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國人的集體印象里,阿爾巴尼亞是一道永遠繞不開、也永遠無法抹去的灰色記憶,這個歐洲小國的貪婪與無恥以及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嘴臉,一度成為中國當濫好人的最深刻的慘痛教訓。
阿爾巴尼亞地處歐洲東南一隅,國土面積大約為2.8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區區200多萬,首都為地拉那,國土面積和經濟總量僅相當於我國如今的一個地級市。
作為山地國家,阿爾巴尼亞境內土地貧瘠,自然環境較為惡劣。
頻繁的乾旱不適應農作物生長,所以阿國的農業增長乏力,加上礦產資源稀少,旅遊景點也不多,除了一些畜牧業和手工業外,輕重工業的底子都非常薄弱,長期以來,種種因素制約了阿爾巴尼亞的發展,經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百姓生活艱難。
國力弱小的國家自然談不上國際影響力,再者阿爾巴尼亞與中國相隔遙遠,原本這個國家是很難與我們產生過多交集的,說起兩國的緣分,得益於中國當時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視以及外交政策的走向。
新中國建政後,從晚清政府閉關鎖國所產生的弊端里吸取了歷史教訓,為爭奪話語權,中國積極地拓展國際空間,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的相互交流和學習。
對於大多數願意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中國政府秉持不論國家大小、貧富強弱,都與其建立了大使級的外交關係,阿爾巴尼亞便是其中之一,只是當初和中國的關係並不是很親近。
二戰之後,迎來獨立的阿爾巴尼亞披上了社會主義的外衣,從意識形態領域來說,中阿兩國同屬一個陣營,這樣一來,雙方關係形成了進一步靠攏的天然條件。
中國同阿爾巴尼亞建立外交關係後,在長達24年的時間裡,陸陸續續給阿方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糧食物資、生產資料以及輕重工業方面的裝備設施,成為其最大的援助國。
相關資料顯示,在中國開啟的長期援助模式中,累計援助阿爾巴尼亞的現金以及摺合人民幣的物資總額超過一百億元,援助的清單里甚至包括了居民用電的電線桿。
在當時來說,我們國內一個工人的平均月工資才幾十塊錢,這100億人民幣如果用現在的購買力進行換算,絕對能夠達到千億級別。
那些年裡,除了直接的物資援助,在涵蓋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中國派遣了多個專家組和技術人員長期駐紮在阿國,助力於兄弟國家的經濟建設。
要知道,那個時期中國的國內經濟並不發達,甚至在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陷入嚴重饑荒的年代,中國仍然勒緊自己的褲腰帶,拿出寶貴的糧食無私地援助阿爾巴尼亞。
在兩國蜜月期,雙方的交流非常密切,阿爾巴尼亞曾經是我國在國際社會中最好的朋友之一,兩國高層互訪不斷,而且都是最高規格的禮遇接待。在國際事務中,兩國長期站在同一戰線,彼此維護,阿國一度被我們譽為歐洲的燈塔,堪比現在的南亞盟國巴基斯坦。
50年前的10月25日,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
第二十六屆聯大會議經過表決,中國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一天被載入史冊。
阿爾巴尼亞是聯合國2758號決議案的發起者之一,在這一點上,正是阿爾巴尼亞等一眾第三世界國家衝破了美國的重重阻撓,為中國重返聯合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密切合作之外,兩國文化領域的交流一個時期內也達到了鼎盛。阿爾巴尼亞向中國輸入了《山鷹之歌》、《地下游擊隊》、《海岸風雷》、《第八個是銅像》等系列電影,大都是二戰時抗擊德意法西斯入侵的內容,在我國城鄉大地上映之後曾風靡一時。
