什川道:「一席地兮一帶川,樹木花光四季妍。桃杏雨,楊柳煙;朝暮人爭峽口船。駝石古,水車圓;石門曉月幾千年。樓台真如畫,魁閣聳山巔;景中景,天外天;誰言此地無神仙?桃源猶不遠,仿佛在眼前。」



石 洞 寺

在皋蘭縣石洞鎮魏家莊村陽坡社,距縣城約2公里的東山之麓,有一佛教寺廟,因依山腰間一天然石洞建寺而於世聞名,故稱之為石洞寺。古往今來,凡親臨石洞寺的遊人及慕名前來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無不為這洞中的佛教奇觀嘆為觀止。



石洞寺景區主要包括一個主體和四大功能園區。一個主體即石洞寺,四大功能園主要包括休閒度假園區、民俗文化園區、商住園區、東山綠化園區。石洞寺位於皋蘭縣城東南部約一公里處,蘭白高速公路縣城連接道口處,東倚群山,西臨溪水,北連縣城,南接白蘭高速公路,距蘭州市不足40公里。

靈 峰 寺

靈峰寺位於皋蘭縣水阜鄉水阜村西側如鳳山頂,東距定火城(俗稱舊城子)約500米,南臨砂溝,西為水阜後砂溝,北距保定堡(俗稱堡子)約800米。靈峰寺因建在如鳳山頂,民間傳說其神求之靈驗而得名。



1978年以後,隨著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經當地信教人士的多方奔走和有關人士的慷慨解囊,在原址上新建了靈峰寺一部分建築物,其建築風格與繪畫雕刻藝術都超過了原有的風貌。每逢初一、十五,本村和鄰近的善男信女都到靈峰寺燒香拜佛,祈求平安。靈峰寺又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景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2n_RW4BMH2_cNUgSP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