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能成為唐朝的開國皇帝,其實多少有些意外。晉陽起兵過程之中,他扮演的一直是個被動等待的角色,真正的主謀卻是李世民。
史載,起兵前為堅定李淵的決心,李世民甚至想出把晉陽宮的宮女送給李淵、趁李淵喝醉酒後為他侍寢的招數,因為這是死罪,等於斷了李淵安心當個隋朝大將軍的後路。
之後,先是李淵的屬下劉武周兵變,隋煬帝要治罪李淵,後來在準備起事的時候又被人察覺,準備密謀把李淵父子一網打盡。在這種情況下,李淵才最終下定決心,拉上李世民、李建成起兵反隋。
對於大唐的建立,李世民是首功,尤其是虎牢關之戰中,親率主力殲滅河南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兩大割據勢力,這為唐朝政權站穩腳跟起到最關鍵的作用。此役之後,李淵為了安撫李世民,封他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位列三公之上,同時還被特許開府自封官屬……
沒有李世民,就不可能有晉陽起兵,也不可能有大唐。對此,李淵是心知肚明,因此才如此封賞李世民。但是,對於李世民來說並不滿足,因為晉陽起兵前,李淵曾經許諾李世民:事成後立他為太子,也就是說要讓李世民接自己的班。
但是大唐開國後,李淵馬上確定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早在允許李世民開府置官前,李建成就已經開府自置僚屬了……對於李淵來說,這樣做的原因只有一個:李建成是嫡長子,自古以來都是「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作為次子的李世民,不可能越過李建成接班。
一方是被皇家所尊崇的「立長不立幼」的傳統,另一方是為大唐建立擁有首功,還曾被自己親口許諾要封為太子的人……兩相應該如何取捨,李淵陷入優柔寡斷的漩渦中。只能眼睜睜看著李世民的秦府慢慢做大,府里謀士如雲,戰將如林,儼然另一個朝廷;也只好眼睜睜看著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與秦王李世民相互猜忌和傾軋,最終導致了玄武門之變。
李淵作為大唐的開國皇帝,輕易許諾次子李世民可以接自己的班,又在立國後不敢也不能打破「立長不立幼」的傳統。可以想像,他面對李世民時,內心是糾結的,應該也是煎熬和矛盾的。
從法理和傳統出發,必須給李建成相應的地位。但是從謀略、戰功和威信、勢力上來說,又不能不給李世民一個說法。顯然只是讓李世民位列三公之上、特許開府自封官屬。李淵明白,這遠不能滿足李世民,同時也不能說服自己。正因為如此,就給人留下了一個印象——他對李世民比較畏懼。
也正是如此,李建成、李元吉等人被斬殺後,李淵只好把皇位禪位給李世民,自封太上皇……此後,歷史就屬於李世民和他的貞觀之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