那個時期,在國內的大街小巷裡,宣傳中阿兩國人民永恆的、牢不可破的戰鬥友誼萬歲的書刊與畫冊,隨處可見,兩國的關係一時之間「嗨翻天」, 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地步。
阿爾巴尼亞最初的靠山是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 蘇聯也一直為阿爾巴尼亞充當著「冤大頭」。當時阿國勞動黨第一書記恩維爾•霍查將史達林的學說奉若神明,完全模仿和照搬了包括個人頂禮膜拜在內的蘇聯體制,因此深得史達林的歡心,經濟援助源源不斷。
霍查
只要對史達林的吹捧到位,老大哥高興之餘大筆一揮,阿爾巴尼亞就能夠長年累月地獲得蘇聯的援助。
史達林辭世後,赫魯雪夫當政並坐穩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位置,開始否定史達林制定的很多政策,在對其生前一系列的錯誤行徑進行批判揭發的同時,也減少了對外援助,這使得霍查大為不滿,牢騷滿腹,也為日後蘇阿的分道揚鑣埋下了伏筆。
與此同時,中蘇兩國也產生了意識形態領域的嚴重分歧,因看不慣中國的很多做法,赫魯雪夫帶頭在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中發動詰難,指責中共是教條主義、左傾冒險主義,揮起理論大棒試圖在地位上壓服中共。
帶頭大哥發出了號角,蘇聯的幾個東歐小弟迫於形勢也紛紛附聲,眾口一詞,指責和圍攻中國共產黨。
這個時候,早已與蘇共產生嫌隙阿爾巴尼亞站出來了。
阿堅定地選擇與中共站在一邊,力排眾議,公開表態支持中國,這使赫魯雪夫感到異常憤怒。
1961年12月,蘇阿正式斷交,兩國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對阿爾巴尼亞這一「反霸」行徑,中國極為讚賞,雖然與蘇聯沒有斷絕外交關係,但中蘇關係也降至了冰點,在蘇阿徹底決裂的同時,中阿關係則「火箭式」迅速上升。
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接替蘇聯,擔負起了對鐵桿兄弟的大幅度經濟援助。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慷慨大方,已經不叫援助,應該稱為供養了。
對於中國傾全國之力的無私奉獻,阿爾巴尼亞領導人只要智商在線,一定會在心存感激中,更加穩固兩國的友好關係才對,為什麼後來與中國產生齟齬?在我國停止大規模援助後,公開撕破臉皮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七十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二戰之後,全球的幾個主要大國都處於冷戰狀態,先是蘇美兩霸分庭抗禮,在軍備競賽中長期對峙,後來中蘇關係逐漸產生裂痕,直至破裂。
中國同時交惡蘇美兩大陣營,長期面臨著國際社會的孤立和封鎖,外部環境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也正是基於這種情況,才顯得對阿爾巴尼亞的格外重視。
七十年代初,為了遏制和抗衡蘇聯,美國向中國伸出橄欖枝,兩國開始了官方接觸,隨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華。
隨著中美關係的回暖,中阿兩國漸行漸遠,阿爾巴尼亞開始頻頻指責中國向帝國主義屈服,拋棄了反帝反修的路線。
阿爾巴尼亞的無端指責,使兩國關係開始降溫。
二是觸目驚心的浪費。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就不會被珍惜。
在中國捐助的大量機械設施中,有很多是中國自身還沒有普及使用時優先提供給「兄弟國家」的。但阿方隨意堆放在露天野地里,任其損毀,甚至很多設備還未安裝使用,就已經被損壞,經屢次提醒,阿方依然熟視無睹,這讓中國大使和技術專家感到十分心痛和氣憤。
更大更驚人的浪費,就是遍布於阿國內隨處可見的碉堡。
