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過去的職業生涯里,經常會遇到這麼一個問題:
一個高績效的團隊,和一個低績效的團隊,他們會有哪些區別?
我要怎麼打造一個有戰鬥力的高績效隊伍?
這個答案或許跟KPI、OKR這些績效管理有關,或許跟公司戰略,發展方向有關。
但歸根結底,商業的一切都與人有關,戰略是統籌所有商業硬變量的保護傘,而文化管理所有的軟變量。
一家企業從創立開始,唯一始終存在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就是人。
我們常常習慣把一家公司的領導者稱為CEO,執行長,但他還應該具備另一個頭銜:首席情緒官。
02
為什麼要強調情緒?
著名的諮詢公司蓋洛普,曾經做過一項讓很多領導者驚訝的數據調查。
在大多數公司里,每天幾乎只有10%~20%的人在高度參與工作。
蓋洛普分析的原因中,有一條讓我記憶深刻。
很多公司每天的主要目的就是三件事:生產產品、降低成本、開拓市場。
所以,他們把產品、運營和生產過程高度標準化,工作任務制定的簡單,而且具有重複性,犯錯了就扣錢,不需要員工有什麼別的思想,只需要當好一個螺絲釘,照規矩辦事就行了。
但是,當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產品背後的服務和品牌理念,你給我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價值;當我們經歷過網際網路、短視頻直播、疫情乃至未來AI的洗禮。
我們會發現一個客觀的事實,今天很多企業不只是需要順從的員工去完成重複性的任務,而是需要聰明的服務、創造性的知識,需要能夠擁有自己思考,做出決策,利用專業能力與顧客進行互動的人才。
一個沒有思想,對工作充滿沮喪情緒,每天上班就像上墳的員工,是無法全身參與工作,創造價值的。
這就好比當我們失望的時候,這些消極情緒會影響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降低我們的邏輯思考能力,讓我們的反應變慢,熱情減退,視野變狹窄,無法去思考未來的前景。
但當我們感覺到快樂的時候,這些積極情緒會讓我們在高認知要求的工作上表現得更優秀,而且快樂和熱情是會傳導的,這就會讓我們更多地考慮集體,而不只是個人。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一個高績效的團隊,和一個低績效的團隊,他們會有哪些區別?
我更想用樸實的一句話來回答:能不能讓員工每天保持最佳的工作狀態和情緒,高度參與甚至享受工作的過程,期待自己創造的結果就是答案。
如果我們沒有充分利用員工的創造力,就等於我們只是單純為了滿足一個崗位的要求,找到一個人,把他擺在那裡去打螺絲釘,浪費他們的才華。
如果我們沒有調動員工的思想,企業也就無法得到他們的激情和認同感,這樣自然就會導致低參與度和低績效。
當然,我也聽過許多高管的抱怨:「不是我不會管,不會跟他們交流,只是因為我手下的人不聽話、不頂用。」
這也是很多中國式領導者的管理思維,
第一、他們不敢選擇那些優秀,充滿個性的人才,要麼因為不願意多花錢,要麼就是無法容忍,理解不了。
第二、如果把他們的管理思想用兩句話來描述,就是「好好乾,未來是屬於你們的」和「你不幹,多得是人來干。」
其實,作為領導者,任何事都取決於我們所選擇的人,因為我們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通過他人來實現的。
讓人才理解決策,甚至比擁有正確的戰略更加重要,正確的人能幫助我們定義正確的戰略,並且推動戰略執行,但反過來卻不行。
所以,領導者主要的角色之一,就是找到所有團隊成員的閃光之處,通過情緒上的管理,保持他們的高參與度,發掘他們內在的天賦和特質,激發他們最好的狀態。
03
那麼,如何去調動情緒?
在我創業和領導企業的生涯里,我認為一個人想要創造和灌輸的情緒主要包括這5種:
1、目標感;
2、歸屬感和感激;
3、忠誠和信任;
4、自尊;
5、自豪感和參與感。
我們可以把它歸結成為5個問題:
我們是如何賦予員工目標感的?是創造一個夢想,還是寫一個數字告訴他們,這是你要完成的目標?
我們需要在組織內部樹立一條明確的前進道路,並且,告訴他們,我們為什麼存在,為什麼被需要?
我們如何賦予員工歸屬感和感激的?是在牆壁上寫上一條條標語,還是創造一個具有身份認同和共同價值的社區,關心每一個人的生活?
我們如何獲得忠誠和信任?是拍拍肩膀,畫個大餅,還是學會傾聽員工的心聲,與團隊實現真正的溝通,以身作則,言出必行?
我們如何提高自尊?是用職業高低確定上下級關係,還是敢于于放權,建立過錯補償機制,對每一個員工做出的貢獻予以肯定。
我們如何培養自豪感和參與感?有沒有著清晰的價值觀,培養組織的獨特文化?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也應該是一位情緒大師,明白哪些意識可以成為團隊工作的起點,以及激發別人情緒的起點。
就像傳奇CEO傑克·韋爾奇說的:
「你必須知道,當你作為一個領導者的時候,你負責的不是關於你個人的,這是關於他們的,是關於你的下屬的。
你要一直關心他們如何發展,如何成長,如何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
你必須鼓勵創意的流動,讓你的團隊都尊崇以下的行事理念:
每天都會有更好的方法,我如何才能找到它?我們可以去外面看看,看看其他公司是怎麼做的,然後就用這種方法讓人們參與進來。
參與至關重要,讓他們能從你正在做什麼,你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對他們有什麼好處中獲得一種目標感。
他們能獲得就業保障嗎?還是晉升?還是個人成長?把這些通通告訴他們。」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