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中韓是搬不走的鄰居,然而在新老大上台以後,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恨不得立馬搬到太平洋西岸。
先是新冠簽證問題,韓國故意和中國作對,再有在日本問題上,基本完全倒向,像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問題,正常來講韓國極力反對,而且是自上而下,結果上面不作為,下面老百姓各種抗議沒用,甚至還要加深與日本的合作。
當然,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無論是誰,怎麼折騰那都得有本錢,韓國後來發現還得和中國搞好關係,於是對我們各種釋放善意。
舉個例子,最新數據10月份,韓國工廠活動連續第16個月收縮,主要原因是我們的需求疲軟,韓國商品賣不動。
這屬於市場需求,在韓國進口方面,與中國也密不可分,前陣子我們出台石墨出口新規,韓國格外緊張。
韓國貿易部宣布了旨在避免任何製造業中斷的措施,並表示將直接與中國貿易主管部門溝通,沒辦法現在全球都在玩電動汽車,而電池又必不可少,技術上競爭相當激烈,韓國又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電池生產國,對石墨需求極高。
中國作為全球石墨生產主要力量,韓國不得不做出應對,當然也能在其他地區買,非洲,南美,關鍵問題來了,運輸成本奇高無比。
當然,要說到依靠,旅遊業是韓國對中國最大的期望,自2017年以來,已有超過1700萬中國人訪問韓國。以至於現在我們全面放開出境游以後,韓國各種想辦法讓中國人去旅遊,以至於韓國現在流行了「旅遊傾銷」。
意思就是,遊客被引到零售店,實際上被迫購買化妝品、營養補充劑和免稅品等價格過高的產品。
最火的事情,就是在上個月,參加旅遊團的中國團體遊客被趕進商店,並被韓國導遊強迫支付可選旅遊項目的費用。最猛的是,一個遊客被帶到首爾的一家人參店,然後拉進一個房間,鎖上門並堵住出口。
以上問題,說明了韓國對於中國的依賴,這種依賴是基於鄰居的不可變導致,貿易、投資、金融等等深度融合。
至於韓國什麼對我們的態度開始轉變,就是「薩德事件」,實際上這只是表面上的,根本上還是利益問題。
什麼利益?出口競爭。
隨著我們產業升級推進,中高附加值商品自給和出口迅速增加,反應最大的自然是美國,當然,韓國也是有的,這種情況在被西方媒體利用,然後在韓國渲染不友好氣氛,自然本來好的中韓合作也會出現不小的挑戰。
最後給大家看一組數據就知道了,韓國國際貿易協會下屬的國際貿易研究所之前發布的一份題為《近期影響韓國出口的因素分析》的報告顯示,隨著中國工業生產指數的上升,韓國出口大幅下降。
報告分析稱,這是由於對華出口下降、中方中間產品自給率提高以及與韓國的出口競爭加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021年至2022年間,韓國對華中間產品出口增長率從22.6%下降至0.4%。2023年1月至9月,該比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