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茉莉,紫茉莉科紫茉莉屬植物,一年生草本,莖多分枝,葉卵形或卵狀三角形,花常數朵簇生枝頂,總苞鐘形,花被筒高腳碟狀像個喇叭,檐部5淺裂,午後開放,有香氣,次日午前凋萎,雄蕊5,瘦果球形,成熟後黑色,革質,具皺紋,像個地雷,是夏天感十足的植物,蘇州常見。(文/手繪 陸冰)
今天將迎來夏天的第六個節氣
「大 暑」
蘇城18日出梅後
隨著颱風「丹娜絲」的遠離
上周末氣溫已開始「點火」
周日上午10時
蘇州氣象發布今夏首個高溫報告
一連串「桑拿天」已經列隊準備登場!!
大暑·物候
一侯:腐草為螢
輕羅小扇撲流螢,
螢,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
曰丹良,曰丹鳥,曰夜光,曰宵燭,
皆螢之別名。
離明之極,則幽陰至微之物亦化而為明也。
《毛詩》曰:熠耀宵行。
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陸生兩種,
大暑時,草叢中的螢火蟲卵化而出,
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
二侯:土潤溽暑
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郁而為濕;
暑,俗稱齷齪,熱是也。
大暑時節,天氣變得悶熱,
土地也很潮濕,天地猶如巨大的蒸籠。
三侯:大雨時行
前候濕暑之氣蒸郁,
今候則大雨時行,以退暑也。
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
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習俗
飲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
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
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
就是村裡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
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曬伏姜
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
與紅糖攪拌在一起,
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
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有奇效,
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燒仙草
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
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仙草凍和燒仙草是南方常見的消暑涼品。
食鳳梨
大暑期間,我國台灣有吃鳳梨的習俗,
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
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
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喝暑羊
入伏之時,麥收結束,是一個短暫的農閒。
夏收初過,人已疲憊,休息休息,享受享受。
於是,當地人在這一天,
會把嫁出去的閨女接回來,
吃新麥饃饃,喝羊肉湯。
營養學家稱,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
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
必然全身大汗淋漓,帶走五臟積熱,
同時排除體內毒素,有益健康。
古人如何過「大暑」?
由於酷熱氣候,在以大暑為代表的三伏天內,人們以安居靜養為主。
古有伏日頒冰之儀式,即伏日將頭年臘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們消暑。
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師,入夏即有皇家賜冰之舉。
宋代朝廷從初伏日開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
明代還會在立夏日,賜冰給文武大臣。
明代文學家鍾惺《夏冰》即是對此事的記載。
當時在京城有敲擊冰盞、沿街叫賣涼冰的小販,直到清代仍存,冰盞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史料記載其「清冷可聽,亦太平之音響也」。
至晚清,北京仍有賜冰之舉。
從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門例有賜冰,按照官員等級不同發放「冰票」,人們憑藉冰票自行領取。
沿湖賞荷花,亦是古人消暑的佳趣。
盛夏六月荷花盛開,人們在傍晚時分,出門欣賞新開的荷花。
編輯:星華
圖片:來自網絡
科普蘇州
ID: kepusuzhou
蘇式生活,因科學更品質
生活中任何疑惑的、需要科學解答的問題
動動手,加我們!
科普蘇州QQ群:540895836
本文為科普蘇州原創,禁止轉載
留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kepusuzhou
……