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對今天來說有什麼意義嗎?

2023-11-22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半部《論語》治天下」,對今天來說有什麼意義嗎?

「半部《論語》治天下」,對今天來說有什麼意義嗎?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對今天來說至少有三重意義:第一,不論是治國理政,還是經商治學,《論語》等儒家經典皆可供借鑑參考;第二,學習永遠不會無用,學習是增長才幹的不竭源泉;第三,理論只有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煥發出巨大的威力,脫離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提出了許多關於治國的主張。孔子的學生把他的言行整理記錄下來,成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人們稱之為《論語》,後世許多統治者把《論語》作為儒家治國的經典著作。其中,就有一則關於北宋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相傳宋代趙普任宰相時,有人說他只讀過《論語》一部書。宋太宗(趙光義)把這些話告訴了趙普,並問他是不是這樣?趙普一點也不隱諱,坦誠地回答道:「我平生所學,確實沒有超出《論語》。從前,我以半部《論語》輔佐宋太祖(趙匡胤)打下天下,今天,我要以另半部《論語》輔佐陛下建立太平盛世。」這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對今天來說至少有三重意義。

第一,不論是治國理政,還是經商治學,《論語》等儒家經典皆可供借鑑參考。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和奠基者,更是集大成者,孔子一生是個堅定的實踐主義者,把他自己的學說和理論生動運用於他的具體實踐中,並得到了絕佳驗證。他的那些經過實踐檢驗、驗證的理論被弟子記錄、整理,集結成書,就是《論語》。在《論語》中記載了許多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故事,孔子號稱弟子三千,其中出色的有七十二賢人,當中的精英數人更是出類拔萃,他們當中有孔子最器重和欣賞的顏回,是治學的傑出代表,是孔子最傑出的弟子,且品德極為高尚;有經商的傑出代表子貢,也有從政的傑出代表子路。可見《論語》等儒家經典在治國理政和經商治學方面都可以提供極有價值的借鑑和參考。

第二,學習永遠不會無用,學習是增長才幹的不竭源泉。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是永遠的真理,不論在什麼年代,知識永遠都能給人提供無窮無盡的力量。而知識就要靠人的自覺學習才能獲取,一個不善於學習的人,永遠不可能真正做成一件大事;一個善於學習的人,他的境界、眼界、能力永遠沒有上限。只要一個人始終堅持不懈學習,就永遠能夠獲得增長才幹的不竭源泉。曾經有段時期,社會上流行「知識無用」、「學習無用」,結果,這些信奉者一輩子大多過得碌碌庸庸,甚至連養活自己都成了問題;而那些始終信奉「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提升人生」的人,總是一個階段就有一個巨大進步和變化,人生之路越走越寬。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極其卑微貧寒,小時候連討生活都很艱難,後來成長為一代開國之君,很難相信,如果不是學習,他怎麼可能改變命運?

第三,理論只有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煥發出巨大的威力,脫離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

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只有二者的緊密結合,才能煥發巨大的威力。任何脫離理論指導的實踐,毫無疑問都是盲目的,失去方向的,難以成功的;同樣,任何脫離實踐的理論都是空洞的、虛無的,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比如所謂的「屠龍之技」指的就是脫離實踐的理論,這在現實中是毫無意義的。我們一方面要強調學習理論的重要性,任何時候都不要讓實踐脫離了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我們更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漢朝和明朝開國皇帝劉邦、朱元璋和他們的功臣,無不是在具體的戰爭中學習打仗,學習治國理政,理論的指導和具體的生動實踐,對於成功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離開任何一面,都可能導致嚴重失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00bcfdc05255f96e7d91907234cbf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