阿爾巴尼亞雖然是個毫不起眼的小國,但與周邊鄰國長期不睦,所以巴爾幹半島又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隨時可能被引爆。
失去了蘇聯庇護的阿爾巴尼亞,在面臨著國家隨時會被入侵的問題上,除了接收中國大量的槍枝彈藥、坦克裝甲、甚至飛機艦船等武器援助外,還修築了大量的碉堡和地堡,用來應對日後可能發生的戰爭。
另外,除了碉堡和地堡外,阿國土地上當時還聳立著大大小小無數紀念二戰的烈士紀念碑、領導人霍查的全身或半身塑像。
抗擊外來入侵的軍事設施,只有在戰爭發生時才能派上用途,平時當不得飯吃,實際上二戰結束後,阿國內再也沒有打響過戰爭。
鑄造這些遍布全國的碉堡和地堡,自然要耗費了大量的鋼筋水泥,而來源於中國援助的優質建材,就這樣被一窮二白的阿爾巴尼亞全部用在了這上面。
曾經耗費了巨額資金鑄造的碉堡,如今散落在阿爾巴尼亞境內各地,已經全部被廢棄,成為了阿國一道獨特景觀,不知道若干年後會不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三是對我國的援助滋生了寄生蟲一般的依賴。
與硬幣落地一樣,事情都有兩面性。
中國常年的有求必應,助長了阿爾巴尼亞的國民惰性,使阿國習慣了「蹉來之食」並把這一切看做是天經地義,養成了一副我窮我有理的無賴嘴臉,寄生蟲一般貪婪的從中國身上吸取營養,甚至當作外交籌碼施壓,不斷地獅子大張口向中國索取。
人的貪心往往就是從對方的容忍中慣出來的。
在阿方看來,我為了支持你中國,不惜得罪了蘇聯老大哥,援助被中斷,這個損失必須由你來當接盤俠,我需要什麼,你就必須給什麼。
這是一種「感恩遞減」的現象。
1978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將國內經濟建設放在首位,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
改革伊始,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中國決定大幅減少和停止對一些國家毫無意義的經濟援助,其中包括已經和中國產生裂痕的阿爾巴尼亞。
這下打碎了阿爾巴尼亞的玻璃心,他們已經習慣了中國的援助,如今中斷了自然很生氣,惱怒之下,阿爾巴尼亞開啟了對中國的怨恨模式。
與詆毀蘇聯一樣,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再次找到了往日情懷,擺上反修戰友的高高姿態,利用國際輿論對中國大肆的攻擊和謾罵。
事已至此,中阿的特殊關係完全終結,兩國情同手足的「友誼」徹底歇菜。
不得不說,在以怨報德上,阿爾巴尼亞確實是個很有個性也很無恥的小國。
中國是個大國,需要根據本國國情、依據國際國內的形勢調整內政外交政策。我們的國際交往,不是因為討好別人而存在的。
你一個受援助的彈丸小國,在大國博弈中毫無存在感,受人恩惠就應放低姿態,體諒對方的難處,憑什麼不自量力的對一個大國的內政外交政策指指點點呢?
有句話說得好: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
意思是對一個人的恩情,應該從淡到濃,如果從濃再到淡,人們就會忘記自己曾經受過的恩惠,甚至反咬對方一口。
這就是「大恩如大仇」的來源。
濫好人是一劑毒藥,不僅讓自己上癮,還會讓對方對你的索求不斷上癮,最後落得一地雞毛,雙方變成仇人。
那些年裡,中國不遺餘力的對外援助,有不少是打了水漂的,比如阿爾巴尼亞、越南這樣的國家,最終卻捐了個寂寞,與這些喂不熟的「白眼狼」反目成仇。
現實版的「農夫與蛇」,給一個時期當濫好人中國留下了慘痛的歷史教訓。
比起「擔米仇」,多施捨一些「斗米恩」才是最合適的做法。
忘恩負義者,早晚是孤家寡人。靠金錢維繫的朋友關係是畸形的,決然不會長久。
如今的阿爾巴尼亞,自執政的勞動黨下台後早已改換門庭,投入到西方陣營,但混得很不理想,還是以往貧窮落後的老樣子,已經淪落為歐洲最貧窮的國家。
阿爾巴尼亞的落後,與當年霍查40年的獨裁統治息息相關。
歐洲的大部分國家是以資本主義為主體的,不知道阿爾巴尼亞算不算嚴重拖了後腿。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