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尼采
在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說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生活在這樣一個世俗社會裡,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表面的判斷就來對某個人、某件事下定義。要知道,人的眼睛可是十分具有欺騙性的,如果一味相信目之所見,很可能會令我們自己陷入錯誤的泥沼里。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主人公呢,單從外表上來看,你或許會以為他是不是一個鍋爐工之類的,因為他不修邊幅,外表看來甚至有些邋遢。無論如何,你幾乎想不到他竟是一個那麼厲害的人物。他就是來自北大的「掃地僧」王曉琮。
和許多進入北大學習的優秀的學子們一樣,自少年時代開始,王曉琮便顯露出了他的聰慧,尤其是在數學這一學科上,簡直是神童一般的存在。對於很多同齡人來說讓人十分頭疼的數學,到了他那兒卻是十分簡單的東西,並且算數學的時候,能夠看出來,王曉琮是很享受這個過程的。
於是,天資聰穎的王曉琮在14歲的時候就憑藉著優異的成績成功的考入了北京大學的少年班,4年後,王曉琮18歲,他的同齡人此時還才剛剛踏入大學校園之門,而他這一年已經從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畢業後,王曉琮覺得本科學習到的知識並沒有讓他得到滿足,於是他又準備讀研究生,後來,他成為了浙江大學研究生里的一員。
只是,王曉琮從浙江大學研究生畢業以後,走上的路似乎讓身邊的人和曾經的老師、同學們有些不解。
按王曉琮的能力和學歷來談,他原本可以有更高的發展空間,可是王曉琮卻像是聽不進去一般,毅然選擇了哈爾濱理工大學,在大學裡擔當講師,並且一干就是二十年。對他來說,教書育人就像是他的使命一樣,並且他很享受教書的這個過程。
2018年的時候,一位叫做拾遺的作者發表了一篇名為《吃飯舔盤子的「鍋爐工」,竟是14歲就考上北大的「掃地僧」》,雖然說這個標題我們現在看來其實有博人眼球的意味,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篇文章,王曉琮一下子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最有爭論的和最著名的一個場景便是王曉琮老師吃完飯後的場景。當時,王曉琮不知怎得,每每吃飯的時候基本上只吃素菜。並且,有學生髮現王曉琮吃完飯後竟然像還沒吃飽一般,拿著餐盤就往嘴裡送,竟然把沒吃完的飯菜一一舔乾淨。一開始,哈爾濱理工大學的學生們看到王曉琮這樣做還是會感覺有些尷尬,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日子久了,老師、學生還有食堂的工作人員們都慢慢熟悉了王曉琮的情況。
都說俠隱於世,那麼王曉琮一定是個隱於世的數學俠客。到了理工大學上課,人們才發現這個看似極其樸素,甚至可以說是平凡的老師的課堂卻是常常滿席,人們還要爭著上他的課。而且更讓人們想不到的是,他幾乎從不會帶著教材去上課,因為教材的內容他早就熟練於心,並且像那些高等數學、機率論等計算題王曉琮都能夠精確口算,更厲害的是,王曉琮指導的學生幾乎每次都能夠在國際上拿到一等獎,可見王曉琮的實力實在是毋庸置疑的。
認識王曉琮老師的人們,都覺得他的生活未免太過於樸素了,甚至可以說是清貧。每個季節的衣服他都只有那麼一兩套,而且每天吃的東西也很素,堂堂一個大學老師,實在沒理由把生活過成這樣。所以在很多人看來,王曉琮更加的癲狂了。
然而事實上王曉琮之所以在生活上如此節儉,原因在於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工資資助著幾個貧困生。他自己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他想讓更多人擁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並且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我們有太多種生活的可能,一千個人裡面就有一千種活法,我們沒必要按照什麼模板、套路來過完我們自己的一生。就像王曉琮一樣生活也很好,他讓我們看見,並不是每一個北大畢業生都是西裝革履的,也並不是每一個知識分子都自命清高,他們也會很親民,會放低自己的姿態,甚至像王曉琮一樣,低到塵埃。雖然天賦異稟,卻只做大隱於世的平凡掃地僧。
參考資料:《遼瀋晚報》《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